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赜韬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近日,最早发现于南非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迅速成为世界防疫舆论的新焦点。截至11月29日,英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荷兰、瑞士,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已相继出现相关感染病例。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也满怀担忧地表示:“奥密克戎可能已经在美国出现,只是尚未被发现。”流行病学家丁亮指出,加速蔓延的奥密克戎比肆虐全球的德尔塔变异毒株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可能具有500%的强大感染力,这是迄今为止最令人震惊的统计数字”。 为适应宿主而变异,是病毒生存的自然法则,人为干预难以阻遏。同时,新冠全球大流行兼具长期性、整体性、复杂性等特征,这为变异毒株的出现营造了宽广的空间。有鉴于此,人类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会持续面临新冠变异毒株的冲击考验。为此,我们需要以三个“不变”鏖战新冠病毒的“万变”,牢牢把握住抗疫斗争的主导权、主动权。 一是要做到病毒变,防疫基本盘不变。历史地看,任何一场传染病大流行均是自然致病原在社会病温床上发酵出的惨剧。由此,既然自然病的狡猾变异难以预测,我们就要瞄准社会病面相,管好疫情期间社会的、人的诸种要素,让变异病毒有威力而无威胁。 迎战奥密克戎,我们要坚持用好“勤洗手,戴口罩”“全民疫苗应种皆种”“健康码加行程码”“入境检疫隔离”等基础公共卫生手段,充分发挥笨办法的大作用,有条不紊地,精细化、系统化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正如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答记者问时所言:“动态清零是中国控制疫情的法宝,只要坚持常态化防控的措施,就能够防止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只要我们从严从实,始终如一地抓好常态化防疫工作,奥密克戎等新冠变异毒株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要做到病毒变,科学引领不变。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毒株的更新迭代令国际上部分舆论产生了“科学是否跟得上新冠变异速度”的焦虑情绪。的确,在现有条件下,科学几乎不可能赶在病毒变异之前消灭它。但是,只有紧追病毒变异方向,及时总结研判变异毒株的特性,我们才能有足够底气去降低变异毒株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面对变异病毒,科学要赶超的不是它的变异速度,而是变异病毒扩散蔓延、危害人类健康的脚步。为此,应加快推进全球范围内跨物种、跨病毒、跨学科的新冠病毒科学溯源,不断丰富、深化有关新冠病毒变异、传染、致病的科学认识。各国也要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内,鼓励引导不同国籍,不同机构,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们携手推动疫苗更新迭代,同心致力新冠特效药研发,让长明的科学之光照亮灰暗的瘟疫岁月。 三是要做到病毒变,稳健舆论不能变。变异毒株频现使得新冠大流行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性有所增加。值此危机时刻,人心的稳定大过一切,人类的团结强过一切。国内方面,要力争使人民群众对变异病毒的恐惧动态清零。应在主流舆论平台上及时准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向公众科普变异病毒科学常识,主动为人民群众答疑解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从严从重打击涉变异病毒谣言,坚决杜绝个别媒体博人眼球却误人甚深的“震惊体”表达。 在国际方面,中国应继续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充当国际疫情舆论的稳压阀,营造清朗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氛围。我国可以发起“新发现疾病命名与溯源表述国际公约”,为消弭涉疫国际污名化倡言,尽最大努力避免在中国发现就是“中国病毒”,在南非首次报道就是“南非病毒”这类谬说。 另一方面,也应善用中国对外传播的多语种、多形式媒体矩阵,不断扩大、优化新冠疫情科学信息的传播面与传播质量,发出新冠科普的中国声音,分享成功抗疫的中国经验,讲好携手应对新冠大流行的中国主张,更好地提振全球团结抗疫、合作复苏的历史信心。(责任编辑:郭素萍)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