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年味之魂

时间:2024-02-16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江曾培 点击:
春节俗称年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团圆、欢乐、喜庆、温馨等特有的年味弥漫着中华大地,成为人们醉心的享受与绵长的记忆。 近年来有春节年味变淡之说。对此,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要分析哪些淡得合理,哪些是不该淡的,从而在推陈出新中让春节永葆年味的

      春节俗称年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团圆、欢乐、喜庆、温馨等特有的年味弥漫着中华大地,成为人们醉心的享受与绵长的记忆。

      近年来有春节年味变淡之说。对此,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要分析哪些“淡”得合理,哪些是不该“淡”的,从而在推陈出新中让春节永葆年味的青春。

      说年味变淡的一个现象,是现在城市没有了鞭炮声。确实,放爆竹是传统年味的重要体现。王安石写春节的《元日》诗,第一句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它的产生,源于农耕时代,既寄寓着当时人们用以驱魔避邪的愿望,也适应当时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状况,可以增添热闹喜庆气氛。如今早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大量出现,人口集中,高楼林立,在这样的环境里大放爆竹烟花,不仅严重污染空气,而且会引发安全事故,与我们今天所大力倡导的健康、绿色、环保、和谐等理念背道而驰。如今,许多城市先后禁放爆竹,吻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风俗当随时代”的变异性,对这样的“年味”,是应当笑着告别的。

      自然,推陈要有出新。“春晚”的出现,就是一种新,精益求精地办好它,为年味增分。

      王安石《元日》诗的第三、四句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也是年味的重要体现。以往过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红色的纸头把节日气氛染得火红,“天增岁月人增寿”“财源茂盛达三江”一类文字,表达着“人望幸福树望春”的想头。铺天盖地的春联春贴,增添了喜庆氛围,更增强了民俗的文化韵味。

      时下的“新桃旧符”,多为买来的印刷品,内容少个性,又欠书法美,失去了品赏价值,大大削弱了它的年味,这需要见物又见文,大大加强其文化内涵。

      《元日》诗的第二句是:“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指一种酒,表示在送暖的春风中,享受春节的美食。过去民生艰难,缺衣少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美味、穿上新衣。如今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都已成为家常便饭,人们遂少了这方面的期待。杨白劳过年时特意为喜儿买了一根红头绳,就让喜儿欢欣不已,如今添一件再好的衣服,不少孩子也难生喜儿式的激动了。现在吃的穿的,每天几乎都像以往过年一样,原有的这方面的年味,自然也就淡化了。这样的“淡”是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是春节祭天祈年所希求的。

      年味最不该变淡的,是内中的浓浓情愫。春节是人们感情大交流大爆发的节日,它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愿望、情感、理想的追求。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敦亲祭祖,还是亲友拜年、娱乐狂欢,体现的都是对团圆、亲情、友善、祥和等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样的年文化代代延续,加强与深化了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是我们民族的至宝。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春节主题:人情荡漾”。

      可惜的是,正是春节活动中“人情”的淡化,成为当今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照理说,人的精神思想应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然而,二者发展并不平衡。

      我以为,改变年味变淡,要推陈出新,这自然要多方进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要让春节各种活动和仪式都含有浓浓的纯真的亲情、友情和人情,这是年味之魂。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