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升
李若愚 四川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早被联系在一起了。“蝴蝶效应”的发现意味着隔岸观火的闲适一去不返。远在欧洲爆发的俄乌冲突亦可在万里之外的日本引发连锁反应。面对如何因应潜在的国际冲突,日本国内出现了效法北约“核共享”政策的声音,即:平时在本国领土内部署,战时与美国共同运用核武器。然而这意味着日本要放弃本国长期坚持,并且还曾为前首相佐藤荣带来诺贝尔和平奖的“无核三原则”。 所谓“无核三原则”乃是佐藤荣作1967年12月11日在众院预算委员会提出的“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这不仅是日本历届政府在核武器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也是与日本和平宪法相匹配的。俄乌冲突爆发后,被证明行之有效了半个世纪的“无核三原则”却被有些人认为应“让位”于“核共享”政策。然而“核共享”政策真的是“无核三原则”的升级版,并且更能保障日本的安全吗? 其实作为冷战产物的“核共享”政策的出现还在“无核三原则”之前。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为了降低本国核设施遭到先制性核打击的风险才提出了将核武器部署在北约的方案。而所谓“共享”更多是名义上的。这些核武器虽然由各国存放,但其管理权却在美国,并且即便这些国家真有使用部署在本国核武器的需求,美国也有“一票否决”权。在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的复杂制度制约下,“核共享”政策的真实目的显然在于让这些部署核武器的海外基地成为美国本土的挡箭牌。 1960年代的日本正是看到了“核共享”政策的潜在风险,才提出避免使本国成为核打击对象的“无核三原则”。在日本的核政策中,“无核三原则”又与“美国的核保护伞”相辅相成。这样一来日本既不会沦为先制性核打击的目标,又能借助美国核力量保护自己。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比起本国的国家利益,日本放弃“无核三原则”反而更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一旦如此,美国便可名正言顺地把核武器运往日本而不再需遮遮掩掩。 既然“核共享”政策并非日本的当务之急,那谁在日本国内为之摇旗呐喊呢?在3月10日的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岸田表示,日本政府虽无意探讨“核共享”政策前景,但这一问题在自民党内可以自由讨论。其实岸田文雄首相的表态已有“穿帮”之嫌。以此为线索查看自民党政治人物的议事记录,自民党内保守修宪势力的领袖,在2月28日围绕“核共享”政策发表过讲话的前首相安倍晋三就浮出了水面。 作为战后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在任内曾多次重申坚持“无核三原则”立场,又怎会不知“核共享”政策的弊端?但对于将修改和平宪法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视为毕生事业的安倍来说,“核共享”政策与日本和平宪法之间的矛盾正可使之成为撬动和平宪法把日本再武装化的杠杆,同时还能换取美国对于日本修宪的支持,岂非一举两得?俄乌冲突给日本国民带来的危机感正可成为修宪大计的“催化剂”,此时不动更待何时?因此,日本右翼保守势力才会把俄乌冲突作为“天赐良机”,罔顾国民长远利益抛出所谓“核共享”政策。 当然,日本右翼保守势力主导的对“核共享”政策的讨论真要转化为具体政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他们利用国民对战争的恐惧心理来达成自身政治目标的动向却不容忽视。一旦“无核三原则”被突破,和平宪法也将成为一座“孤城”。那时,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能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关切必然更为强烈。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