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文库 > 广阔天地 >

平凡中的伟大

时间:2015-05-29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转载 点击:
大兴安岭知青联谊会会长、中国知青颐养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树吉发,是原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干部,巾帼园实业总公司创始人,他曾多次为第二故乡人民捐资助学,现在为知青养老实业奔波。特发一篇旧文以便知青朋友熟悉了解他。
 (

认识大树是2009年在漠河,那是去参加大兴安岭地区和呼玛县庆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活动,以后又有过几次联系。让我对大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007年春节过后到上海妹妹家探亲,临走时她送给我一本《呼玛知青风云录》。封面上,全副武装英姿飒爽的“上海知青”民兵照片深深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那火红的年代,那青春激荡的岁月,如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当一篇《南国豪情北疆一树》的文章跃入眼帘,瞬间打开了我尘封近四十年的记忆闸门。

    树吉发这个熟悉的名字让我倍感亲切,我们共同经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了解树吉发同志得从1974年的春天说起,当时我是呼玛县铁帽山农场的团支部书记。为了落实中央对知识青年的特殊文件,为保证知识青年的身体健康,不能在有地方病(呼玛新华乡有克山病)的农村接受再教育。所以,铁帽山农场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接收了由新华乡新民大队转送的包括树吉发在内的三十多名 “上海知青”。这批“上海知青”的到来给人员少,垦荒任务重的农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增添了有生力量;也给当地的知青带来了阳光与欢乐。

    “抓革命促生产”,“大干了还要大干”, “手握银锄,耕耘边疆”, “屯垦戍边,巩固国防”,高喊着这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口号,“上海知青”和当地知青手挽手,肩并肩,奋战在垦荒一线。我们场部几位领导,是解放前就参加革命或参加过抗美援鲜的部队转业干部。很重视农业生产的建设,他们讲,不管什么革命都应该以多打粮食为主,为黑龙江省的商品粮基地多做贡献才是真。因此在场部各个比较重要的单位,他们都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树吉发是这三十多位“上海知青”中最令人注目,也是最让他们欣赏的一个,他一米九十多的个子,经过新华生产队五年的艰苦磨练,北方炙烈的阳光在他昔日白皙的的皮肤上烙上黑红的奖章,小山似的麦垛,一袋袋的黄豆为他塑造出了魁梧的身材,强壮的臂膀。站在那,他像一棵粗壮的樟子松,走起来脚下一阵风(一步迈出赶上别人的两小步走)。当时领导喜欢的正是这样的强壮劳动力。再加上他的性格谦和、厚道,场领导反复研究决定把他作为预备党员的培养对象,把整个农场机械化管理的重任放心大胆的交给这位“上海知青”——北方汉子的肩上。他没有辜负领导和广大农场职工对他的信任和寄予的希望,他带领机械连的同志夜以继日的战斗在落马湖畔、象山脚下,开垦荒原。饿了吃馒头啃咸菜,渴了喝小河沟里的水,累了就睡在半山腰的帐篷里,点着煤油灯,忍受着蚊子、小咬的轮番轰炸,他硬是带领机械连的同志不仅开垦出广袤无垠的万亩良田,还建立了两个新分场。他和知青们高唱着“到边疆区,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向祖国母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树吉发同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树吉发同志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精神,不仅得到场领导的赞赏,还引起农场局党委的重视,决定调他到更艰苦,担子更重的农场系统农建营任副营长。那时农建营就是从各农场挑选出来,由能吃苦耐劳,精明强干的优秀青年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树吉发同志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带领青年突击队,打响了象山水库水利工程的第一炮!迎着困难上,甩开膀子干,夏天,头顶炎炎烈日,不怕蚊子、瞎蒙、小咬,轮番进攻叮咬,一身泥巴、一身汗水;冬季,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趟过没膝深雪,迎着呛得人喘不过气,刮得人睁不开眼,裹卷着雪粒的凛冽寒风,皮帽子、帽檐、眉毛、睫毛全是冰雪寒霜。他们在这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挥锹抡镐,放炮开山,那真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呀!他们以冲天的革命干劲,火一样的奋战热情战胜了酷暑寒天,用整整三百六十天的晨昏日暮,修成了水库,筑起了“大坝”。真是可歌可泣!虽然他们将青春和热血尽情的抛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然而大自然并没有给他们厚爱。正当他和战友们为胜利而喜悦、激动、自豪之时,春回大地,江河解冻,咆哮的桃花水裹挟着排山倒海的冰排顺流而下, “大坝”堵塞了冰排的出路,瞬间水库变成了水患,情急之下,为了保护万亩良田和场部驻地的安全。树吉发同志,这位为了革命宁折不弯的汉子亲手炸毁了水库。在那个年代专业知识匮乏,不尊重科学带来的只有痛苦的失败。损失无法估量,精神上的打击更是难以承受,这位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汉子树吉发同志流下了无声的泪水。这苦涩的泪水里面包含了很多很多……沉重的打击并没有击退他的意志,这次失败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学到专业知识才是干好事业的前提,才能科学的改变环境、改变自然。他不仅仅从母亲那里承继来了一种宽厚博大的胸襟,而且从父亲那里延续了一根压不弯的脊梁。他要才能从头再来,干出人生豪迈。他决定向局党委申请走出落马湖畔,象山脚下,要去学好水利专业知识,再来报效农场的父老乡亲。

