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邻”在东湖居民区开设烹饪学习班。
东湖居民区60至70岁的老人成立志愿者组织,帮助照顾高龄老人
每4个老人中就有1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在上海徐汇区湖南街道,东湖居民区就是这样一个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的社区。五年前,东湖居委成立了当时在上海颇为鲜见的老年人志愿者组织“金相邻”,通过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这一互助模式,开辟一条老龄化社区居民自治共治的新路。 如今,成立已满五年,“金相邻”居民自治工作站的故事被编撰成书,取名“爱在金相邻”。从居委会24小时提心吊胆、生怕居民有闪失的“老人小区”,变身为令人倍感安心的温暖社区,“金相邻”的能量究竟从何而来? 深度老龄社区的破与立 东湖居民区处于上海最大历史风貌保护区“衡复历史风貌区”核心,集中了老城区、老小区、老龄化水平高三大特点。截至今年6月,东湖居委户籍人口3675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1451人,占人口总数39.5%;80岁及以上老人340人,占老龄人口23.4%,占总人口9.3%。其中,有230人是独居老人,占所有老龄人口19.1%。不仅社区老龄化程度超过了上海平均水平,“纯老家庭”现象也愈发显著。 湖南街道办事处主任董伟介绍,东湖居民区的老年居民文化层次较高,许多人都不愿搬离生活了一辈子的社区,“大家走出家门,遇到的都是名副其实的‘老邻居’。” 高龄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照料,没有子女陪伴的晚年生活如何排遣?2011年8月,由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牵头,东湖社区的老年志愿者组成了一支帮困扶老工作队,由60至70岁左右的老人作为志愿者,帮助社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取名“金相邻”,是取自“金相邻,银亲眷,远亲不如近邻”之意。成立五年,目前“金相邻”的9位发起人已携手200余位志愿者,悉心照护了1400余位“老邻居”。 自创“金字塔”型管理架构 董伟介绍,“金相邻”自治工作站的架构分为三层,居委会与“金相邻”目前的10位负责人对接,由这些负责人带领100多名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与治理。志愿者分两组,涵盖社区7个弄管会和若干活动团队。 工作站的10名负责人中,有8位是居住在东湖社区的老人,包括从企业退休的管理人员、党员楼组长、退休居委书记等,也有一位菜场经理和一位物业公司的青年志愿者,方便居民更好地与菜场、物业沟通。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金桥表示,“金相邻”自主设立例会制度、帮困救助制度、父老关爱制度、定期学习制度、帮困费用管理制度、总结考核表彰制度等制度化管理模式,体现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居民区典型的自治特征。 家住淮海大楼的孙晓飞今年65岁,是“金相邻”最早的志愿者之一。她在“金相邻”成立初期,就牵头梳理了当时居民区943名老人的信息,为其中109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设立了“一人一卡”档案,除个人信息,还记录老人家的饮食口味、日常喜好,无论志愿者换了多少批,都能第一时间摸清老人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湖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澄泉表示,明年湖南街道将在辖区内16个居委全面推广普及“金相邻”的居民自治模式,让更多老年居民享受社区生活。 让晚年生活有尊严有价值 “享受生活”看似简单,对许多老人来说着实不易,除了生理机能逐渐钝化,更多的是“变老”后,来自精神层面的落差。对此,董伟表示,“金相邻”的成立,正是为了应对社区迫切的养老服务问题,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他们在精神慰藉、社会交往等方面更高一层的需求。 许多老人一开始对“受帮助”怀有本能的抵触。“有位住在淮海大楼高层的老人,每次我去,都对着我喊‘不要来了’。”孙晓飞回忆,起初不少高龄老人都对他们这些志愿者怀有戒心,有些老人甚至不让志愿者进家门。 自己家中也有96岁高龄的母亲需要照料,孙晓飞忙里忙外做志愿者的行为让家人不解。孙晓飞坦言,自己也曾犹豫过,要不要承担志愿者工作。但当时居民区书记的一句话让她彻底打消了犹豫——“我们都会老”,这句话不仅坚定了孙晓飞当志愿者的决心,还让她感悟到“金相邻”的精神不仅是帮助老人吃饭、穿衣、出门等生活需求,还要照顾老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一种对各个年龄段生命的尊重”。 2014年,“金相邻”在东湖居民区开出了当时唯一的烹饪学习班,每周一节课。此外,工作站还围绕居民生活需求组织团队,包括合唱团、谈心会、舞蹈班等各类学习小组。寒暑假小朋友都宅在家,于是工作站就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让老人们担当社会道德的示范员、辅导员,发挥自己专长教小朋友画画、书法、阅读,用自己的能力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金相邻”自成立以来,仅对高龄老人常态化的问候关照,每年可达8000人次;这里几乎每天都有社团活动,每年还开展20余次节庆活动。在东湖社区,老人们的生活不会寂寞,精神不会空虚,一个在寒冬中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的熟人社区,正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形成。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