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1952年这兄妹俩才知道父亲是杨靖宇烈士

时间:2021-07-11来源:围炉讲史 作者:围炉讲史 点击:
1944年,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叫郭莲的农妇,被日军和汉奸抓去严刑拷打,审问她那个参加共产党的丈夫马尚德的下落。尽管她头上被打破,她依然没有屈服。就算说出来,敌人也不会相信,她与丈夫已经16年没有见过面了。 敌人见撬不开她的嘴,便将她扔进粪坑后

 
1944年,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叫郭莲的农妇,被日军和汉奸抓去严刑拷打,审问她那个参加共产党的丈夫马尚德的下落。尽管她头上被打破,她依然没有屈服。就算说出来,敌人也不会相信,她与丈夫已经16年没有见过面了。
 
敌人见撬不开她的嘴,便将她扔进粪坑后走了。被救出后,郭莲伤情严重,又无钱医治,最终于农历九月十三辞世。
 
对于自己的命运,她似乎早有预判。年初,她就让19岁的儿子马从云娶了邻村姑娘方绣云,又把女儿马锦云嫁给了女婿张连清。
 
看着儿子、儿媳及女儿马锦云守在床边哭泣,郭莲有些舍不得就这么离开孩子,更舍不得多年未见的丈夫,泪水顺着眼角流到枕头上。
 
在临终前,郭莲将两个孩子叫到床前,略显吃力地抬手让马从云到木柜地下摸出一张照片,说:“这是你爹唯一留下的照片,这么多年也没有音信,但我相信他还活着。记着,你爹参加的红军,等哪天红军打回来的时候,你们拿着这张照片去找你他。”
 
在安葬好母亲后,兄妹俩就四处托人询问父亲的下落,他们悄悄将乡里当年有人参加红军的人家都访了个遍,但依然没有马尚德的任何消息。
 
时间来到1947年,兄妹俩听说经常有解放军部队路过确山县城,于是拿着照片来到县城。每遇到一个解放军,兄妹俩都会拉着对方问:“我爹叫马尚德,他当年也是红军,你认不认识?”
 
在县城的很长一段时间,兄妹俩已经记不得到底问了多少人,得到的答案都很统一,“不知道”,“不认识”,“没听过”。
 
一位解放军连长在听闻马从云、马锦云兄妹的情况后,勉励他们说:“现在解放军的队伍很庞大,你们的父亲肯定在前线打仗,等将来全国解放了,他一定会回家找你们的。所以你们一定不要搬家,就在家等消息。”
 
兄妹俩听完后,内心稍有安慰,回到家后边劳作边等待父亲的消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从云向当地组织求助,希望能找到父亲的下落。地方组织很快就有了回复,马尚德的确是确山县早期的革命领导者,1927年5月就入了党,曾经是河南省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在确山、信阳等地工作过。
 
但地方党组织关于马尚德的资料,在1929年之后就没有了记录,组织上寻找了部分当年跟马尚德在豫南共过事的同志了解情况,才得知当年马尚德由于在当地工作出色,被上级组织秘密调到其他省开展敌后工作了。
 
虽然马尚德的下落没有找到,但县里得知马从云是马尚德之子后,推荐他到信阳铁路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当地铁路局材料厂工作。
 
1952年夏天里的一天,李湾村突然来了一辆小汽车,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村民们都围过来看,只见车上下来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询问村民马从云家怎么走。
 
在得到村民指点后,几位干部径直走向了马从云家。当时马从云正在院子里吃午饭,抬着饭碗的他,在开门后也被眼前的阵势吓了一跳。
 
一位叫冯仲云的干部在进门后,就冲着马从云上下打量一番,然后扭头对几位同伴说:“不会错,他就是杨司令的儿子,长得也挺像的!”
 
马从云和妻子方绣云听得云里雾里,自己父亲明明姓马,为什么会说姓杨。于是,马从云开口说:“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家姓马。”
 
冯仲云说道:“你就是马从云吧,我们就是找你的,你父亲是不是叫马尚德?”
 
