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垦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市五四农场,现在上海农工商集团五四总公司总部大院西侧,占地面积1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5平方米,绿地面积9420平方米,于2004年10月29日落成开馆。 上海农垦博物馆的整幢建筑形态犹如一把农垦人创业的镰刀,以土木红砖色为基调,采用乡土气息与现代理念交融的构思,与周围“情景雕塑”、“动感水池”、绿化区域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把上海农垦人植根于泥土的草根精神、散发在土地上的创业气息和浓厚的农垦情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上海农垦发展史标志性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上海农垦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农垦人,在“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召唤下走过了风雨兼程的50年,以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上海农垦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成果,以充满激情的史诗,以浓重笔墨和详实史料向世人展示在这片土地上拼搏的创业者风采,令人回味。 上海农垦博物馆的馆区功能以陈列展示为主,设有“围垦岁月”、“青春年华”和“今日农工商”三个分馆,记载了上海农垦50多年的发展史,展示了上海农垦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反映农垦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 “围垦岁月”展。采用“序曲”、“围垦壮举”、“艰苦岁月”和“辉煌里程史诗”四个部分的表现结构,以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反映上海农垦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业史。当年老围垦、复转军人和“知青”大军,在原本是“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荒凉”的盐碱滩涂上围海造田,凭着理想和信念硬是向“东海龙王”索要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积淀了围垦战士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浓缩了农垦人的开拓精神,凝结着泥土与汗水、耕耘与丰收的豪迈激情! 浩瀚的长江,成年累月地裹携着无数泥沙滚滚东下,江流入海时,由于受海水的顶托,产生巨大的回流,有半数泥沙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区域沉淀积淤,形成众多的江心河洲、河口沙岛和水下三角洲,并使江海滩涂不断淤涨,孕育了丰富的滩涂资源。 进入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60年由《解放日报》记者在崇明围垦现场拍摄的巨幅照片,真实反映了当年围垦的壮观场景,同时也把人们的思维带进了围垦的历史年轮。1954年,江苏省农林厅在奉贤县海滩围海造田,建立江苏奉贤农场,即1963年更名的上海市五四农场。1960至1962年的大围垦,由上海市区3万名干部、工人、店员、学生和居民组成的围垦大军,在崇明县北部和西北部的临江地区进行了一场与江海争地、向自然界要粮的伟大斗争,围得土地13.7万亩。 50多年来,经过62次规模不等的围垦,围筑大堤252.8千米,共围得土地82.3亩,建立了18个国营农场。昔日的滩涂变成了今日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青春年华”展。映入眼帘的是上海农垦建立的18个国营农场的基本分布情况以及41.8万名上海城市“知识青年”在农场工作学习的情形。 在这50多年围垦和建设的奋斗岁月中,从崇明岛到杭州湾,从黄海之滨到皖南山麓,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走出家门,带着稚气和憧憬从城市来到郊区,他们经受着艰苦的劳动和生活的磨炼,操持镰刀、扁担、簸箕,在篝火、帐篷、板床中感受人生之旅;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和品格,孕育友情和爱情,为追求人生理想积聚着精神财富。泪水与欢笑,艰辛与激情,凝聚成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农垦情结,多少风流人物将青春年华留给了这片土地,而又有多少农垦精英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一生。在展厅的触摸屏里,储存着上海农垦安置的知识青年名录。 “今日农工商”展。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垦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业绩。上海农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在“走出农场、走进市场”发展战略下进行了战略调整,精干主业、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连锁商贸业、房地产业、都市服务业和都市工业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寻找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农垦由此而发展、壮大,成为主营业务突出、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体现经济实力的大型国有全资企业集团。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