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连载——《长征记》第二十二章 巩固与扩大陕甘苏区(下)

时间:2016-10-01来源:人民网 作者:曲爱国 张从田 点击:
第二十二章 巩固与扩大陕甘苏区(下) 毛泽东、彭德怀在全面分析敌情之后,认为由于国民党军兵力猬集,红军继续在山西顺利作战的条件已经丧失,而陕西的神府区域和三边(靖边、安边、定边)区域和甘肃的环水区域及其以西均空虚,为红军提供了扩大苏区,锻炼

第二十二章 巩固与扩大陕甘苏区(下)
 
      毛泽东、彭德怀在全面分析敌情之后,认为由于国民党军兵力猬集,红军继续在山西顺利作战的条件已经丧失,而陕西的神府区域和三边(靖边、安边、定边)区域和甘肃的环水区域及其以西均空虚,为红军提供了扩大苏区,锻炼红军,培养干部等有利条件,遂决定避敌锋芒,暂时撤出山西,返回陕北,转向西方作战。
 
      5月2日,彭德怀、毛泽东下达西渡黄河命令。方面军各部迅速分批由清水关、铁罗关两渡口渡河,至5日全部返回陕北苏区。在红军西渡之际,陈诚曾命令国民党军三个纵队星夜追击,企图抢占渡口,歼灭红军于黄河东岸。但当他们追到黄河岸边时,红军已经集结陕北的延长、延川、永坪地区休整、总结经验和作新的战斗准备。蒋介石、阎锡山围歼红军于黄河以东的计划彻底破产。
 
      历时七十五天的东征作战,红军共消灭敌人七个团,俘官兵四千余人,缴获各种枪四千余支(挺)、火炮二十余门;迫使“进剿”陕北的晋绥军撤回山西,恢复和巩固了陕北苏区;吸收了八千多青壮年参加红军,筹款三十余万元,达到了扩大红军、巩固苏区的目的。同时,红军在山西二十多个县播下了抗日的种子,发展了革命力量,激起了山西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东征作战,“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财物”。
 
      红军结束东征作战后,蒋介石不顾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建立了以陈诚为总指挥的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部,指挥入晋的中央军和晋绥军各一部,以及东北军、第17路军主力等共16个师另三个旅,对陕甘苏区发动新的“进剿”,首攻目标是以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为中心的陕甘苏区东北部。此外,晋绥军4个多师位于黄河东岸的晋西、晋西北地区,防备红军再次东渡入晋;宁夏军阀部队两个师位于陕甘苏区西面,防堵红军西进;东北军骑兵军主力及第51军等部驻防甘肃境内待机。
 
      中共中央确定,党在今后的政治任务是:扩大和巩固西北抗日根据地与抗日红军,努力争取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争取迅速直接对日作战,进而推动全国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建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军事上,陕甘地区党和红军的战略任务是:第一,造成广大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进而向北打通与苏联、蒙古的联系,向南策应红2、红6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北上;第二,争取东北军及其他可以联合的友军;第三,坚决地进行陕甘苏区的游击战争。执行这三项任务的目的,是争取时间,争取空间,争取力量,为发动全国抗战和发展革命力量创造条件。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西北地区国民党军的情况,中革军委决定:以红1、红15军团和红81师、军委骑兵团共一万三千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进行西征战役,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策应红2、红6军团及红四方面军北上;以红29军主力(两个团)、红30军、陕北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在东线坚持游击战争,阻挠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西渡黄河,并牵制上述国民党军及陕北、渭北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卫陕甘苏区老根据地,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西征;以红28军准备出陕南,协同在陕南坚持斗争的红74师,巩固与扩大鄂豫陕苏区,吸引蒋军主力南下,策应西方野战军作战(后因情况变化参加西征)。
 
      5月14日,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延长县大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总结东征作战经验,进行西征战役的动员。会后,中央调整了红1军团的领导人,林彪调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成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军团参谋长左权任代理军团长。
 
