七年磨砺铸雄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七年磨砺铸雄心,黄土高原扎住根。 倾力读书学马列,着情思考记民恩。 胸怀家国五洲意,面向乾坤四海云。 斗室初存华夏梦,知青原是其本身。
未能完整地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只是零零落落读到了部分的章节。从书之各章节的标题,就可以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因为许多的情节我们早已从各种渠道读到、听到过相关的故事。对于“上山下乡运动”我们不必做过多的意解,但下乡期间的那些经历,不可否认的是对知青是一种磨砺。有的人从磨砺中积蓄了能量,待时机成熟就发挥了无限的作用,在家国大事中做出旁人无法超越的贡献。也有人在磨砺中消沉了下去,从此一蹶不振。习近平同志就是一个在磨砺中积蓄能量,最后爆发的典型。
习近平同志下乡时,是带着戴罪之身而去的,但他并没有消沉。虽然他那时才15岁,尚未成年,父亲尚在监管之中。但他没有因此就背上包袱,在梁家河村的七年中,“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正如他自己说的:七年中的最大收获“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也就是下乡的七年让他接触到了社会,让他了解到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了解到了中国农民的实际境况,了解到了中国农民身上具有的特点。同时在农村的生活也锻炼了他,促成了他的成长,增强了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形成了他日后要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雏形。 正因为怀有这样家国情怀,下乡离开北京时别人哭他却笑,到了农村别人争去蹭饭他读书,读《十万个为什么》,读《三国志》,读世界名著,甚至读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简编》这样难懂的书,连上山干活时也在兜里装本书,休息时大家“拉话”他却看书。正是如此,读书让他开阔了眼界,也让他增加了本领,让他有了为基层百姓做事的资本,使他在担任村支书期间为村里做了许多有益的,比如为村里办治了沼气。因为读书,他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对很多农村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为以后总览全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应该说,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他一生发展的奠基石。也说明了革命接班人的养成,必须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要从扎扎实实地基层做起。这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的启示。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