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我们一起见证:博物馆的力量

时间:2022-05-23来源: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沈国明 点击:
各位朋友,各位老知青: 祝贺知青博物馆会议如期举行。 我以前参加过几次,第一次是在黑河开的,会议的内容我能够想起来的,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同认识。最近一次参加的,也是网上的,大家对知青精神、上山下乡意义讲的相对 多。其实,那次,我是非常希望大

各位朋友,各位老知青:
祝贺知青博物馆会议如期举行。 我以前参加过几次,第一次是在黑河开的,会议的内容我能够想起来的,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同认识。最近一次参加的,也是网上的,大家对知青精神、上山下乡意义讲的相对 多。其实,那次,我是非常希望大家建立危机意识的。 这次的主题是“我们一起见证:博物馆的力量”,很契合博物馆日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包容量很大,我没有看到二级细化的具体题目,所以,有些许担心,生怕会议的议题太 散,形不成共识。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邀请我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作为研究会的后援力量之一, 作为老知青,谈谈我对会议的期望。也许说得不合时宜,或者根本说得不对,但是,这些都 是我想说的肺腑之言,供你们参考。
首先,希望将这个会议的性质基本明确起来,并且在形成共识后将其稳定下来。 我希望,每年一次的会议是工作会议。强调它是工作会议,就是不能把它仅仅当成经 验交流会。王礼民他们编辑出版了介绍各地知青博物馆的书,这本书很精美,我比较仔细地 看过。我的感受是,书中的博物馆差异很大。如在这些博物馆间进行经验交流,即使黑河知 青博物馆充分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相信,能够像他们那样成为事业单位、成为国家二级馆 的知青博物馆也不会多。因为各馆的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每年可以交流的内容有限,如果 没有新的议题,经验交流的成果会很有限。 这个系列会议更不能办成联谊会。线上大家见见面也无妨,但是,如果线下来举办,而 且只是为见见面,意义不大。作为各地的博物馆馆主,都会遇到维持和发展的困难,联谊会 对于形成群体,壮大声威不是没好处。但是,面对的困难主要要靠自己克服,需要得到的帮 助也应该精准,联谊会起不到这样的作用。至于轮流坐东,将它办成带有旅游性质的联谊, 那更是不可取的,完全不可持续。 既不希望办成经验交流会,也不希望成为联谊会,那么,应该办成什么会议呢?我希望 这个系列会议成为工作会议。所谓工作会议,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为达成统一目标,得到统 一结论而召开的会议。会议应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虽然办馆的经验各不相同,但面 对的问题很多是共同的。
为此,我建议,以后每次会议,除了有宏大的总标题之外,还应有 二级题目,二级题目由各个馆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报给会议组织者,由会议组织者事先确定 后公诸于众,大家开会时有备而来,会议主要围绕二级题目展开。这样,议题相对集中,比 较容易形成共识、取得成果,同时,也利于会后大家根据会议的精神去做。这样的会议对大家有所帮助,能够推动各个馆每年都有进步。 第二,希望大家有紧迫感。 知青都在老去, 一季度,我们分场走了三个人,随着岁数的增长,每年走的人会更多, 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当年被我们称为“小六九”的知青,也即将跨过古稀之年的门槛。 上海是全国期望寿命最高的城市,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 82 岁,这意味着,留给知青的时 间不多了。我们中的不少人,壮心不已,还想干很多事,但是,身体很诚实,上了岁数,每 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肌体的变化,大家多少已经尝到了力不从心滋味。所以,这几年很宝贵, 不能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中,不能浪费在低效率的忙碌中,不能觉得来日方长,让时间白白溜 走。搞博物馆的人应该有大局观。博物馆是具有教育功能、开启民智的地方,办馆的人不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看大局、明大势。上山下乡正确与否、有悔无悔这些争论永远可以 延续下去,但是,我们的生命不可能永远延续。因此,我们要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有 许多事,只能由我们这代人来做,应该围绕这些事来展开我们的工作,要有所舍弃,专注于 我们该做的事情。其中,收集和留存史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红军长征结束以后,虽然根据地的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党中央号召全党上下、全军上下 写自己的经历,很多人动笔,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长征的记忆,也有了《红旗飘飘》、《星火燎 原》系列丛书中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以小见大,了解了长征和中国革命史。 