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迎建院140周年
1884年,上海西门妇孺医院成立,这是上海第一家专门为妇女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门诊部,因其技术高超,收费低廉,深受民众信任和爱戴。
姜桦院长(右一)进行腹腔镜手术
西门妇孺医院
西门妇孺医院门诊部
西门妇孺医院的成立,如一把种子,撒向这片缺医少药的土地。时光如梭,140年过去了,种子生根发芽,成熟、长大、繁衍,原来的医务室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房子”的妇产科专科医院,亦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历经战乱、摧毁、建设、磨难、发展、跨越……一代代红房子人与时代同频共振,耕耘在医疗技术的最前沿,树立起家喻户晓的“国家队”金字招牌。而今的红房子医院,连续13年位列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妇产科第二,连续7年蝉联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专科医院榜首。140年风风雨雨,这颗妇产科学界的璀璨明珠,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护佑妇幼安康。她与近代中国同行,令当今世界瞩目。 妇产科拓荒者:救济苍生,照亮旧中国妇女健康之路 红房子医院的故事要从三位外国女士说起。1883年,黄浦江畔,一间狭小村舍里的医务室得到了周边贫困渔民的青睐。1884年,玛格丽特·威廉逊捐款5000美元,由罗夫施耐德医生、麦基奇尼护士在上海西门外开出了一间门诊部。而后,美国基督教女公会捐款建造新舍,为纪念辞世的威廉逊,将医院命名为玛格利特·威廉逊医院,中文名为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上海第一家妇产科专科医院由此问世,1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由此发源。因当时医院屋顶为红色,百姓们亲切地称其为红房子医院。 彼时,西洋医术还属于新鲜事物,但罗夫施耐德医生、麦基奇尼护士和蔼的态度、高超的技术和低廉的收费,使得医院很快就深受中国妇女的信任和爱戴。 1934年医院建立50周年时,红房子医院已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妇女医院,诊治全国各地患者逾150万人,分娩婴孩达4万余名。 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位女性不能不被提及。她便是红房子医院历史上最重要的“掌门人”——王淑贞。 195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学院成立,王淑贞出任院长兼教研室主任。她将一颗仁爱之心、一身精湛之术都奉献给了红房子,成立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妇科,填补了无数妇产科学空白,被称为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更垒实了红房子医院成为中国妇产科高地的基石。 行业先行者:开启现代产科,护航万千家庭生育之梦 世代交替,生命繁衍,在瞬息万变的生育过程中,妇女总是承担着甜蜜的冒险。随着西门妇孺医院的创立,现代分娩技术引入国内,犹如黑夜中的一束光,为母婴安全筑起了一道希望的屏障。 与传统家庭接生方式不同,现代分娩技术注重严格的消毒程序及针对难产情况的紧急救治措施,产钳助产技术在那时已运用得相当成熟。部分家庭开始接受新思想,住院分娩。1931年《大陆报》报道记载,红房子医院每月迎接的新生儿数量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家医院,成为我国最大的产科诊所。 不止于此,助产士们凭借卓越的技术和严格的卫生标准,成功消除了导致全球一半盲人失明的胎毒眼炎症。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红房子医院为提升中国出生人口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的几十年间,面对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的产科难题,红房子人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妊娠期高血压病、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被认作妊娠期死亡的三大原因。20世纪初,妊娠期高血压病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王菊华教授率先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她的著作《妊娠中毒症与妊娠合并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权威之作,成为当时国内妇产科医师的必读经典。 那时,城市的交通和通讯还相对落后,尤其是一些居住在远郊病情危急的孕产妇往往在半夜被紧急转送到红房子医院。在高秀慧教授的积极推动下,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产科高危病房,为妊高症、妊娠合并心脏病等高危孕妇提供更为专业、系统的治疗。 