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从我们72届于1973年1月10号抵达前进锁厂落脚地,到这次观光竟有40多年了;到现在落笔时再过两个月就要有50年了。真所谓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啊!这次农场知青网组织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编书,是留住上海农场42万多知青的难忘的记忆…… 许多人离开农场后再没有联系过,这么多年以后,各人的情况多有变化,能组织得起来吗?好在当年的连干部们积极性高,经多方联系,50多人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回农场的路程。 行程在路上车上就热闹起来了,说起分别后的种种轶事。车行一个多小时,就上了崇明岛(想当年去崇明费时费力啊)。车行至南横引河时,令我们想到艰苦异常的开挖南横引河的战斗;车行至湘见港,又想起开挖湘见港的战斗,想想真是苦啊! 记得当时凌晨三点就被叫醒出发,一直干到月落西山。当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临时住所,20多人挤着睡在一间屋子里,每人都只能侧着睡,平躺也不能,翻身也不能!那时,我们年轻,有一股子精神力量在支撑着! 沿着北沿公路驶去,10连、22连、5连……一个个连队依稀掩映在绿树丛中,然而一幢幢二层楼房却己人烟杳然,黑洞洞的窗口默默无言,全然没有了农场全盛时期那生气盎然的景象了。随着知青回城,农场逐步衰落。全盛时期全市18个国营农场,约42万员工,几乎涉及每家每户。2002年起,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体制改革,把农场的管理权划归当地郊县,农场局改制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国营农场的历史打上了句号! 在这个时候,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别有一番滋味。毕竟,我们这一代人从20岁到30岁这一段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这里度过,在这一块围垦出来的土地上,洒下了我们的泪水和汗水。对这段经历,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当我们应该学习深造的时候,却在从事着艰苦的劳动,美好的年华白白流逝;换个角度说,农场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是每一去过农场的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各级岗位上,副市长干部有三个,局级干部几十个,处级干部几百个,各级干部不计其数。原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出自前卫农场;原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来自跃进农场;原副市长胡延照是长江农场三十二连支部书记……你能说这样的经历对人的成长没有价值吗? 汽车穿过前进农场场部,那也是勾起我无限回忆的地方,我曾在这里参加写作培训班,参加前进农场宣言的宣传,担任场部广播站的编稿,与四位朋友复习迎考,留下了难以圆梦的恋情…… 汽车开到原来的前进农场25连,差点找不到了。从一条小路走进去,有熟人招呼有人才开了门。看到我们亲手建造的楼房,往事才依稀涌上脑海。在毛毛细雨中,50多个往昔并肩劳作的同事在几近荒芜的营地盘垣。那间20平方米的房子放四张上下铺的床,住8个人。眼前却成了鸡窝鸭棚。当年我们一到农场借住在锁厂,参加建造连队住房,挑砖和泥,砌墙上梁,这哪是17、8岁学生该干的活啊。我负责搅拌水泥,协助一个50来岁的有点像外国人似的老郑(建庭)一个下放人员当助手,加水翻锹,实在累得不行。而现在这里却成了养鸡养鸭场,周遭杂草丛生,房屋破败。一行人站在昔日的打谷场上拍照,留下了挺有纪念意义的留影。当年本连有200多人种了100多亩地,凭心而论,我们累得要命,苦得要死,还年年亏损,从现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又何苦来哉呢! 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能理解,这只是特殊时期才会发生的特殊现象。到了东平森林公园,雨下大了,我们走到了著名的知青墙前,看看上面有什么熟悉的人名,在这片纪念墙前,我只是强烈地感觉到:30万农场知青的代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人们曾经的辉煌,凭吊他们既感到骄傲,又感到失落的青春。这次编撰老知青背后的故事的活动,说明许多人忘不了那一段难忘的历史……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