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编者按:知青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句话”就能办成的事,也不是“闹”一下就能办到的事,它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本文披露的事实证明,知青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过程。】 自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动员组织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以来,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员、安置、管理、回城等政策在基本稳定中有所调整,其中调整变化较大的当属1973年全国第一次知青工作会议制定的统筹解决方针政策的实施。1978年12月结束的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确定把知青工作重点从动员安置转移到就业安置上来,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青上山下乡”。在此前后,党和国家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全面解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顺利实现了知青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本文以四川为例,略述知青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努力创造解决知青问题的条件 随着1976年下半年拨乱反正的进程,知青工作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开始理清思路,很多复杂的矛盾也开始得以逐步消化。而要根本解决上山下乡中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则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也需要从各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组织知青学习文化知识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消息发出后,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也牵动着数万知青的心灵。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精神,四川省委于11月4日至12日召开招生工作会议,对全省大学中专招生工作进行部署。省委书记杜心源在会上强调,要全面地贯彻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实现广开才路,择优录取;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知青无论是下乡的还是回乡的,都要统筹安排他们的生产和学习。四川省革委发出(1978)34号文件,对组织知青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出意见,要求知青所在的社队,应鼓励符合条件的知青报考高等学校,应本着“劳动、复习两不误”的原则,给他们安排一定时间,组织他们复习功课。 此后,全省各地纷纷发出组织知青复习考试的通知、文件等,解决本地温课迎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措施。如达县地区团委、知青办、文教局在联合通知中提出,要以公社为单位设立复习点,由县或区统一组织培训辅导教师,分别到复习点,上好辅导课并有重点地讲解疑难问题,帮助考生学好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绵阳市本着劳动、复习两不误的原则,要求给报考青年安排足够的复习时间,并要求全县从6月初起到考试时止,安排2/3的时间组织报考青年复习。 为推进知青温课迎考工作,省知青办与温江地区知青办组成调查组还对郫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知青进行高考复习做法,如为知青联合举办广播讲座,吸收部分知青参加应届高中毕业班复习听课,动员单位派出辅导力量,有辅导能力的带队干部积极进行辅导,举办知青复习班等,进行了总结推广。 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以后的1977年、1978年两年间,全省通过招生离开农村的知青有46506人,占同期全省大学、中专招生录取人数的35.4%,占同期年底在乡知青累计总人数的5.7%,比前两年通过招生离开农村的人数增加1.04倍。 (二)继续解决知青实际困难 面对继续影响部分知青生活不能自给的诸多原因,四川提出了一些改变知青生活状况的工作性措施,如继续把知青场、队、点建设好,把分散插队的知青,吸收到社队所办的企事业、农林茶渔场参加劳动和分配,从安置上解决劳动收入过低的问题;对在乡知青特别是已婚知青,根据其不同条件,安排他们担任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如民师、赤脚医生、拖拉机手等,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等。 这些工作性措施的部署和实施,最终要落实在解决知青实际困难的问题上。尽管此时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还未召开,新的政策措施还未出台,但面临诸多知青生活困难的实际窘况,四川决定按照已有的政策规定和使用统筹解决时的结存资金,对知青的实际困难再次进行解决。从1978年初开始,省知青办就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在10月底或11月中旬以前搞完。在这期间,各地普遍开展了新一轮解决知青实际困难的工作。 这次解决知青困难的经费,其开支范围确定为:一是口粮倒补款,1975年以前下乡的知青在结存的统筹解决经费中解决;二是已婚知青的住房维修、扩建,家农具购置,主要用结存的统筹解决经费和结存的建房费、家农具费解决;三是解决老知青的生活困难、医疗欠款和猪本问题,从结存的统筹解决经费中解决,不足时,从特殊开支费中动用一部分。 在这期间,解决知青实际困难进度较快的有涪陵、温江等地区。如在1978年10月中旬,涪陵地区除涪陵县的1个区、秀山县的两个区以外,知青的实际问题已全面进行了解决。到1978年底,全省解决在乡知青实际困难收到一定效果。据16个地、市、州的统计,从结存经费中共开支860.57万元,给11.19万名知青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人平76.9元。分项补助的情况是:补欠生产队口粮款353.45万元,占总金额的41.1%;扩建和维修房屋1.74万间,开支262.84万元,占总金额的30.5%;共添置家、农具4.84万件,开支49.61万元;对3.03万知青给予困难补助93.89万元;解决了1.2万知青的医疗欠款28.62万元等。 这次解决老知青特别是已婚知青的生活困难问题,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解决实际问题,但也能部分缓解一些老知青特别是已婚知青的生活困难,也能适当减轻一些社队对知青欠口粮款等的负担,还为全面解决知青问题创造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广泛开展知青慰问活动 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发出专门通知对知青开展慰问活动,从省到地、县,以至从动员单位到安置地区的各级党政组织,都要组织慰问团(组),深入农村、边疆对知青开展慰问活动,这已经成为四川知青工作部门多年来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像这样从上到下由党政组织牵头并持续若干年开展的知青慰问活动,与之可以相比的,也只有每年“八一”建军节或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的拥军优属慰问活动了。 