马从云点点头,依然没有明白几位干部的来意。冯仲云见他疑惑,接着说道:“我们是黑龙江省委派来的,这么远来你家,是有个重要的情况告知你和你家人。你的父亲马尚德,就是杨靖宇,杨将军。”
 
听到这个消息,马从云感觉脑子“嗡”一声,差点炸开。杨靖宇这个抗日英雄的名字,他很多年前就听过,他宁死不屈,光荣牺牲的故事,还曾经让他热泪盈眶。但他从来没想过,这个全国人民都在传颂的抗日英雄,会是自己的父亲。
 
而这个消息还传达出的另一层意思,则让马从云有些绝望,那就是父亲早已牺牲,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一想到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俩在这屋里苦等16年未果,郁郁而终,自己也在这里等了8年不见归人,不曾想父亲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牺牲,马从云就忍不住落泪。 
那么,马尚德为什么会改名杨靖宇?家人为何在1928年后就没再见过他?又是为什么,组织上都搞不清他的原名和籍贯,以至于到1952年才找到他的家人? 
这一切还得从他的革命生涯说起。 
1905年出生的马尚德,5岁时父亲就过世,是靠着母亲的节衣缩食及辛苦操劳抚养长大。
 而且,就算是再苦再难,母亲也没有让他中断学业。先是在村里上私塾,后来又到处筹钱送他到确山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
马尚德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成绩一直不错,并于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 
也正是在这里,马尚德见识被打开,开始接触到了革命思想。1925年五卅运动后,马尚德满腔热血地投入反帝爱国运动,并展露出组织和指挥天赋。 
也就在这一年,还在开封上学的马尚德,接到母亲的家书,让他回家一趟。
原来,是母亲早已托人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姑娘叫郭莲,只比他小一岁,品行良好,为人善良,唯一的不足,就是没上过学。不过在那个时代,这其实算不上缺点。
最关键的是,马尚德的母亲十分喜欢郭莲这个姑娘,觉得这会是儿子的贤内助。马尚德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学生,对包办婚姻本来是有些抵触的,但因为从小是母亲一人拉扯长大,对于母亲的话,他向来是不敢反驳和违抗的。
 
于是,在母亲的安排下,20岁的马尚德,迎娶了19岁的郭莲。婚后,马尚德才发觉母亲给他包办的这位妻子,真的很适合自己。
 
虽然郭莲不识几个字,但却是位识大体,及其聪明的姑娘,很多新观念,马尚德一说她就懂,而且还会和丈夫讨论。
 
马尚德也跟乐于教她读书写字,夫妻两人相处十分和谐。当马尚德讲起历史上那些行侠仗义的大义英雄时,郭莲常常听得泪流满面。
 
婚后没多久,马尚德就返回开封继续学业。而郭莲则在家侍奉婆婆,操持农务。
 
操劳一生的郭莲,未留下任何照片
 
1926年,刚毕业的马尚德加入共青团,在系统学习开展农民运动的相关工作后,他受组织委派,回到确山县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对于马尚德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和郭莲的儿子马从云出生。而5月,他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党组织里,马尚德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干和组织能力。
 
他参与并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创建了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在农会的基础上组建了确山县农民革命军,22岁的马尚德被选举为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掌握军权。
 
此后,这支部队编入豫南工农革命军,马尚德又出任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
 
丈夫马尚德在领导豫南地区的革命斗争,而妻子郭莲则在家担惊受怕,时刻面临敌人的威胁。在马尚德参加革命后没多久,他老家的房子就被敌人放火烧了。
 
郭莲只得带着孩子和婆婆东躲西藏,有时候要乞讨才能维生。在找到马尚德后,妻子将家中遭遇告诉了丈夫。马尚德听后十分懊恼,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连累到家人流离失所。
 
马尚德认为,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本地人,还一直以真名示人,这让敌人能很快就找到他的家人,并可以以此为威胁。
 
1928年3月,马尚德和郭莲的女儿马锦云在一个暂时栖身的茅屋里出生。当时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搜查共产党,马尚德带着全家到处躲藏。
 
