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乔争月张雪飞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滩2号 昔日长吧Thelongbar 清代末年电话交换所的电话接线生 外滩7号 外滩十七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字林西报》排字间
外滩被誉为老上海的心脏和灵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这条大道的西侧汇集了上海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滨水空间之一。这片中国最大的近代建筑群涵盖了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等风格迥异的大楼,多数经历过多次重建,最终形成今天的外滩城市空间和天际线。
(责任编辑:日升)该书是一本外滩历史建筑探寻笔记,记录了延安东路以北三十幢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分享了上百张建筑照片和历史图片。你会发现,外滩的故事,就是泥滩变金滩的传奇。 外滩2号: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 外滩2号没有穹顶也不高大,但风格优雅,低调地栖身于中山东一路的南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由石材铺就,比例匀称。一眼望去是六根爱奥尼石柱排成的柱廊,引人注目。 每个外滩建筑都有故事,但论及身份的跌宕变迁,没有谁可与外滩2号——原上海总会相比。 上海总会成立于1861年,会员全为男性。据1934年版《上海导览》介绍,加入总会虽难,但国籍并不局限于英国。 1911年落成的大楼提供了英国绅士需要享受的一切,包括著名的“L”形长吧、弹子房、吸烟室、江景绝佳的餐厅和阅览室。设施设计很人性化,阅览室大木桌中央竟有类似乐谱架的阅读架,便于绅士们轻松翻阅大部头的著作。 在旧时的报纸上,上海总会是被频繁提及的知名场所,人们称这里是“午餐时间遇见所有英国大班的地方”。当年公共租界的许多要事,都是大班们在总会的房间里边喝威士忌边讨论的。 美国女记者库恩曾撰文回忆总会著名的“长吧”:“这条超过一百英尺长、由抛光的桃心木制成的长吧,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吧台。透过酒吧的凸窗可以看到黄浦江忙碌的港口。长吧的好座位都留给扬子江的引航员们,因为是他们驾驶船只巧妙地绕过暗流和浅滩,带领人们从入海口来到上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被侵华日军占领,1949年后由中国百货公司华东采购站等单位使用。1956年海员俱乐部在这里开张,成为城中少数几个可以吃到罗宋汤的地方,后又化身著名的东风饭店。1988年洋快餐进军上海,拆去长吧,把昔日深色优雅的大班俱乐部改成色调轻浅的餐饮环境,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2011年外滩2号在百岁生日之际,又历经一次整修,复原了长吧,变身奢华的华尔道夫酒店。 这次谨慎的“手术”后,大楼许多地方恢复了历史旧貌,长吧也根据历史照片原样修复。旧照中乳白色的小桌和靠背椅换成了巧克力色的咖啡桌和真皮沙发,与深棕色吧台倒也搭配,长吧的风貌不减当年。如今外滩2号矗立在黄浦滩已整整一百零五年,低调而奢华,浸满了历史与回忆。 外滩7号:巴洛克穹顶下的电报大楼 在论及电讯引进中国的书中,外滩7号的出镜率非常高,因为大楼原业主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是最早在中国经营电报业务的公司。 “ 第一口螃蟹不易吃。”无论电灯还是铁路,中国人对于洋玩意儿,一开始都视为邪物,担心惊扰祖先坏了风水,所以难以接受。 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纷纷要求在沿海港口铺设电线,却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和阻挠。 1869年成立的大北公司无视清廷与英使谈妥只许铺设海底电缆的协议,将水线引入上海租界报房。公司于1871年4月18日开业,收发沪港两地公众电报,1882年又开通了电话业务。 大北公司生意日益兴隆,于1882年购入外滩原旗昌洋行办公楼,1906年斥资建造了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楼。建筑高四层,造型典雅,装饰有大量的希腊爱奥尼石柱。大楼的亮点是一对法国巴洛克式的黑色穹顶,优雅地坐于顶端两侧,与白色的大山花形成鲜明对比。 1922年公司迁往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并另建大楼——如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而外滩7号的主人也先后换成原在外滩6号的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1995年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泰国盘谷银行通过置换入驻。 如今外滩7号的视觉焦点是门楣上一个深红色的大鹏鸟标志。这枚人身鸟翅的标志源于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坐骑迦楼罗,也是泰国国徽的形象。泰王室常将此标志作为极高的荣誉颁赠给杰出公司。 由华人创办的盘谷银行因对泰国经济的贡献,于1967年获赠了这枚鲜艳夺目的大鹏鸟。在入驻外滩的首批外资金融机构中,盘谷银行是唯一置换了整座临江大楼的外资银行。这种敢于“吃第一口螃蟹”的精神,和最早让中国“万水千山一线牵”的大北电报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 外滩17号:大力神托举的报业大楼 1935年早春三月,项美丽坐游轮到上海。这位曾经闯荡非洲的美国女作家原本只打算游玩数周,不想却喜欢上“魔都”,很快在外滩17号的《字林西报》找到工作,在江西路租了房子住下来。 《字林西报》曾是在华出版的最著名的英文日报,前身为周刊《北华捷报》。从1850年到1951年,这份报纸记录了上海城市历史中最跌宕起伏的一百年,曾经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在每栋商务楼或领事馆都能看到的报纸,同时还是媒体引用最多的报纸。无论质量还是发行量,都名列前茅”。 由于业务发展迅速,1921年报社兴建新楼。德和洋行充分利用外滩这块狭小的地皮,设计了一座身材颀长的报业大楼,于1924年落成。 外滩17号楼体苗条修长,屋顶上建造了具有巴洛克意味的双塔。不仰头细看,很难发现高悬于檐口下的八尊大力神雕塑。 设计师用意大利花岗岩作雕刻材料,但只雕塑了大力神的上半身,腰部开始自然过渡到涡卷形的托座,宛若蜷曲的大腿,真是奇思妙想的设计。这八个大力神都高举双臂托举檐口,充满了艺术的张力。他们灵活生动的姿态各不相同,强壮手臂的肌理清晰可见,劳苦功高地举了九十年,未曾松懈。 当年《字林西报》编辑部位于五楼,其余楼层租赁给友邦保险等公司。1941年17号为日军所占,1951年后由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使用。1998年友邦保险重新入驻17号,成为第一家回归昔日“远东华尔街”的外资金融机构。 爱冒险的项美丽在自传中回忆在17号上班的日子,虽然挑战不足,但相当充实。报社常安排她专访退休的英国“大班” 或报道一家泳池开业。有时她也会自己选题,比如“中国药店用真正的印度支那树懒来招徕生意。”她的社交活动也丰富多彩,所以在上海的日子“满满的”。 项美丽还爱上了已婚的新月派诗人邵洵美,甚至嫁他为妾,在沪上西侨社区中引起一片惊疑。她在自传中也提到“只有一次洵美到《字林西报》编辑部来找我。他的苍白面孔和一身长衫在那些英国记者中引发一阵骚动,连他自己也感觉到了,后来只约我到外滩见面”。 这份恋情没有结果,1940年项美丽离开上海。利用在沪积累的人脉,她采访了宋霭龄和宋美龄,写出畅销书《宋氏三姐妹》,一举成名。从此,她再没有回到过这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