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选》微信公众号将采用固定模板形式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跋 位于长江下游京江口的镇江市(古代称为润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胜地,历代人才辈出,大江流日夜,诉说着一代代润州儿女为江南文明,经济与社会发展创立的丰功伟绩。 涓涓细流汇合成惊涛骇浪,奔流向大海,浪涛声中喧泄着一代代镇江儿女命运的交响乐。 这也是去年5月我站在西津渡口“知青石”前产生的遐想;这块长9点6米,厚2点1米,高3点6米,重116吨的采自泰山的巨石,形状酷似一座连绵的大山,重峦叠嶂,沟壑清晰,纹理流畅,其上琢刻着“知青”二字,鲜血一般殷红,这是全国各地知青石中最伟岸的一座,我感觉它是2万多镇江知青的脊梁筑成的,展现了青春的躁动和生命的凝重。 自1998年,全国知青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以来,镇江知青的文化活动信息进入全国知青文化活动的视野,受到各地知青的关注。镇江知青文化研究会是全国地级市成立较早的经民政部门批准的社团组织,十多年来,他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建立了知青论坛网站,知青刊物,联系了为知青康养服务的对口医院,多次组织第二故乡行的回访活动,被评选为镇江市优秀社团。 去年镇江知青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知青作家协会,在全国各地的知青文化活动中镇江和厦门知青文化活动是最具有特色的两个城市。 十多年来,镇江知青已经出版了十多本知青的集体回忆录和个人回忆录,以真实的文字与图片记录了2万多镇江知青的历史,这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和镇江知青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为他们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知青文化活动而获得鼓舞。 2011年12月,我应镇江知青邀请来到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为镇江知青作了一场“知青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分期”的报告,在知青之家俱乐部与六十多位镇江知青就知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分期以及每一时期的特点,作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2018年3月3日,我欣闻镇江知青作家协会成立,我立刻发去贺电表示热烈祝贺,6月又来镇江与镇江知青作家协会的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我作了“知青作家的使命”的主题发言,祝知青作家们将书写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作为神圣的使命与责任。 近期,镇江知青们又完成了一部几十万字的《走过五十年》镇江知青文选。 我认真读这部分为十个大章的书稿。为其宏大的结构和每一位作者的真实生动的叙述感动,这部书稿不仅有镇江知青在新疆,在农村,在江苏兵团艰苦的农垦岁月的回顾,诉说了“我们可以熬过苦难,但是绝不赞美苦难”的情怀与思考,更多的文章反映了他们的后知青时代的与命运的抗争与拼搏,在农村艰难的知青岁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他们就像黄海滩地上遍地生长的盐蒿子,不畏盐碱地的贫瘠,太阳的暴晒,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只要有一点阳光和水就活了,遍地绽放,在风雨中摇曳,展示了顽强的生命的活力!在这些流淌着青春旋律的文字中,我看到了知青农学家沈晓昆的足迹,了解到他这一辈子,不是在乡下,就是在去乡下的路上,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他发现早已经绝迹的风头鸭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他从清康熙年间高士奇的《蓬山密记》中看到“凤头白鸭,游戏成群。上曰:人言此种味美,食之有益,然朕爱其洁白,从未烹食,不知其味。”。 2005年,沈晓昆在一鸭群中发现十几只凤头鸭。开始凤头鸭的抢救、保护与利用,历时15年,凤头鸭通过了国家鉴定。他多年来研究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成为国家农业示范基地。他的《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种植新技术》是我国第一部稻鸭共作的专著。 沈晓昆还自费创建了当代著名的丹徒籍诗人闻捷的文学纪念馆,发动全国作家向该馆捐书,为此,我也捐了几本。 文章“笑傲江湖一知青”生动介绍了镇江二中1966届高中生徐伟发的传奇人生,他的人生轨迹——知青,代课教师,记者编辑,文学创作,广告策划,影视制作,地产开发,有机农业,银发旅游,他是一个不畏失败,不知疲倦的创业者和开拓者,他在这几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中,干得风生水起,令人敬佩。这本书的第四章“冷暖情怀”叙述的知青往事,令人扼腕感慨,一代人被放逐的青春和匪夷所思的情感经历深深烙下那个时代的无奈的痕迹,在许许多多的苦涩中也有一些令人欣慰的不一般。如吴明宝的“梦碎梦圆”,在艰难的农村生活中,叙述者与他的初恋无缘,喜结良缘,各自成家,婚后生活平淡,淹没在芸芸众生中。在时隔30多年后的2005年冬天,两人在镇江第一人民医院邂逅“我意外地见到迎面疾步向我走来的她,虽然头发已经花白,却仍然像当年一样风采依旧,苗条的身材,灿烂的笑容”,他们两个人的配偶都已经离去,都成为单身,他们在经历了36年的沧桑岁月后,终于如愿以偿地牵手,生活本身的传奇超过了小说家的虚构,展示了随着社会变迁,生活的美好亮色。 我注意到本书许多作者是镇江知青作家协会的会员,他们选择知青时代最悲楚的往事为素材,记录一代人曾经的共同命运与抗争,给后世留下一份不容忘却的档案。同时他们也以后知青时代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又一个老知青的凡人琐事,他们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付出的努力,在从农村返城后,在短短几年中,匆匆忙忙完成人生应该分几个阶段的工作求学,成家立业。 在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国企改革,经济多元化,利益分配的失衡造成知青大批下岗离岗,被社会边缘化。许许多多知青面临又一次为国分忧,陷入失望和痛苦。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再次顶起命运的沉重的大门,去寻找再就业的机遇,去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打理新的生活,一直到今天漫天的晚霞中,去歌唱夕阳是一杯浓烈的酒。 因为有知青这杯酒垫底,天下就没有不能够对付的酒。 热烈祝贺镇江知青文献《走过五十年》的出版问世,收进文集的几百篇回忆录,虽然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历史碎片,但是它们却是我们国家和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知青岁月的河流汇合而成的一首难忘的歌。 作者简介 刘晓航,安徽知青,1947年5月生于杭州,1965年毕业于芜湖三中,从1966年2月到1975年3月,两次上山下乡,先后到安徽定远和南陵插队落户,1975年招工返城,1977年冬天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高考,被录取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工作调动到武汉市,先后担任武汉市二轻工业局电大分校副校长,湖北省审计干部学校教务主任,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授,旅游系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已经出版专著16本,其中知青文学作品有《我们曾经年轻》(武汉知青回忆录),《沧桑人生》,《曾经同饮一江水》,《我们要回家》(1979年云南知青大返城真相),《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疏窗听雨》,《渴望远行》,《开花的荒岗》。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