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马尚德很诙谐地给女儿取了个小名叫马躲,意为躲藏的时候出生,大名马锦云。
 
很快,河南省委的同志就联系上了马尚德,并让他做好准备,到东北组织工人运动。在女儿出生不满一个月的情况下,为了革命工作,马尚德不得不挥泪告别妻儿和母亲。
 
临走前,马尚德握着郭莲的手说:“我这次要出趟远门,可能要几年,家里就交给你了。”
 
郭莲十分清楚丈夫在干大事,虽然心中不舍,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次分别,竟然成了两人的永别。
 
告别家人之后,马尚德来到上海,在中央的秘密培训班学习,并于第二年春天接受组织派遣,到东北开展革命工作。为了不给家里人添负担,也让敌人查不到他的来历,他曾经使用了两个化名。而也正是这两个化名,让日后他的真实姓名和家乡籍贯,变得扑朔迷离。
 
在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期间,他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重建了被破坏的党组织。
 
在九一八事变后,张贯一担任过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满洲省委委员兼省委军委代书记。
 
1932年,组织上出于敌后抗日的需要,准备委派一名满洲省委委员到南满地区整顿各县组织之间的关系,并组建抗日游击队。又要会带兵,又要懂政治,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张贯一身上。
 
他没有推辞,在出发前,组织上出于安全考虑,要他取个化名,因为张贯一作为省委委员,已经成为敌人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张贯一这个名号出现在南满,势必会让日军重点搜捕。
 
于是,张贯一想了想说:“在开封读书时立志要平靖宇内,现今东北处于乱世,就化名‘杨靖宇’吧!”
 
从此以后,杨靖宇这个化名就一直成为他的名字。南满地区的同志,只知道他叫杨靖宇,省委的部分同志,还知道他就是张贯一,而知道他真名叫马尚德的人,在东北少之又少。
 
来到南满后,杨靖宇团结各方抗日力量,队伍迅速扩大,最终于1932年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先后出任总指挥,总司令兼政委等职。
 
在他的指挥下,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军周旋,积极开展游击战和突袭,配合中央的战略方针,四处出击袭扰日军布局。队伍也由最初的几百人壮大到六千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的存在,让日军头疼不已,组织多次围剿均未能拿下。在接连失败后,日军紧急抽调一个骑兵团和两根步兵营组成混成旅,使用最精良的武器,再次围剿杨靖宇,希望铲除这个“伪满洲国的第一心腹大患”。
 
经过前几次失利的教训,日本人学会了用钱开路。他们开始积极拉拢抗日联军的人,用高额奖赏和高配的职位到处诱降。
 
当时抗联的人大多在山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日军的这招马上就显示出了威力。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抗联将士陆续叛变,沦为汉奸。
 
这批人,熟悉抗联的战法以及补给线,在他们的带路下,抗联遭到了重创。1939年底,杨靖宇眼看敌人来势汹汹,还有叛徒带路,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他让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则带着警卫旅的400多人在蒙江一带打游击。
 
而日军在多年与杨靖宇的战斗中,早已经对这位中国指挥官的大名如雷贯耳,在听闻杨靖宇在蒙江一带后,数万人全部出动,想一举拿下杨靖宇。
 
杨靖宇的警卫旅,没多久就全部阵亡,只剩下总司令一人在风雪中坚持。到1940年2月23日在三道崴子被包围的时候,杨靖宇已经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环境下,颗粒未进,片刻未休息地坚持了5天。
 
面对日本人希望他归顺的喊话,杨靖宇怒斥:“就算我一个人,一支枪,也会打到最后一刻。你们杀不死我,我就杀死你们。”
 
见杨靖宇不投降,日军下令开枪。一阵重机枪扫射后,35岁的杨靖宇倒在了白茫茫的雪地上。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想不通何为他能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坚持那么久,于是解剖了他的遗体。当解剖开杨靖宇的肚子时,日本人被震撼了,里边是一些未消化的树皮、枯草和棉絮。
 
