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公园要让各年龄群体共享

时间:2023-08-18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解放日报 点击:
摄影/日升 复兴公园日与夜的更替,记录着当下都市人生活的不同面。历经百余年,复兴公园法式园林的骨架没有变,老照片上的沉床花坛和玫瑰园格局在今天仍然保留。园林工作者持续的精心护理,让复兴公园兼具法式风情和海派韵味。如今的玫瑰园种植着20多个品种
摄影/日升
 
      复兴公园日与夜的更替,记录着当下都市人生活的不同面。历经百余年,复兴公园法式园林的骨架没有变,老照片上的沉床花坛和玫瑰园格局在今天仍然保留。园林工作者持续的精心护理,让复兴公园兼具法式风情和海派韵味。如今的玫瑰园种植着20多个品种的月季,尤其每年四五月份,1400多平方米的月季盛放,老派园林瞬间化身网红打卡点。

      复兴公园周边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具有百余处著名红色遗址、名人故居。公园围墙打开后,与周边街区的联系更为密切。一条环复兴公园的艺术大道,连通淮海路商圈和思南公馆,将淮海路到思南公馆的游览路线串联起来。

      老姚退休后回到这片街区,照顾住在这里的老父亲。从小生活在复兴公园周边,见证了这里几十年的变迁,他说:“我闭着眼睛都能把复兴公园走一圈。公园安安静静蛮好,最好不要太商业化。”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全社会兴起读书热。科普角、英语角、学习角,复兴公园里好不热闹。老姚说:“我也去过几次英语角,有两个老先生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当时不少人准备出国,到这里练口语。”

      上海摄影师薛宝其曾在复兴公园记录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恢复高考后,上海出现读书热的影像:已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一边带孩子一边抓紧时间苦读,希望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还有临近高考的学生们聚在一起,请老师做冲刺讲解。

      如今,来复兴公园读书的人不多了,较之那个时代,市民在今天的上海拥有了太多更好的文化场馆选择。至于在公园里重新引入娱乐业态,也有市民持保留意见,比如老姚。“晚上这么闹猛,对周边居民是不是会造成影响也是个问题。”老姚说。

      公园要让各年龄群体共享,是一道探索新型管理模式的考题。INS项目的落地,一度让公园管理方有些担心。10多年前,夜生活最盛的时期,半夜车流不息,噪音扰民,酒醉的客人在公园留下一地狼藉。

      然而,复兴公园作为公共空间,姿态从来都是开放的,在过去的每一个时代,复兴公园总是和时兴、时髦的生活方式紧密连接在一起。上海旅游节玫瑰婚典、上海时装周秀场、上海马拉松健康跑、上海全民健身日活动,都曾在公园留下足迹。

      过去3年里,INS项目年轻的管理团队发挥创意,整合资源,跟公园的生态环保主题结合,积极参与“环复兴公园艺术季”。在共创公园内容生态的过程中,公园管理方感受到这群年轻人希望融入公园、完善自身的诚意,这也使得管理方愿意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夜晚,当“INS复兴乐园”灯光亮起,门前的隔离栏划出了夜生活与夜公园的柔性边界。“爷爷奶奶都睡了,大家都小点声儿”的小牌子,提醒着年轻人狂欢时的秩序感。

      经历了一夜的喧嚣,早上5时半,温州人老陈走进复兴公园。一年前,老陈到上海帮儿子带孙子。住在离复兴公园不远的他常来溜达,还拜了空竹师父,学了3个月,终于能把空竹抖起不落地。晨练后,老陈走进雁荡路的老字号味香斋,来碗经典的麻酱拌面,配一碗咖喱牛肉汤,老陈已慢慢融入了上海的生活。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