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那年, 我们二十岁…

时间:2016-08-18来源: 上海知青网 作者:芫薇 点击:
1968年11月,广州的老三届们带着思想的迷茫,带着青春的激情,告别亲人和城市,走向边疆海南山村,踏上不可预知的漫漫人生之路 出发之前,与母校告别吧! 这一刻他们在想什么? 继续求学之路,道路巳经拐弯,高等学校大门,巳经严严关闭,留城就业,无异于失



1968年11月,广州的老三届们带着思想的迷茫,带着青春的激情,告别亲人和城市,走向边疆海南山村,踏上不可预知的漫漫人生之路…… 出发之前,与母校告别吧! 这一刻他们在想什么? 继续求学之路,道路巳经拐弯,高等学校大门,巳经严严关闭,留城就业,无异于失业游民。 向何处去?社会几乎无可选择。而个人之路,又谈何选择?! 既然个人的命运只能服从于社会,"义无返顾"只能是无法选择的唯一!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去讨论‘青春是否无悔?’,似乎不太有存在的意义,"有选择",才能产生“悔不悔"。而“唯一性",只能产生“结果如何?"之问。我想。)

多少家庭的前途命运依然未测, 简易行装是哥姐们帮忙打点,不少人还要为弟妹们安排好今后的生活。 所有的同学心里都有太多的“?"。 但洋溢的青春拒绝眼泪,火热的激情却映红了笑脸。 从这些巳被历史定格的鏡头中,你能看出一丝一毫痛苦,悲哀和愤恨吗! (1968年11月5日,红卫三号轮,华師附中老三届)

海南的大山沟,小山村,农场,兵团,连队,我们的家,我们"扎根"的地方。 鲁宾逊的"荒島"。 一个几年后恨不得马上离开的地方。 一个几十年后依然魂牵梦绕的地方。

弯弯的小路,潺潺的小溪,密密的胶林,莽莽的群山。 荒山野林,刀耕火种,缺肉少油, 草顶土墙,黑灯瞎火,泥地油灯, 蛇虫鼠蚁,山蜂蜈蚣,井里吃水, 溪水冲凉,赤膊光脚,挥汗如雨, 日晒雨淋,台风山火,雾岚瘴气。 鲁宾逊曾遇到过的,我们都遇到过, 鲁宾逊没遇到过的,我们也遇到过。

锄头, 我们手中最亲密的伙伴战友。 这件从新石器时代就伴随人类密不可分的农具,从此陪伴我们不曾离去。 曾经握笔的手,手指手掌都是水泡血泡,破了又破直至成为老茧。 三磅,四磅重的“金鸡牌"锄头,在开荒挖穴的日子里,只用二十來天就只剩下一磅多,只能換下來种菜铲草了…… 磨掉的钢铁随汗水一道溶进了大山,溶入了大地。

大会战大开荒, 每天十多个小时, 每天奋力挥锄超万次, 每天报酬7角6分3厘, 每挣一分钱我们挥锄13O多下! 在这样的磨炼中,我们在成长……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一代人一辈子百折不挠的意志,伴随着磨去的钢铁和摔成八瓣的汗水,就此炼成!

砍岜,烧岜,开环山行,挖穴,芽接,定植,浇水,压青(施肥),萌生带管理…… 胶林在汗水中成长。 青年在汗水中成熟。

刀,长刀,短刀。 古代武士的兵器,我们向荒山开战的先锋。 砍岜,这个陌生的工种,成为我们每天的劳作。 倒在我们刀下的是荆棘杂草,也是原始森林。 如果几十年后我们认识到这是“生态破坏",但当时的国家需要"橡胶"这一战略物资, 而几十万农垦工人自己也要生存! 一百多万亩(每亩30~33株橡胶树) 的山林坡地在汗水中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苍莽林海,变成了点点滴落的乳白色胶水,变成了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以及国防急需的战略物资。        “生存与生态,建设与破坏,人类与自然,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 这些陪伴你我一辈子的人生天问,在人生初始的阶段巳一一展现,伴随着青春的汗水与困惑。

砍,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为了橡胶! 为了几十万农垦人的生存!

青山与我们融为一体, 刀锄与我们朝夕相处! 心底尽管是酸甜苦辣,无奈与迷茫, 脸庞永远是朝气蓬勃,灿烂而从容。 那一年,我们二十岁……

每晚,我们与月亮和黑夜作伴, 每天,胶林与我们和青春作伴, 当第一束阳光洒进胶林,汗水与露水早巳经湿透了斑驳的衣衫。 每天2OO多棵, 每棵三、五十刀, 每一天天亮之前,在轻盈而精准的刀下滴出如雪的乳汁。 当最后一刀轻轻地收起,晨风与朝阳才刚刚轻拂着倦意的身躯。

小小的胶刀凝结着我们的心血, 乳白的胶水浸透了我们的汗水。 轻盈的脚步,熟练的刀法,工匠的精细, 孤单的身影,黑夜的静溢,盘旋的胶路, ………

共和国急需的战略物资, 就这样,如涓涓细流从我们的手中流出, 一代人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就这样,坚如磐石般在我们的心中扎根。

扁担。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曾经是青年学生的写照。 而知青生活,夸张一点说"什么都靠挑"也不为过。 挑胶水,挑肥,挑草,挑柴,挑砖,挑土,挑苗,挑饭,挑水……

新建连队,牛车路还未修通,队里断粮,带根扁担上场部, 150斤大米,两个小时的山路,一口气挑回來当中只小休了一次。 家常便饭呵!

