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一封改变知青命运的信

时间:2023-06-12来源:原创 作者:林嗣丰 点击:
今年的4月25日是毛泽东主席回复李庆霖来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信中就李庆霖反映的儿子插队农村一年辛劳却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连口粮都不够吃,还要家中补助等困窘情况,做了回复: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主席的回信很快引

 
今年的4月25日是毛泽东主席回复李庆霖来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信中就李庆霖反映的儿子插队农村一年辛劳却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连口粮都不够吃,还要家中补助等困窘情况,做了回复:“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主席的回信很快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4月29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专题会议,指示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项工作做好,不能让主席操心。会后,国务院代表沙风少将迅速组织一支由党政军三方组成的工作队70人,分12个调查小组奔赴12个省、区,调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情况,为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召开做准备。李庆霖所在的福建省及莆田地委,也马上行动,深入调查,解决知青问题,处理违法行为。而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调查,及时查处了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兵团奸污女青年的案件,枪毙了一批严重违法的干部,使知青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不少知青通过上学、招工等途径离开了农村,留在农村的也有被充实到教师、会计等重要岗位上去的。可以说,这封信不但缓解了李庆霖儿子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1700万知青的命运。虽然后来李庆霖没有善始善终,由于内外部的原因而犯了严重错误。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信确实在改变知青命运中使了重要的作用。
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这场上山下乡运动,一方面传承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央一贯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因其处于“文革”的历史时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则,经过两年多“文革”,当初作为“闯将”的红卫兵已经成了时局的搅局者,影响了领袖的战略部署;二则,大学的停招,工厂商店的混乱,积压了好几年的中学、大学毕业生的去路成了问题。于是毛主席于1968年12月21日发表了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一场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国家的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环境,使得知青上山下乡由较小规模发展成为巨大规模的运动。
对于毛主席这个指示,城里的“动员”是大张旗鼓的,由66、67届的“四个面向”到68、69届的“一片红”,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无论是自愿还是无奈,反正是确实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了,但农村的同志就未必都“欢迎他们去”。一则,许多农村本就贫穷,人多地少,知青去了,自然要和他们争口粮,而且还会去争夺本应该由他们子弟充任的重要岗位,毕竟知青比他们有文化,自然是不会都真心“欢迎”的。虽然大部分干部和贫下中农是善良的,他们确实也给予来自城市的知青以亲人般的关怀,但也难免有少数别有用心者存在,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里一部分因造反而占据领导岗位、心存邪念的人。对于毛主席指示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项,成了那些歪心思人的上方宝剑,“再教育”变成了“再改造”。尤其是在那些由劳改农场改制的农场、兵团,领导干部用管理劳改犯的方式来管理知青的现象也不少见。一些农村中打吊插队知青的事件也常有听闻。以致最后出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六十团团长、参谋长奸污、猥亵女知青等恶性案件。山高皇帝远,那些土皇帝利用手中掌握的招生、招工、入党、提干的权力,打压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知青,为自己谋私利,严重干扰了中央的知青政策,影响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正确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云南知青的揭杆而起,正是由于一系列的恶性事件。李庆霖的信及时为中央作了提醒,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央进行了纠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青的命运。
  五十年过去了,李庆霖为他后来的错误付出了他应有的代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他给主席的这封信的作用。而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毛主席那封回信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了李庆霖一家,更帮助了1700万知青。从这点上说,“一封信”的概念是双重的,即李庆霖的“一封”是向主席向中央反映了知青情况,从而引起了中央的重视;而毛主席的“一封”引发了中央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知青命运。两个“一封”都值得纪念。


(本文为作者在老辰光作者编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