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重点工程,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
该工程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持续约十年,直至中苏关系破裂为止。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配套为重点,中国初步建起了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 在数十年后的今天,有些人认为156工程历史上最大的工业体系转移和技术转移,也有些人认为这些都只是1930~1940年代的落后技术,是一堆“破铜烂铁”,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156工程”呢? 在笔者看来,要科学评价156工程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贡献,我们首先得明确以下几点: 一、再差的工业化也强过没有工业 新中国建立之时,可真谓是“一穷二白”。 甚至当年的印度,工业基础都是比中国更好的,因为他们早就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工厂、铁路和供电系统。在当年中国大革命期间,印度共产党罗易甚至来“援助中国革命”,因为在他眼里,印度是文明的工业国,而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印度援助中国理所当然。 到了1949年建国之后,印度的工业化程度,也超过中国,1949年印度钢产量134.7万吨,中国15.8万吨;印度生铁产量163.6万吨,中国24.6万吨;印度铁路里程54754公里,中国只有21800公里;1949年印度拥有600万产业工人,而中国只有120万;1949年印度拥有122万在校高中生,中国只有26万;1949年中国的GDP,大概只有印度的一半。 中国当时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之所以如此糟糕,是有其原因的:国民党执政期间所谓的“黄金十年”,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虽然工业每年增长6%左右,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几乎算是“一穷二白”了。而这本就薄弱的基础在战争期间又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1949年与1936年相比,国内轻工业下降30%,重工业下降70%,工业整体下降将近40%,近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0%。1949年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只有近123亿美元,人口约5.4亿,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6美元。自然是比不上大英帝国重点投资的印度。 156工程是使中国的工业能力达到苏联1932年的水平或日本1937年的水平,虽然在当时算不上是先进,但确实给中国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发电厂、炼钢厂、电子管工厂、战略火箭生产总厂、发动机厂、电机厂、化肥厂、机床厂、造船厂、飞机制造工厂、汽车工厂......让中国工业实现从0到1的转变。 举个例子,就拿钢产量来说,一五计划完成后当年的钢产量大概是五百万吨,号称是工业国的日本从明治维新干到七七事变时钢产量也就是五百来万吨,而农业中国1949年的钢产量是15.8万吨,意义是多大,大家自己感知一下。 二、156工程是“公平交易”,是中国通过浴血奋战打败美军,外加以86亿外债为代价换来的 这个东西起源是抗美援朝,是我们通过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浴血奋战打败美军换来的,从此确保了毛熊东线的安全,所以本质上是公平的交换。 1、这是地缘政治的合作交易 从地缘战略来说,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苏联人就发现他们在远东没有力量薄弱,如果美国人在远东搞事,他们就会很被动,要对抗从欧洲运输过来,成本很高,根本无法承受。如果放弃远东,意味着中国很可能倒戈,就变成腹背受敌。所以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扶持并工业化中国,减轻远东的压力。 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苏穗宗刚上台便搞出“秘密报告”,造成共产国际的思想震荡,他自己快压不住场子了,迫切需要本阵营的二当家来给他撑场子,后来周总理专门跑去东欧搞“穿梭外交”帮助其稳定局势。后来苏穗宗之所以在156工程如此大方,也有一点投桃报李的意思。 2、中国是出了大价钱买的 中国为156工程欠下了86亿的外债,这笔钱花了十多年才还清。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是单方的,更不是无偿的,并且主要是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的。对于苏联向我们提供的所有成套设备和物资,包括通过贷款形式提供的设备和物资,连同利息在内,我们都是用物资、黄金和国际货币偿付的。还应当提到,我们从苏联进口的东西,比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贵得多。 “不只是中国从苏联方面得到了援助,苏联也从中国方面得到了相应的援助。…… 到1962年底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价值21亿新卢布……。 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矿产品和五金产品价值14亿新卢布……。 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都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至于苏联对中国的贷款,必须指出,其中最大部分,是我国用来从苏联购进军事物资的。这些军事物资的大部分,都已使用或者消耗在抗美援朝战争之中。…… 长期以来,我们每年都在为苏联的这些贷款偿付利息,它占去我们对苏联出口的一个相当数……” 三、这是人类历史罕见的、奇迹般慷慨的大规模工业化援助 虽说是公平交换,但这种规模的工业转移,人类历史上也极为罕见,甚至称得上“奇迹般慷慨”。 首先,虽说是付钱买的,但有些东西不是你出钱就能买来的,很多时候人家宁可放着闲置坏掉也不给你······· 即便在冷战结束后“自由贸易”的黄金期,中国通过各种杠杆投资手段,国际贸易手段,利用香港资本家、东南亚华侨作为转接口,能在国际上进口到的也只能民用设备,比如钢铁水泥发电化工冶金等行业工业设备。像先进战机、坦克、导弹潜艇乃至其生产线,这些“国之重器”的军用设备正常条件下是无法买到的。 而当年苏联是是如何做的? 直接援助了一整套的“坦克火炮的生产线+战斗机生产线+半拉子核武器工程”。放在五十年代,这里面都是拿得出手的好技术,跟国际先进水平持平,甚至领先,最差也有三十年代先进水平。米格17,米格19跟同期美国主力战机是平级的,T54坦克直接是最先进的,解放汽车是美国三十年代福特的技术,放在五十年代并不落时。冶金仪表化工各大门类都是同时期苏联和欧洲最拿得出手的。 甚至,直到1960年代还出口了图-16轰炸机(轰6),米格21战斗机(歼7)和安-12运输机(运8)、G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至今仍然现役于科研机构用作水下导弹发射实验)的全套专利给中国,这几样产品是当时最先进最敏感的战略级产品,在21世纪的今天都在共和国的天上飞海下游。这些东西在国际上是绝对的“战略级产品”,不是有钱就能买的。 所以项目本身没什么好黑的。这点毛子绝对大方,大方到脑子进水那种。 而且,还有很多在数据上无法体现且至关重要的东西,例如苏联计委派出以计委副主席为首的代表团,手把手教中国制定计划。还有传授工厂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苏联老师教过的老技工们,还有苏联帮忙援助的以人民大学、哈军工为代表一大批高校········这些东西的价值绝对是难以估量的。 总而言之,156工程恐怕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有组织、全面、系统的去工业化一个传统农业国的进程!而且还是跳楼价大甩卖的的那种!!! 四、如果没有156工程,中国的工业化将经历更多磨难 我相信,凭借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哪怕没有156工程,中国的工业化基础还是能慢慢积攒起来。 但没有156工程,我们不知道要多吃多少苦,多走多少弯路,多付出多少代价。 这代价,可能就是农民种地时化肥更少产粮更低,赤脚医生治病时抗生素的匮乏,修建抗洪大坝时水泥、大卡车的供应不足。 这,全都是人命。 工业化是冷冰冰没有感情的,工业化初期的原始积累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社会阵痛,在这一期间人民生活水平往往没有显著提高,甚至可能还会略有倒退。但工业化又是一个大国想要自立于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工业化基本完成后能够迅速反哺农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无论有人吐槽156工程的技术多么落后,多么“破铜烂铁”,但作为历史事实的就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一个能制造先进飞机、坦克、军舰的重工业国家,英国整整用了100多年、德国用了50多年、苏联用了20年,而中国只用了一个5年计划! 它极大地提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些工程最大意义就是,让中国在基础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建设中免去了很多本应是自己不断摸索尝试的过程,没有这些工程,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原始积累将更加残忍肮脏,持续时间也将更长,中间会不会被外力打断也是问号。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156工程也大大增加中国化肥、钢铁、青霉素的产量,挽救和延长了不知道多少中国人的生命。在座的各位的父辈,也许有些就是因为156工程才得以幸存并健康长大。 五、156工程令中国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有独立的、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雏形。 