在沉默了片刻后,日军指挥官长岸谷隆一郎缓缓说道: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
 
随后,为了震慑东北抗日力量,杨靖宇将军的头颅被日军割下,放入一个装满福尔马林的大玻璃瓶内,在通化各处展示。此后被送往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作为“战利品”被保存着。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杨将军的头颅被国民党转移到长春一所医学院保存。在长春解放前夕,隐蔽战线的同志得知消息后,将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带出,解放后存放在东北历史纪念馆。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将他的尸身埋在蒙江县保安村西岗上。日本投降后,东北民主联军为其重新修筑了墓地,重新安葬。1946年,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在杨靖宇牺牲后,抗联的人才发现,对于这位总司令的私人情况,籍贯哪里,有无后人,大家都完全不知道。
 
由于战争年代,资料保存不善,省委上也只能查到他曾经叫张贯一,并没有确切的籍贯。而且战争还在继续,调查杨靖宇将军的身世的工作也就只能暂停了。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各地在编写地方党史、军史的时候,杨靖宇将军始终是绕不开的人物,而对于这样一位大人物,竟然连籍贯都搞不清楚,会显得非常不严谨。
 
于是,黑龙江省委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组,到杨靖宇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寻找他的老同事打听消息。但大家都只能通过口音判断杨将军的籍贯,有人说他可能是安徽的,有人说是河南的,但这些信息都没有多大的价值。
 
直到1951年底,调查组的同志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从7月1日的《河南日报》上看到一篇纪念杨靖宇的文章,这篇署名杨一辰的文章中说,杨靖宇就是我们河南的马尚德。
 
调查组喜出望外,马上通过报社联系到杨一辰,得知文章作者曾经与杨靖宇在豫南一起工作过,几年后又在哈尔滨一起共过事。因此,杨一辰是当时为数不多能知道杨靖宇就是马尚德的人。杨一辰说,他不确定马尚德是哪个县的人,但他的口音是豫南的。
 
锁定了杨靖宇就是豫南地区的人后,调查组马不停蹄地出发,由当时的黑龙江省副省长,也是杨靖宇抗联时期的亲密战友冯仲云带队来到豫南地区,一个县一个县地排查。
 
1952年夏天,在确山县委,调查组得知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李湾村的马从云兄妹就来咨询过父亲马尚德的消息。于是,调查组赶到了李湾村,终于见到了烈士之后。
 
当马从云拿出母亲留给他们的那张马尚德年轻时候的照片时,冯仲云看了一眼后激动地说:“对对,没错,这就是杨司令。我们终于找到他的后人了。”
 
1953年春天,马从云携妻儿和妹妹,来到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了泡在福尔马林中的父亲头颅。一家人在杨靖宇头颅前磕了三个响头后抱头痛哭。
 
在这次哈尔滨之行中,黑龙江省委的领导在接见马从云一家时表示,希望马从云可以到黑龙江省委来工作。
 
马从云听后谢绝了组织上的关照,说:“我本来是个农民,在地方组织的关怀下,已经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了,来省委工作我不是给你们添乱吗?现在知道我爹是杨靖宇了,我可不能给他丢脸。”
 
1958年,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竣工,杨将军的头颅和尸身,被移葬到这里。马从云的这次东北之行,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位杨靖宇的老战友送的一块桦树皮。
 
 
老人当时对马从云说:“杨司令当年带我们跟日本人打仗,经常就吃这个。”马从云将这份特殊的礼物带回了老家,并将他作为“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1964年,年仅37岁的马从云在当地铁路系统因公殉职。没有工作的妻子方绣云,靠纳鞋底、剪猪鬃、当保姆等活计,将五个儿女抚养长大。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向组织开过口,讨要工作。后来,方绣云的两个儿子都当了兵,在部队也从来没有提及爷爷是杨靖宇,退伍后回老家成为了工人。


 

方绣云和儿子
 
在老家唯一与杨靖宇这个名字产生了点关系的是马锦云,她在1966年担任李湾村杨靖宇故居纪念馆的名誉馆长。1986年10月,57岁的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如今,杨靖宇的孙子辈们也都很低调,在自己的岗位上像普通人一样默默奉献。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