    1977年树吉发同志如愿以偿的被推荐到黑龙江省农业大学主攻水利专业。这是他失败后的一个心愿,希望学业有成再来造福一方人民,回报农场局党组织和农场广大职工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步入大学的课堂,他心无旁骛,努力刻苦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圆满的完成四年大学学习。因为品学兼优被学校留校,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讲师。这意想不到的变化是无法兑现当年的承诺,无奈的情况下,他动员和力荐他的同学金昌沐同志到呼玛县水利局,投身到边疆水利事业建设中去,让他去完成自己未尽的宿愿。

    凭着大学工作的突出表现和优秀的政治素质,1986年树吉发同志又荣幸的被选拔到国务院扶贫办工作。从此,他就以国家干部的身份,代表党中央不辞辛劳满腔热忱的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奉献着自己一片爱心。每天往返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认真了解落后、贫困的原因,制定扶贫计划,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尽快使扶贫款项拨给急需等待扶贫的贫困地区人民。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尽快走向致富的道路。

    树吉发同志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出类拔萃,独领风骚。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为落实讲话内容,偶然的机会他竞被当时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看中,多次协商,硬是把他调进全国妇联。牵头组建了全国妇联第一个经济实体----中华全国巾帼实业开发总公司任总经理。可是条件是苛刻的,陈慕华主席找他谈话时说,妇联只能给你一块牌子,给你一个政策。希望你能为妇女儿童事业作出贡献!话虽然简短,可是意义深刻责任重大。经济改革大潮中,当今时代,已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怎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在困难面前等待和畏缩,而要敢于接受严峻的考验,走自己的路扬帆起航,驶向广阔的海洋。要勇于尝试各种可能性,开拓更美好的人生。想到这些他自筹资金5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带领一班人,先后搞起了大型的物流配送,农副产品的流通,仓储基地的建设,还有第三产业的服务项目,有机绿色蔬果的配送和销售等。为妇联创造了上亿元的资产,他创办的中华巾帼实业开发公司在国内外同行中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在艰难创业中书写着辉煌的人生!