      此刻,在西方野战军即将展开作战的战场上,国民党军部队总兵力为26个师约30万人,但在陕甘宁3省边境地区则兵力薄弱,只有宁夏军阀马鸿宾第35师步骑兵八个团,驻守在环县、庆阳、镇原一带;第15路军总指挥兼新编第7师师长马鸿逵部步骑兵十二个团,主力集中在黄河以西的宁夏腹地,一部驻守定边、盐池、豫旺等地。“二马”虽然反共坚决,但防区广人,兵力分散,是个较薄弱的方向。因此,军委确定的西征基本作战方针是:对西线东北军部队大力进行统战工作,避免正面冲突,集中力量进攻宁夏“二马”的两个师。5月18日,军委正式下达西征战役行动命令,规定西征的第一步任务是:夺取并赤化安边、定边、环县、曲子地区。
 
      5月19日,西方野战军分左右两路相继出动。红1军团为左路军,红15军团为右路军,红81师、军委骑兵团和野战军机关、直属队随右路军跟进。5月30日,左路军红1军团进至元城镇地区,前卫第2师抵近曲子镇。驻守该地的国民党军第35师第105旅旅长冶成章骄横跋扈,作战骁勇,绰号“野骡子”。他得知红军到来,率特务连及骑兵团一部约300多人抢先占据曲子镇。红2师立即包围曲子镇,于1日15时发起攻击,突入镇内。冶成章赤膊上阵,率部疯狂反扑,与红军展开混战。左权、聂荣臻赶到最前沿观战,令红2师师长杨得志投入预备队,坚决消灭敌人。红军官兵边打边进行阵前喊话,经过反复冲杀和激烈的巷战,全歼敌军,活捉“野骡子”,缴获各种枪二百余支(挺),汽车五辆。与此同时,红4师庆阳方向马岭附近击溃第105旅一个营,进占阜城。6月2日,马鸿宾以第103旅三个营、第105旅三个营及骑兵团向阜城反击,红1军团主力迅速迁出至阜城附近,对敌猛攻,歼其大部,俘其官兵一千一百余人。

 


西征部分红军将领,左起:左权、彭德怀、聂荣臻、陈赓、孙毅、聂鹤亭
 
      曲子镇、阜城战斗,沉重打击了马鸿宾的第35师,据守环县、洪德城之敌军闻风撤退。红1军团控制了阜城、曲子、环县、洪德城一线城镇。在此期间,红15军团攻占了宁条梁,包围安边堡,主力进至宁夏边境;野战军直属队及第81师在宁条梁地区大力开展地方工作,政治解决了与红军对抗的城川寨、小桥畔等回民堡寨,争取了回族教民的拥护和蒙民的同情,打破了马鸿逵防堵红军西进的防线。
 
      6月7日,红军继续西进。右路军红15军团第73师第219团于11日攻占同心城,军团主力进至王家团庄附近地区;左路军红1军团主力于13日进占七营、上新堡地区,切断了国民党军第35师余部经七营、同心城大道向中宁、石空堡北撤的退路,占领陕甘宁三省边境的广大地区,并进行了创建苏区的初步工作,胜利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形势对红军极为有利。
 
      在西进作战期间,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彭德怀于6月10日下令,以红28军、红81师及骑兵团组成中路军(又称北路军),由红28军军长宋时轮、政治委员宋任穷统一指挥,担任夺取安边、定边及小桥畔、城川寨、堆子梁等要点的任务,在南至薛壕口、小河畔,西至定边、盐池,北至内蒙古地界,东与陕甘苏区连接之广大地区进行创建苏区工作,同时控制有力一部,准备消灭敌之增援部队。
 
      6月14日,西方野战军确定西征作战第二阶段的基本任务:“以最大努力赤化占领区域,摧毁安边、定边、豫旺(堡)及豫旺城的(等)支点,打击敌出扰部队,肃清民团,解决本部给养、冬服材料”。各路军随即继续西进。
 
      6月16日2时,归中路军指挥的红78师突袭陕宁两省边境县城定边,守军马鸿逵部新7师骑兵第1旅第1团第2营仓皇由西门溃逃。17日,红28军主力和骑兵团进驻定边城。红78师及骑兵团主力继续向盐池进击,全歼守敌新7师骑兵第1旅第2团第1营两个连及民团二百余人,于21日3时攻占盐池城。中路军红28军、红81师和骑兵团则完成对安边堡的包围,并于7月3日击溃国民党军第86师增援部队。
 
