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那一束光 伴随始终

时间:2024-01-26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孙小琪 点击:
1938年。夜幕中的上海灯影憧憧,黄浦江边,几乎跌跌冲冲跑来的徐嘉(又名徐联珠),两条粗粗的辫子凌乱松散,那双乌黑大大的眼睛,失神地望着奔涌的江水,泪水在腮边流淌,心里慌乱而恍惚。她是空着手从干妈家里跑出来的,她还不满15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就

 
1938年。夜幕中的上海灯影憧憧,黄浦江边,几乎跌跌冲冲跑来的徐嘉(又名徐联珠),两条粗粗的辫子凌乱松散,那双乌黑大大的眼睛,失神地望着奔涌的江水,泪水在腮边流淌,心里慌乱而恍惚。她是空着手从干妈家里跑出来的,她还不满15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这样结束吗?!
“要么到酒吧间去当女招待,要么自谋生路,再要我们供你读书是不可能的!”干妈冰冷的话语声色俱厉,一直在她耳边轰响。大半年前,日寇侵华,飞机轰炸广州,战火烧进来了,她正在读初三的在家乡中山县的学校被迫停课。之前,为了逃避被父亲卖给人做童养媳,徐嘉住在学校,平时兼做些图书阅览室的琐事,换得在学校免费食宿。战火一起,父亲竟背着她顾自带着两个小老婆逃难去了澳门。想起母亲临终,流着泪给了学校老师一个金手链、两只金戒指,求他们帮助学习成绩排名第二的女儿上学,徐嘉就去求老师家带她一起走,认他家女主人为“干妈”。好同学徐漱华一家帮着求情,慌乱中收拾逃难的几家人就一起上路了。
从中山途经澳门换乘轮船到上海,在船上住在底层的统舱里,大海茫茫,前程未卜,徐嘉内心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惆怅,常常以泪洗面。当时上海还没被日寇完全占领,他们在被称作孤岛的英法租界住了下来。徐嘉在家里做了大半年小佣人,干妈觉得她已长成有生财之道的少女,就要她去酒吧做女招待。
她看着流淌着的黄浦江,想到父亲竟然在炮声中扔下她不辞而别,想到妈妈30来岁被抛弃,在重病中去世的悲惨命运。妈妈生前常给女儿讲女状元、花木兰、穆桂英,小时候还常给她女扮男装,巴不得把她变成个男孩。妈妈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女儿争口气,读好书不受男人的气。现在,如果死了还怎么争气!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就是为了跳到黄浦江喂大鱼吗?!难道我要重复妈妈的悲惨吗?不行,要生存,要活下去!她想到了唯一的希望,和她一起从中山逃难来上海的同学徐漱华。跑到徐家,徐漱华姐妹听了她的哭诉,妹妹徐沁华当晚就去找了她熟识的报童学校老师单毓秀大姐,得到单大姐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当晚三人挤在一铺,第二天徐沁华便把徐嘉带到报童学校。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上海市郊难民涌入租界,救济团体办了50多所难民收容所。难民中还有一些卖报的,是自食其力的报童,但他们仍住在收容所里。在地下党的支持下,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上海创办了10所报童学校,将受日军压迫的失学报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有爱国主义政治觉悟的战斗队。徐嘉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申报》“自由谈”专栏上,发表了《古庙敲钟录》教育小说,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要在全国试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生活教育主张。1932年10月1日,一所提倡抗日救国、半工半读的新型学校------山海工学团,在上海郊区宝山县大场孟家木桥开学。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说的试验场所,也是我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和统战工作的据点。
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工学团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要当小先生,他们在学校里帮助低年级小朋友学习并参加学校管理,放学回家后教自己的父母和农友识字。家里的饭桌,弄堂的墙边,农田的地埂,到处是小先生的课堂。陶行知亲自给小先生写了《小先生歌》:
我是小学生,变作小先生,粉碎那私有知识,要把时代划分。我是小先生,教书不害耕,你没有功夫来学,我教你在牛背上哼。我是小先生,看见鸟笼头昏,爱把小鸟放出,飞向森林投奔。我是小先生,这样指导学生,“学会了赶快去教人,教了又来做学生。”
我是小先生,热心好比火山喷,生来不怕碰钉子,碰了一根化一根。我是小先生,爱与病魔作斗争,肃清苍蝇与疟蚊,好叫人间不发瘟。我是小先生,填平害人坑,把帝国主义推倒,活捉妖怪一口吞。我是小先生,要与众人谋生,上天无路造条路,入地无门开扇门。
“小先生”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广泛传播,蔓延开来。徐嘉在报童学校,每天都做“小先生”,课本是陶行知先生编的《老少通千字诗》,报纸更是活的教材。老师给大家讲解,组织讨论。小先生们会的教不会的,程度高的教程度低的。徐嘉在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时候被报童学校接纳,单毓秀大姐像亲姐妹一样,省吃俭用接济她基本的穿用,帮她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她已是初中毕业生,有一定文化基础,单大姐要求她边学边教边做,做小先生,教报童唱抗日救亡歌曲,在老师指导下,边学边做中文打字工作,还边学边做供出口外国的小儿绒线衣。她开始体会到报童学校是团以保生的组织,是生存有保障的和谐友爱的大家庭,老师们都是她敬仰的大哥大姐,他们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但对祖国、对人民、对报童充满赤子的热爱和园丁的辛勤,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少年徐嘉
徐嘉也和报童一起走街串巷卖报,和大家一起唱报童学校的校歌:“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寒耐饥的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唱着唱着,她想起老师在课堂上既教文化又讲抗日的道理,而且,谁是谁的好朋友就把座位靠近,心情舒朗起来。
