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历史背景与政策演变 1. 全国性背景 -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号召 -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 - 1978年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政策 2. 辽宁地方特点 -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青年人口密集 - 省内同时存在工业城市和农业地区,便于就近安置 - 1970年代发展为"厂社挂钩 "的辽宁特色模式 二、运动规模与分布 1. 总体规模 - 累计接收知青约200万人(含省内及外省知青) - 占全国知青总数约10-15% - 高峰期1968-1970年每年安置20-30万人 2. 主要来源地 - 沈阳市:约50万人 - 大连市:约30万人 - 鞍山、抚顺、本溪等工业城市各10-20万人 3. 主要安置地 地区 接收人数 主要来源城市 朝阳地区 约40万 沈阳、鞍山 铁岭地区 约30万 沈阳、抚顺 营口地区 约25万 大连、营口 丹东地区 约20万 丹东、大连 三、安置模式与管理 1. 安置形式 - 集体插队(占60%):10-20人组成青年点 - 建设兵团(占20%):如辽宁生产建设兵团 - 农场林场(占15%):如盘锦垦区 - 厂社挂钩(占5%):1974年后推广的特色模式 2. 管理制度 - 省、市、县三级知青办公室 - 每个青年点配备1-2名带队干部 - 实行"三同 "政策(同吃、同住、同劳动) 3. 典型个案 - 沈阳市第20中学:1968年整校1200余名师生下放康平县 - 大连造船厂子弟:1970年800余名职工子女集体赴庄河县 - 鞍钢职工子弟:1975年"厂社挂钩"安置到海城县 四、生产生活状况 1. 劳动情况 - 年均劳动250-300天 - 主要参与:农田基建(占40%)、粮食种植(30%)、副业生产(20%) - 劳动报酬:初期工分制 ,后期部分实行工资制 2. 生活条件 - 住房:初期借住民房,后期自建青年点 - 口粮:第一年国家供应,后靠劳动工分 获取 - 典型开支(1975年): - 伙食费:15-20元/月 - 日用品:5-8元/月 - 衣物:20-30元/季 3. 文化生活 - 平均每个青年点有图书50-100册 - 每月组织1-2次文艺活动 - 约15%知青担任民办教师或赤脚医生 五、返城与后续发展 1. 返城进程 - 1970-1976年:通过招工、参军等途径返城约30% - 1977-1979年:大规模返城约50% - 1980-1985年:解决遗留问题约20% 2. 返城渠道 - 工厂招工(占60%) - 升学考试(占15%) - 有病(占15%) - 其他途径(占10%) 3. 长期影响 - 婚姻状况:约8%知青与当地农民结婚 - 职业发展:返城知青中约30%成为企业骨干 - 文化影响:催生"知青文学"等文化现象 六、历史评价 1. 积极方面 - 为农村输送文化知识和技术 - 培养了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 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 2. 消极方面 - 中断了一代人的正规教育 - 造成部分家庭长期分离 - 给农村带来一定负担 3. 辽宁特色 - 较早探索系统化管理 - 创新"厂社挂钩"安置模式 - 返城安置相对有序 辽宁省的上山下乡运动 因其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管理较规范而成为全国典型。这段历史既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国家战略,也深刻影响了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一代人的人生轨迹。 (晓 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