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昆仑山的岁月
时间:2025-03-09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周风珍 点击:
次
1946年11月18日,我出生在上海闵行,初中二年级文化。姊妹4人,我是长姐,从小就担负起照顾年幼弟弟妹妹的责任。1964年5月,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建设,怀揣报国情怀到了新疆,来到了兵团。我们在吐鲁番下了火车,坐上敞篷车,摇摇晃晃5
1946年11月18日,我出生在上海闵行,初中二年级文化。姊妹4人,我是长姐,从小就担负起照顾年幼弟弟妹妹的责任。1964年5月,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建设,怀揣报国情怀到了新疆,来到了兵团。我们在吐鲁番下了火车,坐上敞篷车,摇摇晃晃 5 天半,到 了农一师四管处良种站。这是一个培养优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的地方。我成了一名兵团人,一名职工,穿上不戴领章帽的军装。
1966年1月,农三师成立,需要大批的人才。我被抽调到农三师。记得1966 年 4月,三师领导从上海知青、转业军人中抽调250多人培训后,到上海等地去招生。8月份,我参加在浙江绍兴的招生工作。1966年1 月18日,我和组长项易争两人带着100 名绍兴青年来到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工作。我先后担任过文工团演员、生产排排长、保管、会计、教师、校长等职务,直到 2001 年退休,至今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叶城二牧场。 工作的30多年时间里,开荒、平整土地、植树造林、修土路、打土块、盖房子、挖地窝子,什么活都干过。那时候,只要风暴来了,到 处都是飞沙走石、漫天黄沙, 伸手不见五指,牛羊都不走路了。地窝子没有门,就用布缝一个门帘,照明就靠“煤油灯”。喝的都是涝坝水,人和牲畜共饮一坝水。冬天把河里的冰块搬到房子里,让冰化成水,才能拿来做饭、洗衣服,不敢轻易浪费水。没有煤炭,烧树根、红柳、风滚草。 1968年,我在二牧场二连当教师,专门教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生连桌椅板凳都 没有,我就用土块垒成桌椅板凳。学生不多,但年级不同。课程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这些课程都是我一个人教授,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我教一年级,学生连笔都拿不好,还要赶 课程。我就想,条件不好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就把学习差的孩子带回家,点上煤油灯给他们补课,给他们打包谷糊糊吃。那个时间太可怜了,不过看到他们一天天健康成长,我无比欣慰。牧场在改革以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有了发电机,每天晚上发两个小时的电, 孩子们不用在煤油灯底下学习了, 还有了一栋栋房。我在二牧场学校工作固定下来了,管理过后勤,当过会计、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2001 年11 月退休。随着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福祉也是一年一变化, 从平房到楼房,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有了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 二牧场党委在叶城县盖了一栋12层楼房,就是给退休职工盖的,方便老人看病;第三代 兵团孩子上学方便,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楼房条件很好,配有电梯、天然气、宽带,冬天也有地暖,喝的是自来水,房间也宽敞明亮,我们的生活很美好!如今,我们二牧 场场部已步入城镇化建设,建有学校、医院、商店、旅行社、万亩苹果园等,连队的特色也逐 一显现,职工的幸福生活到来了!
(研究会责任编辑:林嗣丰)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