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女知青的河套恋曲

时间:2025-03-09来源:一壁残阳 作者:朱成金 点击:
1969年的春天,对于18岁的杨秀娟来说,是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她出生成长在天津那个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却要奔赴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五原县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火车一路呼啸,窗外的景色从林立的高楼逐渐变成广袤无垠的田野,杨秀娟的心情也随着这变化
  
 
 1969年的春天,对于18岁的杨秀娟来说,是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她出生成长在天津那个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却要奔赴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五原县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火车一路呼啸,窗外的景色从林立的高楼逐渐变成广袤无垠的田野,杨秀娟的心情也随着这变化,从起初的忐忑不安,慢慢被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所填满。    
内蒙古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黄河蜿蜒而过,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杨秀娟他们十二名天津知青被分配到了一个叫赵家圪旦的小村庄,这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那么陌生。土坯房、简陋的农具、朴实憨厚的村民,与她在天津的生活形成了天壤之别。但杨秀娟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很快就投入到了农村的劳动生活中。  
每天天还没亮,杨秀娟就跟着社员们下田劳作。挑粪、播种、锄草、收割,每一项农活都不轻松。夏日的阳光炽热得像要把人烤化,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手上也磨出了水泡,她都咬牙坚持着,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抱怨。村里的大娘婶子们看着这个瘦弱却坚韧的姑娘,既心疼又敬佩,时常会给她送一些好吃的,有时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热汤面,有时给她送来两个煮鸡蛋。  
在这些质朴的老乡中,有一个叫赵玉柱的年轻后生,格外引人注目。赵玉柱身材高大魁梧,浓眉大眼,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透着一股憨厚劲儿。他是队里的劳动能手,干起农活来又快又好。杨秀娟刚来插队落户时,对各种农活还一知半解的时候,赵玉柱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帮助和照顾。从如何正确地使用锄头,到怎样辨别庄稼的病虫害,他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杨秀娟。  
一次在锄地的时候,杨秀娟不小心被脚下的垄沟绊倒,整个人向前扑了出去,膝盖和手掌都擦破了皮,鲜血直流。赵玉柱见状,立刻放下手中的锄头,几步跑过来,小心翼翼地扶起杨秀娟,带她回到村里的卫生室。一路上,他不停地安慰着杨秀娟,那关切的眼神让杨秀娟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那以后,赵玉柱对杨秀娟更加照顾了,在劳动中总是默默地帮她分担一些重活。  
渐渐地,杨秀娟和赵玉柱之间的感情悄然发生了变化。劳作之余,他们会一起漫步在田间小道,看着夕阳的余晖洒在广袤的田野上,分享着彼此的心事和梦想。赵玉柱会给杨秀娟讲村里的趣事,讲这片土地上的古老传说;杨秀娟则会给赵玉柱讲天津的繁华,讲她看过的那些书和电影。尽管他们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但两颗心却渐渐靠拢。  
然而,他们的感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杨秀娟经常和赵玉柱在一起,村子里渐渐也就有了闲话,说赵玉柱和人家天津来的女知青谈恋爱了,还有人说看到赵玉柱和杨秀娟在河套里亲嘴了。因为这事,大队民兵连长还跑到赵玉柱家警告赵玉柱,说要是敢和人家女知青狗扯羊皮,小心绑到公社去挨批斗。  
担心民兵连长找赵玉柱的麻烦,杨秀娟就去找民兵连长,她说她是自愿和赵玉柱恋爱的,不是赵玉柱强迫的。  
杨秀娟的父母得知女儿和一个农村小伙子恋爱后,坚决反对。在他们看来,杨秀娟只是来农村插队锻炼的,迟早是要回到天津的,和一个农民结婚,就意味着杨秀娟要永远留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了,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父母不断地给杨秀娟写信,苦口婆心地劝她放弃这段感情,还说尽量想办法托人给她开具医院的诊断证明,争取让她办理病退手续回天津。  
这个时候,村里也有一些闲言碎语。有人说杨秀娟是大城市来的姑娘,迟早会走,赵玉柱和她不会有结果;也有人说杨秀娟和赵玉柱不般配,一个是有文化的知青,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黄鼠狼和天鹅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的。  
