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9日报道 外媒称,除了个人身份证以外,中国公民可能增加一个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当局称这能避免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但也有分析认为,有关部门对公民网上活动的追踪掌握也会得到强化。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6月9日报道,上海《新民晚报》报道称,该报记者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获悉,独立于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之外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全审查,开始向公民签发eID,用虚拟身份的推广,避免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 报道引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事业部负责人严则明介绍,中国缺少网络身份识别和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绝大部分网络应用只能以姓名、身份证号等身份信息在网上认证身份,这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深层原因。 他说,eID的加密算法在理论上是不可破解的,这样公民在网络信息注册或网上商业行为时,就不需要明确的个人信息,出示eID即可。用户将来也无需再记忆越来越多的账号和密码,每个公民只能有一个与其真实身份对应的eID。 报道说,截至今年5月,加载eID的工商银行金融IC卡已在全国发行1600余万张。上海银行、民生银行信用卡等也即将发行加载eID的金融IC卡。 中国政府近年提升对网络身份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从国家层面进行相关规划。中国网信网发表文章,指“做好网络身份管理是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的基础”。文章认为,网络空间身份管理有利于促进网民自律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也有利于建立网络信用,发展电子商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