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清代才子袁枚

时间:2024-05-24来源:夜光杯 作者:米舒 点击:
清代才子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天性聪颖,好读史书,少年时已负才名。乾隆四年,袁枚参加考试,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袁枚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一考官认为不妥,幸得刑部尚书尹继善力挺,为其辩护,袁枚才得以高中进

 
清代才子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天性聪颖,好读史书,少年时已负才名。乾隆四年,袁枚参加考试,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袁枚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一考官认为不妥,幸得刑部尚书尹继善力挺,为其辩护,袁枚才得以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袁枚 
三年后,袁枚外放做官,先后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县令(七品),他为官清正不阿,明断是非,大胆豁免赋税,又开仓救济贫苦百姓。当他离任溧水时,当地乡绅百姓与他含泪告别,并绣了一件由当地百姓共同签名的“万民衣”送给袁枚,代表了民众对他政绩的肯定。但袁枚不会周旋拍马,虽有政绩,仕途却不顺,因特立独行,屡遭小人非议。袁枚便有退出官场之念。乾隆十四年,其父逝,他就以养母为名辞官离任。 
袁枚回想自己六年县令生涯,觉得当官实在不好玩,就算步步高升,当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首辅,也是过着上朝下朝、死板无趣的日子。在官场上还得处处小心,时时谨慎,稍不留神,遭人算计,仕途风险太大,自己又不能随心所欲。袁枚这么一想,就决定自己在南京小仓山造个园子过一种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此园取名“随园”。 
那个“随园”位置,有点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末吴应箕的“焦园”,后为曹雪芹祖上园林,即江宁织造曹寅家族的“西园”,后为隋赫德的“隋园”。袁枚买下后,亲自规划设计,引进奇峰异石,建造亭台楼阁,器物乃檀梨文梓,玩物则晋帖唐碑,文具皆青田黄冻,还有商彝夏鼎,端砚古款,袁枚将其平生之所好,以及自己的心境、文境与性境都融化于园中的一山一石、一台一阁之内,故“随园”一落成,当时达官商贾、文人墨客纷纷慕名造访,以致门槛被踩坏,年年要更换。 
造了这么精美的园林,袁枚原来那点积蓄早花光了,他当年做官又不会巧取豪夺,幸亏他有个善于经营的头脑,将随园附近的田地、山林、池塘租给十三户人家,租金不够,他就利用自己的诗名,卖文度日。袁枚自己写书,还印书、销书。此外就是授徒开课,不仅教授男弟子,还广收女弟子,以致收入颇丰。为了应付开销,袁枚搞了个《随园食单》,他本人不会做菜,但他有个好厨师王小余,他每想出一种菜肴,便令王小余制作,还让他吃遍江南,凡见好吃的菜,一定要将烧菜的诀窍记下来,如法炮制。后来,王小余死了,袁枚十分伤心,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更让人意外的是,袁枚竟将随园的围墙拆了,并题诗示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让“随园”声名鹊起。名闻天下“随园佳肴”又吸引四方食客,印证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袁枚一生所好者,据其自述:好性灵、好声色、好美食、又好奇花异石;更好游览、好交友、好藏书、好著撰。他一生最喜诗酒风流,海阔天空,抒怀畅谈。 
袁枚以“性灵”诗闻名大江南北,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嘉三大家”,文名与纪晓岚并列,时称“南袁北纪”。袁枚写的诗至今脍炙人口,他写的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 
皆流露了诗人的真心情。 
袁枚至82岁卒于随园,著有《小仓山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著述。他73岁重返昔日做县令的沐阳县,当地百姓念其功绩,在三十里郊外迎接当年老县令。他在《重到沐阳图记》曰:“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故 “官爱民,民爱官”,袁枚做到了。

(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