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收藏 >

群益书社与《新青年》的红色传承

时间:2022-01-15来源:上海黄浦 作者:宋晴 点击:
在黄浦这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热土上,许多收藏家保存着红色的见证,历史的痕迹。这些史料和实物经过时代的洗礼,在收藏家们的细致保存下,留存至今。 上海黄浦官方微信联合上海市收藏协会推出专栏老城薪火红色珍遗寻迹,通过收藏了解历史和故事。 历史是最

在黄浦这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热土上,许多收藏家保存着红色的见证,历史的痕迹。这些史料和实物经过时代的洗礼,在收藏家们的细致保存下,留存至今。
“上海黄浦”官方微信联合上海市收藏协会推出专栏“老城薪火—红色珍遗寻迹”,通过收藏了解历史和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为响应号召,黄浦区开展了“老城薪火—红色珍遗寻迹”活动。收藏家们一呼百应,将珍藏多年的红色史料和实物纷纷展示出来。一件件红色史料和文物是时代的见证。陈克涛先生收藏的《标准英汉字典》就是其中一件。
这本字典是19世纪初期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的字典,它是红色光辉岁月的见证。翻开字典,仿佛还可以看到群益书社的工作人员忙碌印刷的身影,看到他们为出版优秀的刊物而殚精竭虑……

 
群益书社是晚清时期由陈子沛、陈子寿两兄弟创立的书店,为我国早期的现代化书店之一。曾因出版倡导新思想的进步刊物《新青年》而广为人知。
群益书社与《新青年》的缘分还应归功于安徽人汪孟邹。早年,汪孟邹在芜湖开办科学图书社,常到上海进货,后由湖南同乡会会长章士钊介绍到福州路惠福里群益书社内住宿。不久,经陈氏兄弟的帮助,1913年,汪孟邹带着侄子汪原放于群益书社同弄内开设亚东图书馆。为报答陈氏兄弟的帮助,第二年汪孟邹就将《新青年》生意介绍给群益书社。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提倡新思想的主要刊物。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民主和新文学,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阵地。陈克希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新青年》杂志,包括《新青年》出版预告、创刊号等,陈先生介绍说:“在《新青年》之前,印刷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群益书社为了让《新青年》呈现最完美的阅读感受,特意做了铅字标点的版式,这在中国是首开先例的。”



 
《新青年》在群益书社出版至1920年第七卷,共四十二期。陈子沛、陈子寿兄弟一直对《新青年》这四十二期的纸质本细致保管,无论是1934年,群益书社因无力偿还债务被查封。战争时期战火的摧残,陈氏兄弟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新青年》。1945年陈子沛公子陈汉声继承群益书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群益书社关闭,经理陈汉声上书中央人民政府,报请纸型轶事,中央即批示出版总署与其联系。陈汉声将《新青年》纸型送到北京后,受到张静庐的热情接待。张静庐对群益书社为革命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给予嘉奖,《新青年》纸型也被中共中央档案室收藏。
在陈克希、陈克涛兄弟二人谈到坚持收藏红色史料的原因时,两人都觉得是家族的传承和内心的热爱。



1926年,上海开办“长江书店”,陈子寿立即派了群益书社的两名店员前去协助开店。四一二事变后,长江书店被封,丢下一摊子债务杂事,均由群益书店出面收拾。当时,有关方面对群益书社起疑,后经同乡章士钊和熊希龄共同担保,声称湖南人为同乡两肋插刀实属平常,才就此作罢,群益书社有惊无险。
这些惊心动魄的事迹是陈克涛、陈克希二人家族长辈的亲身经历,在他们小的时候,七伯伯陈汉声将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所以从小二人的心底就埋下了红色的种子,长大以后,陈氏兄弟坚持收藏红色史料,搜集与群益书社和《新青年》有关的故事。
陈克涛先生拿着《新青年》杂志,动情地说:“收藏是历史的载体。在我们了解历史后,切实地欣赏古籍,这是另外一种体验,是对历史的补充。”


图为陈克希和陈克涛兄弟二人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