当时,地下党在报童学校基础上,举办了几次报童教师进修学习班,通过学习和工作锻炼,培养发展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单毓秀就是这样被发展为共产党员的。教师中的党员不断启发报童中一些有文化基础同学的觉悟,徐嘉常和单毓秀说妈妈生前被父亲欺辱抛弃的血泪史,妈妈的叮嘱:有文化,有谋生本领,女人就不会受男人的气。单大姐说,女人是要争解放,要与男人一样平等地生活,但指望靠个人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把广大妇女团结起来,还要和同情支持我们的男人团结起来,从根本上创造一个新的平等的世界。当前特别要团结起来争取抗日救亡,民族解放,不当亡国奴。单毓秀经常借一些进步书籍给她,徐嘉被那些书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吸引着,尤其她看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后,知道苦难的祖国,有一个伟大的党,有着令人向往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和让人十分敬佩的革命女战士,她心中好像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前方有一束光在引领,决心要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
上海泉漳会馆是近代福建商人的一个同乡、同业组织,靠华侨的资助,1922年创办了泉漳中学,校址在泉漳别墅内(今南园,龙华东路800号),为一砖木结构两层旧式楼房,学校分初中、高中两部,学生大多住宿。开始是供泉州、漳州籍子弟上学,后也收其他籍学生。学校一度人丁兴旺。1936年,学生100余人,教职员工27人。中学的设置,有“免费生”、“工读生”等区别,对同乡子弟自然有很多优待,闽南学子远道而来就读的很多。泉漳中学在发展中波折连连,这与学校同共产党组织的关系密切有关。学校中许多师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1929年,校内建有教师党支部。1929年11月18日,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校内举行,会期9天。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李富春、康生、向忠发、项英等参加了会议,李立三代表中共中央作了《政治报告》。上海的革命团体“左联”、“社联”、“青年文联”等也经常在泉漳中学举行会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9年6月,徐嘉通过报童学校校长朱泽甫找陈鹤琴先生介绍,到泉漳中学免费读高中一年级,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经组织考察,徐嘉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她16岁,距她从广东逃难来上海,仅仅一年多。
1939年,泉漳中学重建支部时,党员数达30人。从1940年至1941年,17岁的共产党员徐嘉担任了泉漳中学地下党第三任党支部书记,在前两任支部书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向根据地输送干部。从1929年至1941年,泉漳中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输送了50名干部。
晚年的徐嘉曾和当年一起共事的老同志回忆,那时,这些自己还是高中生的党支部领导成员,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开展了各种宣传教育群众的活动------
重视学生会活动,设立全校性的学习、康乐、壁报、歌咏、文艺、木刻、新文学等专业活动组织,把有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都吸收进来。歌咏、壁报能及时反映形势,激发抗日热情。《流亡三部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等歌声常常在校园响起,扣人心弦。每周学校举行一次纪念周会,师生登台演讲,揭露日寇暴行,歌颂民族正气,指明抗日前途,在学校造成很大影响。
在寒暑假期间继续保持和同学们的联系,举办各种假期培训班,如无线电、看护、歌咏、戏剧等。用课桌板凳拼凑成一个小小的舞台,演出抗日题材的活报剧,歌舞剧。还组织参观工厂等,接触工人群众,增长生产知识。组织观看过上海唯一一家放映苏联影片的杜美大戏院的影片,使同学们形象地看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风貌。
徐嘉小学时在广州市表演比赛得到全省学生舞蹈先进奖
开展读书活动,以学协的名义组织大批积极分子设立流动图书馆,组织读书会,传阅进步书刊,定期学习讨论。当时校内传阅的书刊很多,斯诺的《西行漫记》,高尔基的《三部曲》,苏联文艺《士敏土》《巧克力》《铁流》《毁灭》,鲁迅、茅盾、郭沫若的著作,还有反映一二九运动的《新生代》等。政治方面的书刊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社会科学基础教程》《论青年修养》《大众哲学》等。对初中低年级同学,组织他们阅读《秃秃大王》《小瘌痢》。书刊对同学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大家看的如饥似渴。
开展交知心朋友的活动。党支部要求党员、学协成员与周围同学交知心朋友,沟通思想,在生活上团结互助、相互支持,形成助人为乐的气氛。使同学们走进校门就感觉走进了革命的大家庭,被同龄人兄弟姐妹般的友情所温暖。
由于泉漳中学的进步倾向,汪伪势力欲迫使迁校以拖垮之。党支部在1939年底和1940年3月召开了两次讨汪大会,与日寇和汪伪针锋相对斗争。1940年5月,干玉香等女同学发起,党支部积极支持组织开展了街头慰问抗日军队的活动,女同学们用自己亲手扎的纸花取得一笔市民义务捐款,通过中学生杂志社转送给了新四军。


 
 
徐嘉回忆说,她当时任务在肩,逼迫着自己要较快地成长,她觉得那是她有生以来最宝贵的时光,最难得的锻炼。这些回忆,朴素而深情,它记录着60多年前徐嘉为理想奋斗的初始。在她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徐嘉年届80,已重病在身。那一束理想信念的光,始终伴随着她。 
1983年徐嘉在江苏省丝绸工业公司经理任上离休。2004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
 
作者简介:
 

孙小琪,曾任《现代家庭》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出版散文随笔集《心向远方》《不曾出了轨道》等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