红房子医院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致力于提升高危妊娠的诊疗水平,先后获“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国家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等奖项。 在产科领域,还有一个难题。生不出孩子,或者生出有缺陷的孩子,让许多家庭饱受折磨,也严重影响着国家人口的素质。 20世纪90年代,红房子医院就开展了试管婴儿研究并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作生殖中心,先后诞生了华东第一例试管婴儿、上海第一例第三代试管婴儿……截至目前,已有4.5万余名试管婴儿在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出生。 2004年,李笑天教授团队率先建立了产前诊断中心、孕前门诊,2007年又牵头在上海市静安区开展全国首个基于社区人群的孕检试点工作,并特批成为国家“孕前检查”项目第9个试点地区。在此基础上,2009年,上海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指导中心在红房子医院成立。 基于200万份孕前数据,红房子产前团队在2012年着手对“孕前检查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红房子产前团队牵头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孕前“ABCDX”类风险因素分类体系,并针对性提出孕前干预策略,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真正为中国医生、中国妇女提供了孕前保健的中国方案。 随着现代产科理念的更新,胎儿的生存权益开始受到关注。红房子医院在2004年成立产前诊断与胎儿医学科,第二年便开展了上海首例胎儿宫内输血手术。如今,医院每年有超过500例复杂和疑难胎儿疾病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外院转诊患者超过50%,各项宫内手术治疗总体成功率达95%以上。 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团队的加入让红房子医院在源头精准阻击出生缺陷之路上再立潮头。团队创建了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临床精准防控两大技术体系,牵头编制国际生殖遗传学会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指南,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为让顶尖技术服务更多人,2021年,红房子出生缺陷联盟成立,目前已有115家、覆盖31个省市的具有出生缺陷诊治相关专科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入此联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育困难家庭全力护航。 生命冲锋者:攻坚克难,织密妇科疾病防治之网 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多重身份,妇科医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们不仅直面女性的健康,还要为她们的众多角色,甚至尚未出世的孩子,一次次向“金字塔尖”冲锋。 20世纪50年代,病理学迅速发展,癌症研究进入新发展期。在王淑贞的顶层设计下,医院组成了普查工作队,开设了肿瘤门诊和癌科病房,将妇科肿瘤的“防”与“治”付诸实践。 深谙公共卫生重要性的王淑贞,自1953年起便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积极建言——到工厂、街道、农村这些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去,免费开展宫颈癌普查——上海也因此成为国内较早开展宫颈癌筛查的试点地区。 五六年间,红房子普查队对50余万人次妇女进行了普查普治,推动了上海形成定期妇科防癌普查普治的制度。1958年起,国家开展大规模宫颈癌筛查。红房子医院积极响应号召,与上海纺织系统的三家医院在15年里不间断地开展宫颈癌筛查达百万人次,使宫颈癌发病率从1958年的127.9/10万下降到1972年的41.2/10万。 而这场筛查也催生了一个新科室。40多年前,宫颈科的前辈们探索了激光、宫腔镜等一系列新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先后设立宫颈门诊、阴道镜门诊、宫颈手术门诊、外阴门诊、肛周门诊、宫腔疾病门诊、宫腔镜门诊,树立起中国下生殖道疾病诊疗标杆。仅2023年,科室门诊量达20余万人次,已发展成全国最大、最强的女性下生殖道疾病及外阴肛周疾病诊治中心,“红房子经验”享誉全国。 为更好地对宫颈癌进行手术治疗,70多年前,张惜阴教授等组成肿瘤小组攻坚宫颈癌诊治难题,医院档案收录了他们从1953年到1967年对791例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的随访情况,15年间无一例失访。 除了宫颈癌根治术,肿瘤小组在多项妇科肿瘤的诊治上也紧贴前沿,五年生存率对标国际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蜂拥而至。