通过慰问活动来推动知青上山下乡工作,这是各级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基本目的。一般来讲,每一次慰问活动,都要与毛泽东指示周年纪念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上山下乡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与检查指导上山下乡的工作结合起来。1977年以后的知青慰问活动,都是围绕进一步统筹解决知青问题、发挥知青作用、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等展开的。 1978年1月3日,省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在元旦春节期间,由各动员单位和安置地区分别组织慰问团(组),吸收带队干部参加,在当地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深入社队知青场、队、点开展活动。慰问活动的重点,落脚到解决知青安置、教育和管理以及知青在各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上。 1979年1月中旬,国务院发出春节期间对下乡知青进行宣传慰问活动的通知后,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展的第一次春节慰问活动,也是在贯彻落实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精神进程中开展的第一次春节慰问活动,实际上它已经透露出党和国家正在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知青问题的重要信号。 这一年,全省各地对知青的宣传慰问工作抓得较为扎实,为顺利过渡和解决好知青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都市各系统、单位组织力量分别到西昌、绵阳、雅安、温江、乐山等5个地区及市郊县、区共60余县农村开展慰问活动。1月27日是除夕日,重庆市委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部署安排做好回城知青的工作和检查落实他们的副食品供应和看电影等问题。 二、果断决策调整上山下乡政策 1978年12月10日结束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2月16日至23日,四川省委召开全省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部署,会议提出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整政策,改进作法,缩小下乡范围,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青上山下乡”,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1977年开始,四川实行了多子女可以选留的政策,留城面达到56.6%。1977年只下乡6.8万余人,较往年减少了一半多。同时全省从1976年开始实行职工子女可以顶替的政策,大中专学校招生数额逐年加大,并采取了兴办社队企事业、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培训技术力量等一系列的措施,仅一年多的时间,全省就安排留城知青就业10万余人,在农村招收知青回城近20万人。 这次会议对四川知青留城政策、下乡范围作出重大调整。主要内容有:从1979年起,渡口市和阿坝、凉山、甘孜自治州,一般县城和小场镇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以及矿山、林区、地质勘探和石油系统的职工子女,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个别县城的知青安排就业有困难的,报经省革委批准,也可组织上山下乡,地区辖市原则上要继续组织知青上山下乡,但个别有条件能自行安排的,报经省革委批准,可以不动员知青上山下乡。成都、重庆、自贡市和需要继续动员上山下乡的地辖市、县城,对中学毕业生的安排,要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情况,今后除继续执行病残不能参加农业劳动的、独生子女、归侨学生、中国籍的外国人子女、父母双亡的群孤、高小毕业生的青年和家庭有特殊困难的,不动员下乡外,多子女家庭允许选留,一户有两个子女在乡的,可再选留一人;对于大学、中专在校生和参军的子女,不算身边有子女;一户只有两个子女的,可以不动员下乡。 对今后安置城市下乡知青作出新的规定。如在安置布局上,要求成都、重庆、自贡3市的下乡知青,在本市郊县进行安置;地区辖市的下乡知青,安置地点由地委决定。在安置形式上,主要安置在工矿企业、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自办的农工林牧渔场和改建为知青农场的“五·七”干校;已办的独立核算而又有发展前途的知青场队,经过整顿后,继续安置下乡知青等。还可根据绿化城市的需要,兴办集体所有制的造林队,不下户口,吃商品粮。 全面部署下乡知青的回城安排问题。明确提出从1979年起的两年内基本解决1972年底以前下乡插队老知青的问题。解决在乡知青的主要办法有:城市积极开辟新的行业,大力发展商业、服务、工业、建设、交通运输和农林牧副渔等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组织部分留城和下乡知青参加城市和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用以顶替部分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技工校招生和参军;积极做好在职职工的退休、退职的子女顶替工作;已担任农村公社以上干部的下乡知青,可用全民所有制的招工指标,择优吸收定级,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今后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招工时,对下乡知青要适当放宽招工年龄和扩大招收女知青的比例,统筹安排下乡、留城和其他待业人员的比例由地、市、州委根据本地情况灵活掌握,在招收下乡知青的指标中不准“搭配”其他人员等。 这次全省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是贯彻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会,是全面解决四川知青问题的部署会。此后,全省各地迅速传达贯彻,全省知青工作重点也由过去以动员安置为主转到以安置就业为主的轨道上来。 在1979年1月上旬召开的重庆市知青工作会议上,确定从1979年起,巴县、綦江、长寿、江北4个县和南桐、双桥两个工矿区,包括在这些地区内的市属以上工矿企事业单位,不再组织上山下乡。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北碚区的中学毕业生,本着“四个面向”的原则继续组织动员上山下乡。关于留城政策,除重申全省知青工作会议规定的条文外,还规定:父母分居两地,只有一方在继续动员上山下乡的7个区内,又没有选留过的,可以选留1人。 雅安地委决定从1978年起全区不再动员上山下乡,对少数在1978年已经下去的知青,凡本人要求回城的,均应允许回来;从1979年到1980年,对仍在乡、留城待业的1.1万多人,主要通过广开门路、城乡配合、落实安排。 达县地委确定全区13个县市区,除达县市需继续动员一部分知青上山下乡外,其余县区从1978年起,不再动员知青上山下乡。会议还对统筹安排下乡、留城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的问题,作出具体部署。 