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写作与思索是我的养老法宝”

时间:2025-03-29来源:上海老年报 作者:孔 曦 点击:
记文化老人江曾培与《九十乱弹》 春雨霏霏中,风依然凛冽,朵云轩艺术中心的会议室却洋溢着暖意,沪上诸多文坛前辈和媒体人、出版人齐聚一堂,参加一位老者的新书《九十乱弹》首发座谈会。他,就是93岁的老出版家、老杂文家江曾培先生,座谈会由上海韬奋纪念
——记文化老人江曾培与《九十乱弹》


 
  春雨霏霏中,风依然凛冽,朵云轩艺术中心的会议室却洋溢着暖意,沪上诸多文坛前辈和媒体人、出版人齐聚一堂,参加一位老者的新书《九十乱弹》首发座谈会。他,就是93岁的老出版家、老杂文家江曾培先生,座谈会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与学林出版社联合主办。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鲐背之年的江老,依旧身材挺拔,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清晰,声若洪钟。更难相信,二十多年前,他摘除了胆囊;十多年前,又摘掉了一个肾。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江老来到《新民晚报》当记者,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爱思考的他,常常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工作之余,所思所感,化作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杂文见诸报端,有“小林放”之誉。从1955年第一篇文章见报,70年来,江老亲历杂文的兴衰起伏,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已出书40多本,以杂文集居多。

  上世纪末,随着网络的兴起,杂文时评再一次迎来了兴旺发展。1999年,东方网成立,从出版社转入出版协会工作的江老与著名杂文家司徒伟智、吴兴人以及几位媒体人成为首批评论员。新旧世纪之交的一二十年,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段,差不多每天一篇,平均一年出一本集子。

  这本《九十乱弹》,是江老80岁以来作品的结集,共收录160余篇,分为“老与幼”“人与人”“大与小”“诗与美”“读与游”“官与民”“商与学”七大主题,展现了他对生活细微、社会波澜、文艺风华及旅途见闻的深刻洞察与独到剖析,不仅以文化人写文化事,更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堪称学者型杂文的典范。

  步入老年之后,江老坦然面对生命的晚景,有记者问他:“写作为什么会让你有一种思想还保持很活跃的感觉?”他说:“写作的时候,脑筋在动,活跃我的思维,推动我的学习,增加我的知识,提升我的敏感度。笛卡尔讲过,‘我思故我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讲得不好听,就是行尸走肉。有了思索才有深度,至于写不写文章,因人而异。我之前是做新闻、出版工作的,同时也写作。我的思索就体现在我的写作上。写作有益于老年人的健康,经常写作或思索,是延年益寿的一个方法。”

  《九十乱弹》是他的关门之作,有很多对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的思考。为什么叫《九十乱弹》?江老说:“我喜欢‘乱弹’这两个字,‘弹’与‘谈’谐音,‘乱弹’相当于‘杂谈’,我写的是一些片段的感触,不是系统的学术作品。”就这样,江老以“乱弹”之姿,评说社会现象,针砭时弊,讴歌美好。

  江老是《上海老年报》的老读者,他赞许本报体量虽小,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围绕老年人做文章,在专中求博求广”。作为本报的特约作者,江老虚怀若谷,从不摆名家和前辈的谱,为本报撰写了不少笔力雄健的杂文,在读者当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这些文章都被收入了《九十乱弹》。

  座谈会上,气氛热烈。老出版人祝君波说,江老做到了出版人的编创合一。从香港赶来参会的陈鸣华赞叹,无论社会和时代如何变换,观察现实,欣赏艺术,洞察人生和畅想未来,江老总是在线,在场。文艺评论家毛时安道,江老好比文学界的老黄忠,他的杂文“小文不小,小中有大”。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赵书雷说,江老是他敬佩的出版人,在数十年的出版生涯中,他策划推出了大量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图书,口碑和市场双赢。《九十乱弹》好读,难写,只因江老具备足够的阅历和智慧,方能如此的举重若轻,信手拈来。

  江老感谢大家的鼓励,还透露了他的养生秘诀——“一是思索,二是锻练。我40岁开始打太极拳,每天早上20分钟,雷打不动。还有三样活动:梳头,健身锤拍打胸背和四肢,手握握力器,都能延缓衰老。”

  《九十乱弹》,是江老鲐背之年的思想结晶,绘就了他熠熠生辉的晚晴图。这次座谈会,我有幸和与会者一起,共同见证了这本新书的首发仪式,聆听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了大家对这本书的深切关注和真知灼见。《九十乱弹》不仅是江老个人的文学成果,更是文化界和出版界的一份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