如今红房子更是成为国家卵巢癌诊疗规范试点建设单位、上海市级医院肿瘤综合诊治中心、上海市宫颈癌综合诊疗中心,近五年妇科恶性肿瘤收治量占上海市的45%,宫颈癌和内膜癌收治数位居上海第一。 这种经年累月的细致认真背后,是对每位患者负责到底的追求和执着,而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更在“刀尖”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1994年成功实施首例免气腹电视腹腔镜子宫切除术;2008年在华东地区率先开展宫颈癌微创手术;2015年国内妇产科专科医院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妇科手术顺利完成;2023年上海首例5G+AI超远程机器人微创手术跨越千里成功实施;2024年,国产原研单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妇科首次临床试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困难面前,“妇科梦之队”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如今医院所有手术中,微创、无创占比高达93%。 近年,妇科手术也从“技术为王”向“以人为本”逐渐转变及进步。针对晚期、转移、复发性宫颈癌,姜桦团队采用以手术为核心,辅助放化疗的“红房子方案”,使患者生存率高于国际水平15%-30%。从2013年世界首例“中孕期腹腔镜保留子宫宫颈广泛切除术”开始,华克勤教授团队在“保育”和“保命”抉择中,一次次挑战“禁区”。而子宫内膜癌多学科团队十年磨一剑,其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保育治疗有效缓解率达95.7%-97.4%,高于文献报道的70%-80%;保育后经辅助生殖的妊娠率达62.1%,同样高于文献报道的30%-40%。 除了肿瘤,内分泌问题同样深深影响着女性健康。1953年,李诵弦、郑怀美创立妇科内分泌门诊,一年后内分泌实验室及病理室成立,在国内率先开展阴道脱落细胞内分泌检测工作;197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研究所正式成立;1997年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诊疗中心成立……就这样,汇集“门诊-病房-临床检测-科研实验室”的诊疗系统开启了跨越百年的传奇。眼下,红房子内分泌人正全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妇科内分泌诊疗模式。 在红房子医院妇科版图上,还有这样一个科室,它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融会贯通,引领七秩光辉。20世纪50年代,王淑贞前瞻性地将传统中医引入红房子医院,在当时沪上四大妇科名医之一唐吉父的带领下,1956年中西医结合妇科成立,后在享誉全国的名老中医李超荆、俞瑾、曹玲仙教授等的不断努力下发展壮大,形成特色。2023年医院还获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项目试点单位,继续焕发中西医结合的独特光彩。 时代领跑者:服务全局,凝聚国家队使命之光 医者如光,虽微致远。当年西门外那所妇孺医院里的微光,正映照着世界各地。 有人才方能走得更远。建院之初,麦基奇尼护士就开办护士训练班,1920年又创办了上海协和高级护士学校,再到1924年上海女子医学院成立,为医院和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医护人才。时至今日,医院不仅承担妇产科学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还成为首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及专培基地之一。岁月更替,育人初心不变,140年来红房子以特色培养与管理模式成为中国妇产科人才的摇篮,无数顶尖医者从这里启程,引领行业发展。 不仅如此,在西藏、新疆、云南,都留下红房子人深情援建的脚步;自西迁重庆,到国际医疗援助,在索马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巴基斯坦……一批批医术精湛的妇产科医生,还成为异国他乡的“白衣外交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引领、联动、共享,才是国家队的担当和使命。如今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依托现有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形成“三足鼎立,两翼齐飞”的格局,成为国内妇产科学领域的领跑者。以黄浦院区、杨浦院区、青浦分院构成平衡“三足”,统筹上海市妇产科医疗资源;以沪、豫形成两翼,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推动提升区域内妇产科疾病防治能力。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姜桦看来,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国家队”必将以百舸争流的姿态昂首向前,攻坚最难任务,解决患者的“急难愁盼”;在前辈辉煌的成就上,新一代红房子人必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改革创新,建设智慧医院,推动医疗数智化转型。