面对这样的风言风雨,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杨秀娟深知自己对赵玉柱的感情是真挚而深厚的,她不想因为父母的反对和外界的压力放弃这段感情。她给父母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她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讲述了赵玉柱的善良、勤劳和对她的关爱。她告诉父母,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赵玉柱的,她愿意和赵玉柱一起生活一辈子。  
与此同时,赵玉柱也在努力地证明自己。他更加勤奋地劳动,队里的农活一天都不耽搁,还利用早晚不出工劳动的时间开垦自留地,乡亲们谁家有啥困难,他都会热情相助。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乡情们的认可和尊重,那些曾经的闲言碎语也渐渐消失了。  
1975年冬天,杨秀娟顶着父母和同学们强烈反对的巨大压力,毅然决然地和赵玉柱领取了结婚证,她成了第一个和当地农民结婚的天津知青。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丰盛的宴席,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糖果,分享着这对新人的喜悦。  
婚后,杨秀娟和赵玉柱过上了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他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一起耕种家里的自留地,日子虽然清苦,但却充满了乐趣。杨秀娟利用自己的知识,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夜校,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农闲的时候,她还会组织年轻社员们排演一些小节目,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赵玉柱则在农忙之余,跟着村里的手艺人学习木工手艺,渐渐地,他的木工活在村里小有名气,也有了一点额外的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秀娟和赵玉柱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希望。杨秀娟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继续着自己的义务教育事业;赵玉柱则更加勤劳,农闲时节就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去挣一点外快,贴补家用。  
岁月匆匆,转眼间,知青返城的浪潮席卷而来。许多知青都陆续回到了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杨秀娟也面临着这个艰难的抉择。是带着孩子回到天津,还是继续留在这片她已经深深眷恋的土地上?  
经过慎重考虑,杨秀娟决定留下来。在她心里,五原县已经是她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她深爱的丈夫和孩子,有她熟悉的乡亲们,有她奋斗过的足迹。她知道,回到天津可能会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她也清楚,自己在这里拥有的是一份真挚的感情和一个温暖的家,这些是金钱和物质无法替代的。  
赵玉柱看着杨秀娟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他紧紧地握住杨秀娟的手,说:“秀娟,谢谢你愿意留下来陪我,以后的日子,咱们一起好好过,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就这样,杨秀娟和赵玉柱在五原县扎根下来,他们一起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1982年春天,杨秀娟享受了知青待遇,她被招工到公社邮电所工作,转成了非农户口,也能月月挣工资了。时隔一年,赵玉柱也享受了知青家属待遇,他被招工到公社粮站当了工人,也转成了非农业户口。这样的结果,赵玉柱想都没敢想过,杨秀娟也很满意,很知足。  
多年以后,当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考上了大学,走出这片土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了。两个孩子替自己圆了大学梦,杨秀娟心里特别高兴,特别欣慰。  杨秀娟和赵玉柱退休后,依然回到赵家圪旦,守望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延续着他们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在村里传为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内心的那份信念。

(作者简介) 
作者草根作家,本名朱成金,男,汉族,一九六六年出生于山东平阴,现生活在吉林延边,自由撰稿人,从事网络写作。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女知青的河套恋曲

    1969年的春天,对于18岁的杨秀娟来说,是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她出生成长在天津那个繁...

  • 坚守在昆仑山的岁月

    1946年11月18日,我出生在上海闵行,初中二年级文化。姊妹4人,我是长姐,从小就担负...

  • 红土地10年

    1971年7月,寻乌县龙岗公社周畲大队知青顾家靖参加知青代表会后在寻乌县城的大桥前留...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