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知青就业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好下乡和留城知青,是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的重大决策。在正式宣布统筹解决下乡知青就业问题的1978年底,全省还有25.6万在乡知青。他们中最早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下乡的,绝大多数是1968年底以后到农村的,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知青是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老知青。 优先安排1972年底以前下乡插队的老知青,并明确提出从1979年起的两年时间内基本解决,这是此时四川知青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强调,对下乡、留城知青和城镇待业人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不能只顾一头。要求在安排下乡、留城知青工作中,首先要统筹解决好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老知青的问题,特别是年龄大的和已婚知青的问题。要作为一项硬任务,因人因地制宜,从城乡两个方面逐人逐户地落实,在一两年内安排好。 按照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各地把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和安排知青几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相互推动,统筹协调,落实计划。如郫县在1978年底有在乡知青1823人,其中1972年底以前的知青819人,计划在1979年内把这批老知青安排完。他们在规划安排中,把解决老知青放在“优先安排”的位置,将安排指标落实到各系统各单位,并就需县上统筹安排356人作出具体安排,以确保计划的实现。省知青办推广了郫县的作法。 又如江津县劳动局和知青办紧密配合,协助各系统、单位将安排计划分批逐个落实,计划1979年安排4234人,对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2451人,在年底前基本安排完,其中对纯居民下乡知青753人进行了搭配解决。 各地按照优先安排1972年底以前下乡老知青的精神,提出了各自的安排原则及具体措施。如达县地区提出“先下先安排,先留先安排,困难大的优先安排”的原则,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以动员单位为主,分级负责,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办法,并强调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稳定局势,把工作做细做好。 又如宜宾地区提出要以“条条包干为主,块块统筹为辅”,即以县为单位,原则上各系统、各单位包干安排,纯居民原则上应由街道、公社在街道和社队企事业中进行安排,确有困难的,可由劳动部门逐步统筹安排。要摸清下乡知青的人数、姓名、性别、下乡时间、动员单位等详细情况,分系统、分单位开列花名册,把安排计划逐个落实到人头。 在这期间,四川省委从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入手,在生产的发展、渠道的拓宽、政策的调整等方面来解决知青回城与待业青年的问题。1979年5月,省委发出《关于广开门路继续抓好城镇待业人员安置工作的通知》;同年8月,又下达《关于发展集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的通知》,明确规定参加劳动服务公司和街道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知青,以后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其他集体企业招工,大专院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招生以及国家征兵等,允许他们报名等。四川这一系列重大措施,走在全国的前列,其相关政策和作法被国家劳动总局转发。 经过1979年的工作,全省各地对老知青的安排进展较快。到5月底,涪陵地区的知青已安排76%以上。南充地区在苍溪县三川区试点的基础上,又召开专门会议推进安排工作,到5月底整个地区有8个县的1972年底以前的老知青基本安排完。到6月底,雅安地区安排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老知青323人,占应安排的92.8%,其中雅安、宝兴、汉源、石棉4个县的1972年底以前的老知青已基本安排完。到12月底,全省已统筹安排知青16万余人,其中1978年底在乡老知青安排了78.7%。 需要提及的是,在1978年底前后,云南西双版纳垦区发生了支边知青“请愿”风波。按照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四川省委派出工作组参加相关工作;同时,重视农场知青的诉求,率先提出全面解决支边知青回川的6条办法。1979年2月13日,四川省革委发出《关于统筹解决我省在云南各国营农场下乡知识青年实际困难的通知》,正式实施和解决四川赴滇支边知青回城的相关问题。到1979年12月底,四川赴滇支边知青中已回成都、重庆的有2.7万余人,占1978年底在滇支边知青人数的97%。 按照“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四川在这期间积极解决知青上山下乡中的遗留问题,先后配套制定了知青经费清理、已婚知青安排、知青子女户口办理、知青病残问题处理、平反冤假错案、知青工龄计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成为当时解决知青后续问题的基本依据。 1980年9月6日,经中央书记处讨论并原则同意后,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宣布:“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1981年12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今后不再划分留城和下乡的界限,也不再划分动员城市和非动员城市的界限。至此,在巴蜀大地进行了27年之久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宣告结束。 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在这一历史时期,四川151.47万下乡知青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奔赴农村、边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他们见证了四川的蓬勃发展,也经历了四川的发展艰辛;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求索、创造、付出、感悟,为改变四川农村落后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广阔天地谱写了知青一代艰苦拼搏、执着奋进、敢于担当、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篇章。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曾担任四川省委知青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省知青办副主任;本文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