当下,妇科肿瘤年轻化,内异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盆底障碍等慢性病发病增加以及环境因素、年龄因素导致人群生殖能力下降等挑战,也鞭策红房子人在保持优势学科领先的同时,思考亚专科转型和变革,构筑学科交叉“新典范”,呵护女性全生命周期、全身心的健康。在变化中创新,在创新中变化,今后医院将从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优化人才配置、精细化管理入手,打造高水平学科群,引领行业标杆,服务国家医疗卫生总体战略。 作为西医妇科在中国的发祥地,红房子医院见证了中国妇产科学的每个重要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始终屹立于此,守护着妇女儿童的健康,传递着生命的温度与美好。 “红房子”的前世情缘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又称“红房子医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84年,一位名叫玛格丽特·威廉逊的美国女传教士捐款5000美元,在上海设立了妇孺医院。 1885年,医院开始建设病房、管理处,并在医院地基之上添建斯蒂芬产科楼。美国海军部医药与手术局在1915年出版的《美国海军医疗简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位于徐家汇路,地处法租界西门,就在下水道附近,蚊子很多。罗夫施耐德1885年建院,在这之前,她在附近做一些医疗工作。医院四分之三的经费来自中国赞助,四分之一则来自于美国,医护的薪水由美国教会承担。医院由四座砖瓦房组成,其间均有封闭通道连接。” 从医院图纸看,第一座砖瓦房的一楼是诊室、小教堂和药房;二楼是医生和外籍护士的套房、两间带2张病床的私人病房和一间带4张病床的私人病房。第二座砖瓦房包含了两个手术室,一楼是感染严重的患者使用的手术室,二楼是清洁干净患者使用的手术室。两个手术室装备齐全、光线充足,手术和灭菌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且数量充足。第三座砖瓦房,一楼是威尔斯病房,共有29张病床以及两个半私人病房,分别有6张、4张和2张病床。二楼是威廉姆森病房,有17张病床。第四个砖瓦房名叫斯蒂芬产科楼,包含两个装备齐全的产房,其中一个用于普通产妇,共计35张床位;另一个用于感染产妇,共计7张床位。医院除产科病房采用蒸汽供暖,其他建筑均使用炉灶取暖。采用电照明,提供流动的冷热水,并设有厨房。尽管没有电梯,但医院整体保持严格的清洁标准,地板采用宁波清漆刷涂,每日擦洗两次。这些布局设计及设施设备情况均可窥得,红房子医院早期就已具备很强的消毒隔离意识及技术。 创办之初,红房子医院的目标便不是盈利,而是服务于最广大的普通百姓。1935年医院五十周年纪念册中有记载,当时多数患者的开销为5角/天,而医院的开销则为2.5元/天,1000元可以使30名贫苦患者住院2周,500元可以使15名患者住院2周,250元则可以覆盖产科10位产妇的开销。 彼时,医院年年亏损,入不敷出,依靠中美两方的捐款得以维持下去。当然,也正因为这样的无私付出,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和爱戴。 历史资料显示,在清末义和团运动后期,流民饥寒交迫,铤而走险,每到一处便摧毁一切以泄愤,快到西门妇孺医院时,医院附近居民闻讯赶来,将医院四周围了起来,并告诉流民:“除非踩着我们过去,否则你们别想伤害医院分毫。”居民还向流民讲述家中女子因得到医院救治而活命、孩子得到医治而痊愈、孕妇安然生产等故事,乱民闻言感动,便悄然退去了。 在战争年代,人口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可想而知,而红房子医院对中国出生人口素质所作出的贡献可见一斑。 1919年,医院举办了建筑募捐运动,募得大洋25000元及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城的梁君所捐赠的美金55000元。医院利用这笔资金,在本院地基上计划建造可容纳产妇及婴儿百人之余的来婴(Liang)纪念产科楼。 红房子医院在最开始的35年内,同一时间仅有1-2名医生驻守院内,由助手负责门诊包扎、放脓、拔牙以及其余二三百号患者需要的种种工作。直到1920年,医院新添四位医师,才开始划分科室。第一次划分外科与内科,此后又从内科中划分出眼科和妇科,没过多久,又成立了耳鼻喉科。此时房间不够用了,内科和妇科便合用一间诊室,中间用帷幕隔开,诊治患者。 1925年,上述五个诊室迁入新建的倍纳脱纪念试验室一楼,成为新门诊部。新门诊部和诊断试验室成立以后,办事人员增加又相继成立了小儿科、肺痨科、皮肤及花柳科、产前卫生科、福婴诊所以及种痘科。值得一提的是,产前卫生科、福婴诊所以及种痘科的成立是当时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及妇婴保健工作的雏形。 1926年,哈威尔堂落成,作为医科学生住宅所用。1931年,来婴纪念产科楼告竣。 在《申报》,有一篇名为《救命女子的“家庭”》的报道提到,在西门妇孺医院里,团结着一批专心致力于救命工作的女子,形成一个“救命者的家庭”,医师和从业员们有着辉煌的学历和经历,抱着牺牲服务的精神。她们彼此互助互励,上下一心,相亲相爱如一个大家庭。 建筑是一个“场”,容纳着无数人、事、物和几代红房子人的生活。透过历史和建筑的孔隙,去窥得那些人和那些事,这种令人尊敬与感动的精神品格与道德境界,至今仍旧延续、激励并鼓舞着红房子人。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