我一直想,如果没有曲波写的《林海雪原》、杨子荣不可能成为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 的几百人之一,因为论战功,有很多人比他大。我去过枣庄,当地干部陪着我,但是,在那 里找不到铁道游击队的踪影,只有一座纪念塔留下了痕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刘知侠的《铁 道游击队》,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样一支抗日武装。我说这些,是希望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 工作的意义,做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要尽可能地把它做好。 最近一个悲催的故事,也促使我要强调一下紧迫感。一位上海老知青去世,他的儿子在 美国,决定将父亲的住房卖掉,他不回国办这事,直接交由中介办。下家买房以后,看到屋 里很多东西,便与知青的儿子联系,得到的回复是,由买主自行处理。买主是个有文化的人, 懂得该知青保存了几十年的笔记本、书信、以及大量照片的价值,将这些内容发到网上,我 们也由此知道了一个有故事的知青。 知青之所以将这些物品精心保存数十年,视它们为宝贝,那是因为这些物品承载着他的 历史。可是,在别人眼里,哪怕在子女眼里,都是不屑一顾的废物。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发现和动员知青,请他们将视为宝贝的文字、照片和物品尽早交给博物馆,免遭当成废物的 厄运,是所有博物馆馆主的共同责任,当然也是所有知青的责任。知青的年龄已经令做这件 事具有了紧迫感。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征集史料方面很花气力,有一定成就,但是,仍需努 力,提升相关的敏感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是知青博物馆永久的课题。我甚至觉得,你们应 该设法找到购房者,将这一批史料收过来,以防流失。 第三,希望知青博物馆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不是自娱自乐,而是把知青博物馆当做事业来做,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
对此, 我提三点想法: 首先,知青博物馆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重视数字化建设。 敦煌博物院樊锦诗的一项重要贡献,是实现了敦煌博物院壁画的数字化,这对于敦煌 壁画永久保存意义重大,对于让壁画走出敦煌,让更多人欣赏和研究意义重大。知青博物馆 如何顺应这趋势,提升博物馆质量和档次,扩大各知青博物馆影响,希望大家认真研究。 其次,知青博物馆要加强学习,更新展陈和展陈方式。 我去过石河子的农垦博物馆、哈尔滨的农垦总局的农垦博物馆、黑河的知青博物馆、 大丰的知青博物馆,还有奉贤海湾的农垦博物馆,等,总体感觉是这些展馆反映了上山下乡 概貌和知青生活。但是,每次置身于展馆中,特别是置身于很简陋的展馆中,我都会想,这 样的展馆会永续存在吗?可能的生存期会有多长? 农垦是永续的事业,故事一直会延续。与农垦不同,知青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特殊群 体,数量是恒定的,1700 万人,40 多年过去,后无来者。人们不可能像知青一样看待这段 历史和这个特殊人群。如果我们觉得知青和知青的历史应该得到永久的记录、以知青为主题 博物馆应该长命百岁,那么,我们这个系列会议要把更新展陈和展陈方式提上议事日程,直 面存在的问题,逐个加以解决,提高展陈质量和水平,提高对非知青人群的吸引力。 第三,应当认真谋划知青博物馆群的存续问题。
王礼民他们编的书,让我明显感到,有的博物馆生命力不强,今后,可能经不住时间 的冲刷,或者来自其他方面的冲击。总体而言,知青还有尚好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活动能力, 似乎解决知青馆存续的问题还来得及。知青是组织化程度很低、内部差异很大的人群,形成 共识、统一行动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各知青馆面临的生存压力,令大家走到一起。建议各 馆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冷静地谋划一下存续问题,坦诚地分析生存所遇到的困难,对运 行的前景做个预判,及时采取措施,未雨绸缪。博物馆工作会议是个平台,对实在运行不下 去的,也可以集思广益,有个谋划,实现适度归并。当然,底线是不要让史料和展品流失, 
不能让馆主白辛苦。 我衷心希望所有的馆都长命百岁,但美好的愿望在与现实的碰撞中,并不容易胜出,因 为现实很骨感甚至很残酷。所以,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清醒、客观、务实地处理发展中的 问题,也许更有利于记录历史、留存历史,更利于知青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 在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 10 周年的时候开这个会,似乎应该有点喜庆的意味才对, 我讲这些话,也许把气氛搞得凝重了,我希望大家谅解,并欢迎你们批评! 谢谢大家!

(这是原社科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在2022全国知青博物馆联席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