      右路军红15军团第75师和军团直属队于27日2时攻占豫旺县城,歼灭马鸿逵部两个骑兵连及反动地方武装、民团近一千人,俘二百八十余人。随后转向韦州城进击。马鸿逵派骑兵三个团驰援韦州,并于5日以骑兵三个团另两个营向南进犯,企图夺回豫旺县城。红75师在红城水一带设伏,毙伤敌三百余人,迫敌退回韦州城。

 


斯诺在豫旺拍摄的红军号手
 
      左路军红2师于6月20日攻占七营镇,逼近东北军防区。此前,中共中央通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与东北军达成了停战的默契,约定东北军部队不超过庆阳、镇原之线,红军则以该线以北地区为根据地,向西进取固原(今属宁夏)以北及豫旺县地区。然而,7月初,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骑兵军军长何柱国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指挥东北军七个师及第35师余部,开始大举进攻红军。东北军背信弃义,毛泽东于7月14日致电彭德怀等西方野战军首长,指出:“对何柱国指挥‘进剿’之全部东北军,宜决定消灭其一部,这样并不会妨碍大局,反有利于大局”。7月17日,何柱国指挥骑兵第6师向七营地区红2师阵地进行试探性进攻,红2师当即将其全部击溃。此刻,张学良从南京返回西安,鉴于红军已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无隙可乘,严令何柱国停止进攻。
 
      7月27日,中央军委确定结束西征战役,西方野战军部队就地转入休整备战,准备南下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西征作战中,西方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七个营,击溃三个团又五个营,俘二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支二千余支,战马五百余匹,占领城镇十余座,在陕甘宁三省边界开辟纵横各两百余公里的新区,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西征作战中,红军官兵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尊重回民风俗习惯,在回民聚居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和群众组织,组建回民武装,采取区别于汉人地区的土地革命政策,打击群众痛恨的官僚、土豪和进行分配土地的斗争,得到了占领地区广大回族人民的热烈拥护。野战军的建设也有新的发展,红1、红15军团各组建一个骑兵团,充实了第81师等部,并协助陕甘宁军区组建独立师、独立团,征集了众多物资。
 
      在红一方面军主力西征期间,6月1日,国民党军“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部”在太原成立,总指挥陈诚任命汤恩伯为前线指挥,指挥中央军第13军第4、第89师和晋绥军第72师、第209旅等部,从晋西柳林、军渡地区西渡黄河,企图首先肃清陕北红军,尔后向西寻求红军主力作战。6月上旬,国民党军各部渡过黄河,在驻陕北的第84、第86师配合下,采取堡垒推进的战法,准备分别向南、向北“清剿”红军。东北军第67军和第105师主力也随后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6月中旬由延安地区分三路向北进攻,企图进占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
 
      中共中央和军委在分析了敌情之后,认为在优势敌军的进攻之下,瓦窑堡迟早必失,为争取主动,保存力量,同时避免与东北军发生直接战斗,于15日决定中央各机关撤离瓦窑堡向西转移,并决定由周恩来副主席统一指挥东线各军及地方部队继续抗击进攻之敌。7月10日前后,中央党政军机关和红军大学按照预定计划,西迁至保安、吴起镇等地。红29军主力、红30军在陕北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以积极的游击战争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国民党军中央军和晋绥军部队在侵占了陕甘苏区东北部的一些城镇,并完成修路、筑碉计划以后,重点转为巩固已占领地区。东北军、第17路军的进攻行动也在张学良从南京返回西安以后转向缓和。国民党军的进攻因此而基本停止。

 


陕甘宁苏区一景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过渡的阶段,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与服从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斗争方针与政策面临调整。与此同时,红一方面军刚刚经过长征,实力单薄,又地处贫瘠狭小的陕甘苏区,受到国民党军封锁围困,红军和苏区的巩固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稍有不慎,就难以站稳脚跟。红军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形势,正确地把握了方向,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客观求实的军事战略,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作为全党全军的基本战略方针。在敌多我少、敌强我弱的总势态下,把握有利形势和时机,“以发展求巩固”,以进攻求稳定,果断地发动战略性进攻战役,以凌厉的攻势和灵活的战术纵横驰骋于三晋大地和陇东高原,胜利地进行了东征、西征战役,建立起拥有两百万人口、约十三万平方公里的陕甘宁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也在这一期间发展到两万余人,并与国民党东北军、第17路军建立起日益广泛、密切的统战关系。红军的东征、西征作战,巩固与扩大了陕甘苏区,为胜利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根据地放在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