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青年学者面对面》,我们请来上海团校青年研究中心林升宝老师。让我们一同了解林老师“用学术讲政治”践行之路,以及他的访谈思考。 林升宝,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上海团校青年研究中心讲师。 主要从事青年运动史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及市级哲社课题,并在《史林》《中共党史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运史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秘书长。 深耕学术 勤勉治学 Q:林老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学术成果。 A:、我硕博阶段一直从事上海知青运动史方向的研究学习,博士期间曾以“国内优秀博士生访问学人计划”获批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访学。 参与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主持2019年上海哲社青年项目《上海知青人口迁移与城乡文化交流研究(1955—1983)》与2020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五四运动与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子课题《五四运动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还参与编著了《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1981)》(第二作者)、《中国新方志上山下乡知青史料辑录》《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史料选编》等图书。 积极践行 “用学术讲政治” Q:、在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努力提高“政治学校意识和政治教学能力”。能否结合自己的探索实践,谈谈怎么理解“用学术讲政治”以及实现从学术到课堂的转化? A:、我认为“用学术讲政治”是意识和能力的综合要求,包含“讲政治”“问题导向”“用学术讲”三大要素,三者内在联系紧密,构成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以我讲授的《“经历”“再经历”—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说起》这门课程为例。这是我近十年来学术研究积累在团青干部培训课程上的一个转化。这门课程在向团青干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经历的同时,结合相应理论、历史、现实逻辑的分析,引导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也更深刻地领会这既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也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此外,我主讲的《渔阳里青春之歌:青运史视角》这门课程则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上海城区史、早期团史、文化传播史、党团关系史等多学科分析,初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它是问题性、学理性、区域性和政治性相结合的一次探索。 以上课程多次服务于团市委和团中央团青干部培训主体班,在校内各级团青干部培训班上讲授,此外还应邀多次送课上门,赴各团区委、大口团工委讲授。在2020年度全国基层组织团干部进修班(第7期和第14期)授课中,本人讲授的《“经历”“再经历”—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说起》课程,引起学员强烈反响,学员围绕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经历,进行热烈讨论和提问。《渔阳里青春之歌:青运史视角》课程入选虹口区委组织部“澎湃100”示范党课。 研以致用 服务团青事业 Q:、团校的科研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您个人是怎样将学术研究与服务团青事业结合起来的? A:、提升新时代团青工作的价值地位,需要专业性的提升和理论研究的支撑,这也为青年研究学者提出了要求、提供了舞台。 为迎接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于2018年启动新一轮的改陈布展,我有幸参与该项目,主要负责展陈大纲的撰写工作。期间,先后赴浙江、广东等地收集相关素材,学习听取各方专家意见,历时八个月、先后修改十六稿而改定展陈大纲,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持。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展陈大纲文稿反复修改的过程文档 陪同全国青运史专家胡献忠等参观新改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2020年11、12月,本人作为团校参与人员,在团市委和学院领导带领下,和闵小益教授等一起,协同华师大团队推进《四史天天学》文创读物项目,完成6万多字的文稿审定工作。参编过程对于自己而言也是一次完整的“四史”学习教育过程,自己进一步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实现了思想的淬炼和“用学术讲政治”的历练。 在未来,我们团校青运史团队将进一步完善青运史基础理论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充分体现团校特色、上海特色,更好服务团青事业,努力做到做好“用学术讲政治”。 林升宝老师个人学术成果汇总 一、已发表论文: 1.《史林》2011年第1期,《“文革”中的知青业余函授教育述论——以上海为例》 2.《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文革”时期上海知青运动中的安置经费问题研究》,该文被《中共党史研究》摘编 3.《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2期,《上海<青年自学丛书>述论(1973-1975)》 4.《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底5期,《百年中国青年研究的演进与深化》 5.《青年学报》2015年第1期,《民族危亡与青年力量——从“一二九”看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动员》 6.《文汇报》2015年4月17日,《你还记得当年的《青年自学丛书》吗?》 7.《青年学报》2016年第3期,《上海知青学习慰问团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8.《青年学报》2018年第4期,《“海派风格”青年研究探析——基于对改革开放40年上海青年研究的考察》 9.《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5期,《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共青团改革创新研究》 10.《青年学报》2019年第3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11.《青年学报》2020年第2期《从“悬停城乡间的蜂鸟”说开去》 12.《新生代》2020年第3期《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研究述评》 二、参加编著图书: 1.《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1981)》(第二作者),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2.《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3.《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史料选编》(参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三、主持或参加的课题: 1.参与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事录》(结项) 2.参与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进行中) 3.参与2016年上海哲社一般课题《知青运动中的城乡经济关系研究——以上海知青运动为例》(结项) 4.参与2017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课题《回望与畅想——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共青团改革创新之路研究》(结项) 5.参与《新修上海通史》文革卷项目(进行中) 6.主持2019年上海哲社青年项目《上海知青人口迁移与城乡文化交流研究(1955-1983)》(进行中) 7.支持2020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五四运动与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子课题《五四运动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进行中) 记录整理:佟欣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