    蓦然回首然,春去秋来。从1969年起,这些打起背包,告别家人,离开南国都市大上海,奔赴遥远的祖国最北部边陲——呼玛小镇,揭开了呼玛县历史上辉煌一页的“上海知识青年”们,鼓胀起青春的帆在黑龙江的涌流中开始启航。转瞬间四十年已经过去,如今的树吉发同志已年过半百,两鬓染霜,但他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挺拔屹立,精力充沛。四十年来,无论是作为“上海知青”还是大学讲师,是作为国务院的机关干部还是巾帼实业公司的总经理,他都秉承着自强、善缘、感恩的理念,加倍努力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半生耕耘步步善,赤子奉献拳拳心“。四十年来无论他工作在哪里,心中总是牵挂着呼玛边疆事业的发展,牵挂着插队过的呼玛新华乡新民三队的父老乡亲们。在几次回访中无论是老乡个人有困难,还是企业陷入困境,能解决的他都热心帮助解决。一次回访中得知呼玛国营转场,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的情况后,他当即决定提供5万元的借贷,救活了濒临倒闭的企业,很快使企业扭亏为盈,进入良性循环。他身上总有浓得化不开的呼玛情结,为给呼玛县培养些农业水利上的人才。他从积攒的工资中拿出了3万元人民币赞助委培生到东北农业大学深造。为支持呼玛旅游事业,又以中华巾帼实业开发总公司的名义捐赠客车一辆。2006年再次回访新民故地,看到当年用热血和汗水浇灌过的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因为交通闭塞,气候严酷,没有多余的钱搞活经济,并没有富裕起来。他召集在当地村民中有影响和有一定威信的人,一起商讨带动村民致富的好门路,研究发现养貂比较适宜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商定后他马上向当地政府作了汇报,主动要求出资金出养殖技术,只有养殖基地由当地政府解决。先以点带面三年后全面铺开。在树吉发同志的带动下“上海知青”们纷纷献出爱心,筹集养殖款项,条件允许的就多拿,条件差的少拿,仅这一次树吉发同志就从几十年的积蓄中拿出20万元。二十几名老知青们共计集资30余万元人民币。该扶持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初具规模,这让他颇感欣慰。

    几十年来,他用感恩的心去感谢社会,在不足中求满足,在弱点中找亮点,在失意中保持平衡。乐观豁达报效这片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八年的青春汗水浇灌出丰收的硕果,朴实的老茧书写着醉人的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这份回报就是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给予他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凡是熟悉他的长辈或同一代人都亲切喊他为“大树”,下一代会亲切的喊他“大树”叔叔。这就是对助人者品行的肯定,更是做一个好人的人格保证。

    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树吉发同志的故事,也只是大兴安岭黑土地上上万名“上海知青”的一个缩影。如今已经退居二线的他,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洒脱乐观地往返上海北疆之间,为进一步振兴大兴安岭地区的经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招商引资。地委的领导也多次回访当年在这战斗过的“上海老知青”们。在他的努力下,“天堑变通途”,架起了一道南国—北疆的五彩虹桥。

    为更好地让“知青精神”传承下去,让空前绝后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这一历史强音中的千百万青年的青春和热血,千百万青年感天动地的真情故事永载史册,2008年,在他的牵头带动下组建了大兴安岭上海知青联谊会,为老知青这一特殊的群体,提供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场所,关注第二故乡的发展与进步。在他的提议下,祖国最北部边疆漠河县北极村,规划暂建六十栋“知青别墅”作为休闲度假村。095月份施工建设。“知青博物馆”、“知青公园”在大兴安岭地委所在地规划筹建,将重现当年上海知青的风采与荣光。知青联谊会的建立,更是为这些老知青搭建起重逢之桥。每年相逢,可以追忆往昔岁月,叙述离别的思念,畅谈相聚的欢乐,回忆风华正茂的年代。“相逢是首歌”,是一首上海知青的千古绝唱

    追忆那一段如歌的岁月,铭记那一群普通的上海青年,平凡的他们在青春岁月中凝炼成战斗的群体,永远屹立在大兴安岭下的历史地平线上!这不是一种伟大么,平凡中的伟大!这在树吉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五彩光环的照耀。然而,我们从树吉发同志身上看到了奋进与坚强、平凡与辉煌。为什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树吉发筑成了雄风依旧的万里长城。他用惜缘的心,用尽善的爱去关怀这块黑土地上每一位淳朴的父老乡亲,因为是他们像父母一样教育他做人要有胸襟、要宽厚、坦荡。是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的热心关怀,保住了他冻得发黑溃烂三个多月的双腿;是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在他水库工作不利最失意的时刻一个个挺身而出替他承担责任;是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在经济上的鼎力相助,帮助他顺利的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业。一桩桩、一件件难以忘怀的往事。是他们用宽厚仁爱保护着他。激励树吉发以感恩的心做着独特而不平凡的事业!我们从树吉发同志身上感受到一名“上海知青”感恩的心和人性的光辉。

    树吉发同志,呼玛人民被你感动,北疆人民被你感动,我们同一时代的人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你用奋进、拼搏书写着对社会、对父母、对家庭、对个人的完美的人生答卷。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