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1-07-13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凤青 点击:
读周恩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讲话。该讲话后被收录到《周恩来选集》下卷中。周恩来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把我们祖国建
——读周恩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讲话。该讲话后被收录到《周恩来选集》下卷中。周恩来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分析了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探讨了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存在的有利条件,指出了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对于新形势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中国过去科学基础很差,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战略思考。

      在周恩来看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他指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循序前进”和“相互促进、迎头赶上”的要求。其中,“实事求是、循序前进”是指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尊重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相互促进、迎头赶上”是指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和信心。

      周恩来还分析了“实事求是、循序前进”和“相互促进、迎头赶上”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顺序上,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同时并进,相互促进”的现代化,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这方面,中国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可以利用一些有利条件,比如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利用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样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可以扩大眼界,前进的步伐就“可以加快”。另外,周恩来基于他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指出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会一点弯路不走”,但“可以少走弯路”,中国“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中国不应该也不必要“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的程序都走一遍”,那样的话,中国“将永远落在后面”。他认为,只要把“实事求是、循序前进”和“相互促进、迎头赶上”统一起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就能够适应中国的实际和国情,就能够“比较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存在有利条件

      周恩来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虽然落后,但由于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帮助国人更好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只要把这些条件运用好,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中国就一定能够后来居上,作出超过前人的贡献。

      第一,“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作)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周恩来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对祖国、对人类应该做出较大的贡献”。二是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祖先有过许多发明,“后来居上,我们是应该超过自己的祖先的”。

      第二,“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作)保证”。周恩来指出,在旧社会,一些科学家赤手空拳,单枪匹马,还能作出一些贡献;在新社会,社会制度有了根本变化,生产力解放了,人们思想解放了,单枪匹马变为群策群力,科学家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应该而且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同时指出,科学家要作出更大贡献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把集体需要与个人自由辩证结合起来,需要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

      第三,中国已经“有了一支比旧中国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学技术力量”。周恩来指出,中国自清末开始就派人出国留学,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20多万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到1962年,自己培养了96万大学毕业生和几百万中级知识分子;再过10年,中国又会有1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这些人是“国家的宝贝”,是“旧时代所不能比拟的”,为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四,中国已经“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周恩来认为,一般设备和原材料的绝大部分,中国自己已经能够制造或生产,这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多措并举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要求

      周恩来认为,中国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除了利用好已有的有利条件外,关键在于切实采取多种措施,把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科技界人士的主人翁责任感”。具体而言,就是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做到接受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自愿地坚持自我改造”。科技工作者应该“做到老、学到老”,要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造,“有了缺点就改,就会进步”。

      二是要“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周恩来认为,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厂要密切结合,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而不是把力量全部集中在科学研究部门,也不是全部集中在教育部门或工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力量更加集中、高效利用。

      三是改进各方面关系。周恩来指出,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首先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他认为,党群关系首先要融洽,当然青老关系、师徒关系也要融洽。其次是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主要是集体领导,不是讲党员个人,党员个人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有一点儿个性。最后是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任务和学科的关系,以真正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科学研究机关、学校和生产部门的紧密协作。

      四是“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在改善工作条件方面,周恩来指出,国家相关部门要给科技人员提供便利,比如设备可以适当进口,原材料、图书、报刊等要相互支援,图书资料该订阅的要订阅。在改善工作环境方面,周恩来认为,虽然科学家在生活方面要求不高,但他们的生活问题、居住问题“不能完全不考虑”,该提供便利的、能够提供便利的要提供便利。他认为,只要条件有利,科学家“就能创造出新的成绩来”。

      周恩来关于“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考量中国国情和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之后得出的正确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需要把科技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温周恩来的这篇重要讲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原载于2021年02月17日《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