156工程虽然只是让中国达到了日本在二战时的工业规模,但它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中国真正建成了独立、且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虽然只是雏形)。 最关键的就是“独立”和“体系”。 咱先说体系,要解释【体系】的重要性,首先咱得弄明白工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搞工业为了什么? 为的就是——效率!!! 农民累死累活干一天不如机械10分钟,有了工业,生产力高,能制造的财富多,才有好日子过。 但是拖拉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是机械,你得有零件有组装。这就有拖拉机厂和配套的零件厂。 拖拉机烧油,你还得有炼油厂。用油漆,你还得有化工厂。 建厂也不是一想就建的,得有水泥,钢筋。 水泥需要水泥厂,钢筋得钢铁厂。 炼钢得有铁矿石,运输的铁路得有。 …… 这个东西推下来,你会发现任何一件工业品都得有一个体系支持,环环相扣,这就是工业体系。没有这个体系,你要造工业品就总有东西得进口,被卡高价。你人均自然资源多,多卖点不怕高价也行,但是国防依赖严重,也就没有真正的自主权。苏联的156个项目是个配套的体系,工业品需要的东西,全部配套一次性给齐了···· 再说来说说【独立】,所谓完整的工业体系,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具备独立、自我复制升级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外部联系全部切断时,仍然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复制,自我升级的工业体系。往极端的地步讲,就是地球上只剩下了这一个国家,它也能保持地球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在结构上不退步,可以独立发展并能够保持所有的工业科技,这就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156工程中,威力最大的就是那些机械厂,以及为机械厂提供原料的钢铁、化工等企业。只要有了机械厂,就可以为更多的工厂制造更多的机器,尽管可能不够先进,但是这让中国有了中国工业有了自己复制和提高的能力。 这对后来的发展有着三大作用: 以此为基础,国防搞出了两弹一星,确保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有了裁军的基础; 积累了承接血汗工厂的资本,外资之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进入中国,设立工厂,采购产品,不是因为外国资本家心善,看不得中国人民受苦,而是因为在中国生产能降低成本。中国前三十年建立的工业体系,未必是多高,但是什么东西都能配套,合资一下就能用,这样中国有了干血汗工厂的资本。 独立且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提供了对抗“以制裁、封锁、技术壁垒遏杀民族工业”的底气,得以避免民族工业“被进口货冲垮”,强制“以市场换技术”,确保“引进-消化-积累-研发-创新”道路能走下去,加入全球化、国际上合纵连横、接受技术转移…… 六、156工程只是“种子”,后续工业腾飞靠的是中国持之以恒的奋斗 当然,虽然156工程对中国工业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但也不必太过于神话它。 对于某些人疯狂鼓吹,甚至说成中国如今“世界工厂”成就全靠的是苏联的156工程的观点,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不过貌似很多俄罗斯学者还真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认为东国能取得经济奇迹,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都是因为苏联的援助奠定了基础,没有苏联的援助,东国和非洲没啥两样。 我:不是,哥们???当初你们苏俄援助也不只咱这一家,隔壁印度、南斯拉夫、埃及这些国家也没少拿啊,咋他们就没成世界工厂? 苏联除了援助中国外,也援助了印度,甚至援助得更多。根据相关资料,从1951年起,苏联援助了印度102个项目,这些项目的总投入金额,甚至超过了中国的156个项目的2倍,而且很多给印度的技术,比给我国的还要先进。 (其实,苏联给印度的援助项目,数量不止于此,但由于印度相当自信,看不上苏联的钢铁、冶金、化工、汽车等技术,所以挑挑拣拣,只选了100多个他们觉得有价值的项目。) 那同样都是苏联的援助建立的工业,甚至印度的基础更好,获得援助也更多,那为什么后来是中国而不是印度成为了“世界工厂”呢? 所以不能把156当成神器,也不能无视。只能当种子看待,更重要的是发芽后的培育。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 正是凭着156工程及前三十打下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正好遇上了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大规模转移的时代浪潮,中国才能一跃而起,成为世界工厂。 可以说,当代人受益实际上就是前辈用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努力换来的。没有前辈的积累,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 而我们的现代生活的起源,就来源于这里!!!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