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霖:一位斗胆向毛主席告御状的小人物
作者:刘晓航 刘晓航(右)与李庆霖(左)1998年2月在福建蒲田李庆霖家门口合影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了由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转交的一封人民来信,他边读边想,特别是读到悲凉处的文字,毛泽东控制不住自己感情了。写信人是福建省莆田县上林公社一位叫李庆霖的小学教员,他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们生活上的困难境遇和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揭露了地方上一些干部利用职权为下乡时间不长的子女们开后门招工、参军、上大学的不正之风。
这位执教20多年的乡村小学教员从一个知青家长的角度,沉重地诉说了一个父亲的困惑与悲苦、不平和不安。 附:李庆霖写给毛主席的信 尊敬的毛主席: 首先,我向您老人家问好。 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家庭成份是贫民。我的教员生涯已有二十多个寒暑了。 我有个孩子叫李良模,是个一九六八年的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九年,他听从您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毅然报名下乡,经政府分配在莆田山区--荻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务农。 在孩子上山下乡的头十一个月里,他的口粮是由国家供应的(每个月定量三十七斤),生活费是由国家发给的(每个月八块钱),除了医药费和日常生活中下饭需要的菜金是由知青家长掏腰包外,这个生活待遇在当时,对维持个人在山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是可以过得去的。 当国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孩子在山区劳动,和贫下中农一起分粮后,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 首先是分得的口粮年年不够吃,每一个年头里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要跑回家吃黑市粮过日子。在最好的年景里,一年早晚两季总共能分到湿杂稻谷两百来斤,外加两三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粮了。那两百来斤的湿杂稻谷,经晒干扬净后,只能有一百多斤,这么少的口粮要孩子在重体力劳动中细水长流地过日子,无论如何是无法办到的。况且孩子在年轻力壮时候,更是会吃饭的。 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菜吃光了,没有钱再去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制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他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人生活中的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说来见笑,他风里来,雨里去辛劳种地,头发长了,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此外,他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一直没有房子住宿,一直是借住当地贫下中农的房子。目前,房东正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办喜事,早已露出口音,要借房住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找住所。看来,孩子在山区,不仅生活上困难成问题,而且连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毛主席: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区去务农,我没意见。可是,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口粮问题,生活中的吃油用菜问题,穿衣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党和国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照顾,好让孩子在山区得以安心务农。 现在,如上述的许多实际困难问题,有关单位都不去过问,完全置之不理,都要由我这当家长的自行解决,这怎么能行呀?有朝一日,当我见阎王去,孩子失去家庭支持后,那他将要如何活下去?我真耽心!今年冬,我的又一个孩子又将初中毕业了,如果过不了明春的升学关,是否再打发他去上山下乡呢?前车可鉴,我真不敢去想它! 在我们这里已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炼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有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就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调用出去,说是革命干部的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国家早有明文规定。这么一来,单剩下我这号农村小学教员的子女,在政治舞台上没有靠山,又完全举目无亲,就自然得不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加以调用了。唯一的资格是在农村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而已。 面对我们这里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的事实,我并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怪我自己不争气。我认为,我的孩子走上山下乡务农的道路是走对了。我们小城镇的孩子,平常少和农村社会接触,长大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以增长做人的才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吧。 毛主席: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 谨此敬颂 大安!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
李庆霖 敬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信是1972年12月20日写的,辗转数月,终于交到毛泽东主席手中。毛泽东读到这封信后深为所动,当即给李庆霖复信,原文是:“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他让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稿费中取出300元,连同回信一起直接送邮局寄走。毛泽东还问,李庆霖是不是共产党员?如果是党员,可考虑选他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党员,有入党要求,可吸收为党员。如果没有入党要求,可让他出席“四届人大”。他还说,可考虑将李庆霖的信编入中学课本。 可见毛泽东当时对李庆霖敢于坦诚直言是很赞赏的,以及对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实他对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积弊早有所闻,所以并不以信中揭露的问题为怪。李庆霖的告状,虽有锋芒,并没有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这个“新生事物”的大方向。毛泽东主席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老百姓寄钱,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殊荣,生动体现了伟大领袖体恤民情的人格魅力。 20多年后,李庆霖回顾向毛主席告御状的动机时说:“当时我看到知青像鸭子般被赶到山里去,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孩子们那么小,连照料自己都不行,还要去干农活,有时还吃不饱。我的孩子回家拿米、拿物、拿钱,我心里难受。当时我们这样有孩子在乡下的家长,见面就唉声叹气。我相信毛主席说的话不会错,但他老人家对下面的实情肯定不完全知道,于是有了向上反映的念头。我先给周总理写了封信,信发出后,几个月后没有动静,但孩子们在乡下的情况越来越糟,我的忧虑更深了,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工作没有着落,生活没有着落,将来的婚姻怎么办?这使我这个父亲产生了一种无力保护孩子的自责,于是只能斗胆向毛主席他老人家告御状了。信写好后又不敢寄,经过再三推敲删去一些自己不很有把握的内容,决定多说说自孩子下乡的实际情况,只捎带说一下干部走“后门”把子女调回城的”阴暗面“,发泄一点自己的不平。信是用300字的稿纸工楷抄写的,一直不敢寄,怕信被人卡住,回头整我。我担心这封信毛主席收不到,便想起当时给毛主席当英文翻译的王海容能经常见到毛主席,就寄给她,请她直接送到毛主席手中。”就在李庆霖将信寄走后,莆田县城里发生一起知青张贴非议上山下乡运动的匿名大字报而被查出,被狠狠批斗的事件,他担心向毛主席告状的信被查出自己将步其后尘,但覆水难收,后悔也没用了。 1973年5月1日,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赖玉章来莆田,找到李庆霖家中,向他了解知青下乡状况和写信给毛泽东主席的经过,还让他拿出信的底稿。李庆霖说没有底稿。记者走后,李庆霖一连几日,心中惴惴不安。 5月6日,邮递员给李庆霖送来一封信,是牛皮纸大信封,上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他心里咯噔一下,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自己那封信的回信了。他抖抖索索将信纸展开, 头页是毛主席复信的打印件(毛主席回信的原件当时就留存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了),另几页是李庆霖给毛主席信的打印件,注明是供中央政治局常委学习讨论的,这份文件一共只打印了12份。李庆霖将毛主席的复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汨流满面。他不敢相信这真的是毛主席的回信,呆呆傻傻想了一天。第二天傍晚,他才清醒过来,找到莆田县委大院,将毛主席的回信给县委书记刘功看,他心想这下好了,毛主席说统筹解决知青问题,同时也为打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而不安,但就自己那一封信,他的孩子和全国几百万知青真的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5月10日,李庆霖收到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钱,邻里们闻讯来到居仁巷15号的李家,争相抚摸用大红绸挂在屋梁上的300元钱,叮嘱李庆霖:“这是毛主席送的钱不能乱花了,要用红纸包好传给子孙后代。”李庆霖立刻将300元存入仓后街工商银行凤山路储蓄所,从那以后一直没取出。 毛主席的复信传到莆田,下乡知青及其家长们奔走相告。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