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下午好! 首先我真诚地感谢《老辰光网知青专辑编辑部》领导、老师们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能有幸的亲临聆听在座老师们的指导性演讲,让我对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神意义有了更进一步深刻的理解。此刻,我想起了当年在“刘少奇平反大会”时,人民日报出了一篇社论,题目是“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也正是今天我们座谈会上的主题思想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执政党只有紧紧地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否则,失民心者失天下! 人民,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指导原则上,我想简要的说二点体会,1.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得民心者得天下。2.知青是祖国最忠诚的一代人,各级政府务必在坚持为民心服务的这一宗旨下,关爱至今仍属于“弱势群体”的知青这一代人。 (一)人民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者。 八十年前的1944年9月8日,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主席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指出了“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现时,为着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等著名的论断。 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能在八年抗战的持久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其发动的和紧紧依靠的是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把不可一时的日本侵略者淹没在“人自为战、村自为战”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国内战争时期,解放军依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起一支人民的军队,用“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的方式唤起了亿万民心的团结,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依靠美军武器装备的八百万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在历经十几年战争沧桑的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新中国,执政党依然念念不忘的是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的是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锋模范作用,依靠的是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象知青那样一代忠诚的人民群众,新中国才能从贫穷落后艰难的走向了繁荣富强。 (二)知青是新中国最忠诚的一代人,关爱象知青那一代人的切身利益,是考验各级政府领导人是否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体现。 知青一代人是新中国的同令人,历经艰苦岁月沧桑的洗礼,是新中国成长史上最特殊的一代人,他们从小就受着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的传统教育,并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他们出生时是贫穷饥饿的年代;成长时遭遇了经济落后、三年的自然灾害;上中学时提倡学习的是雷锋,养成的风气是助人为乐;毕业时经历的是文革动乱,是上山下乡,是“全国一片红”;婚嫁时强行实施的是计划生育,到了中年时遇到的是企业下岗,自谋职业;进入晚年,他们在呵护下一代的成长培养时,又遇上了生活的高消费…。尽管他们是艰难坎坷的一生,但他们同祖国的命运“同呼吸、共患难”,一路坚毅地走来,无怨无悔,可说是忠诚人民的集中代表。犹为可贵的是,当国家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毅然响应国家的号召,远离父母和城市,到农村和最边远的地区去劳动,去生活,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他们把生命中黄金的几十年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然而,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今天,知青却已经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命运,除极少数幸运的人外,他们大多数退休后受到的是与城市同代人显著差异的极不正常的待遇,他们至今依然在城市社会的最低层艰难拮据的生活着!少部分仍留农村山区的,则生活更加的艰难。以我所下放的江西吉安东固山垦殖场历届知青待遇状况来看,大都回城后在艰难的生活着,犹以1958年下放的上海知青为典型,在江西退休回到并生活在上海,每月只能得到三千多元最低的退休金,作为帮困户,政府给予他们各项补贴每年累计在八九千元左右。尽管如此,但他们依然缅怀知青岁月的情感,依然关爰知青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依然拥护共产党,在信仰和文化“严重超跌”的今天,他们何曾怨与悔!他们是多么的可敬又可爱!他们和战斗在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建设者,现役军人一样,是祖国最忠诚的人民,是中国从弱到强的建设发展中最可靠的支柱力量。关爱他们,歌颂他们,才是我们今天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工作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此,我特别地敬佩《黑土情杂志社》,《老辰光网》,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社会公益性组织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特别呵护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至今依然坚持默默奉献在“弘扬知青文化,歌颂知青精神”的公益事业中,他们雪鬓霜鬟,但为了这一公益性事业,他们一生特别的勤俭、坚毅、顽强,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是我们的良师和益友,是我们自觉参与各自的知青公益活动的强大动力。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知青一代人无愧于历史。 (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