开荒,开路,树头,顽石。 钢钎,钢锤,雷管,炸药。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小车不倒只管推, 俯首甘为孺子牛。

10磅,12磅的铁锤,一口气打4O0锤! 在坚硬的花刚岩上打出一米深的炮眼,二人挥锤一人掌钎要打5个小时! 炸药曾经烧灼过稚嫩的脸庞,雷管曾经削断过灵巧的手指,乃至付出鲜血与生命。 在开荒的工地上“点炮",一口气连点二、三十炮…… 导火索的青烟伴随着隆隆的炮响和漫天洒落的碎石…… 矫健的身姿就在这青烟和石雨中穿行。

牛車, 我们的战车,我们的皮卡,我们的解放牌。 有了它,鸟枪換大炮。再把木轮換上胶轮,如虎添翼! 队里的一头健牛,有农村生产队想用1200元(等于6O个月的工资,也等于当今的几十万)买下,我们都舍不得卖,那是我们新连队的命根!

老牛战功赫赫, 我们亲密的战友。 到场部或附近圩镇运货,两小时牛车路根本不用驾, "老牛识途"啊!

建新农场, 建新连队, 头顶青天,脚踏荒野,山林为家, 顶风冒雨,风攴露宿,白手起家。 砍木料,割茅草,糊泥墙,盖草房。 烧土砖,打石料,砌砖墙,盖瓦房。 挖水井,砌炉灶,三合土,打晒场。 …………

几千根盖房的木料刀砍肩扛, 两百斤重不在话下, 三四百斤两人抬, 全队十多幢草房,沒有一根铁钉, 全队几千亩土地,全凭一把铁锄。

猪,自己养。 条件有限,每月能宰一头巳经不错。 不宰猪的日子,饭菜里少見油星!

猪欢人笑,人勤猪壮, 猪吃饱了满地跑。 人没吃饱,人比猪瘦, 猪饲料里找地瓜。

菜,自己种。 台风半月一次,种菜不易。 全海南几千个连队,菜种得好的不多, 台风过后的日子, 萝卜干、豆腐乳,就是最常見的菜单。

缺油缺肉少菜,大米是生存的第一要义。 5~6两大米一顿,是女知青的常态, 8两到一斤大米,是男知青标准的一攴! 高强度的体力支出, 依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支撑, 这是生活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启示。

那时,我们才二十岁, 那时,我们才是初中,高中学生。 但贫困的山村需要我们, 需要我们传播知识,需要我们传承文化。 我们义无返顾,稚嫩的肩上又扛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简陋的教室,简缺的教材, 没有经验,没有样板, 只有滿腔的热情,去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 眼睛。

你見过这样的学校吗? 一位老师, 几个学生,几个年级,几门课程, 同堂上课…… 语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体育,唱歌,游戏,劳动,…… 在汗水洒落的土地上, 知识,文化,道德,情操也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未来共和国的栋梁之材,也许就在他(她)们之中产生。

山区缺医又少药,难不倒一颗红心。 半路出家,从零学起。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赤脚医生,救死扶伤。 肩背“红十字",心系病患人。 兵团战友,农场职工,乡村农户,少数民族,哪里有需要,背上医箱就出发……

文化生活,全靠自我丰富, 自编自演,活跃田头林段。

身居茅屋,胸怀天下, 立足山林,心存高远!

舞蹈,歌声,奏乐,快板,相声,小品…… 吹拉弹唱,蹁蹁起舞, 山区的烏兰木骑……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屯垦戍边,一手握锄一手枪。 全民皆兵,亿万子民亿万军!

白天汗一身,晚上伴油灯。 蜗居茅草屋,天下在心中。 不气馁,不放弃。 知识就是力量,逆境决不沉沦。

小小油灯,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了数千个夜晚, 如饥似渴,马、列毛著,鲁迅文集,“牛虻"“钢铁",热带作物,数理外语…… 能拿到手的一切书藉,都成了我们精神饥渴之中的宝贵食粮。 走万里路,脚印从当知青之曰起步, 读万卷书,埋头从小油灯之光照亮。

在极度平凡而又极度磨炼的劳动中, 在大山、胶林与溪水的见证中, 在对命运和前途的迷茫与思考中, 年轻的生命之火依然热烈而执着。 劳动之情,山水之情,命运之情,知青之情, 化作爱慕之情, 直至地老天荒……

如果說爱情之树今天巳然根深叶茂, 只因为她的种子, 曾经艰难地, 发芽生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历经了太多的风雨雷电,走过了艰难的人生之初。 我们曾勇敢地扑进山火…… 我们曾无畏地抗击台风…… 背着充当电线的铁丝,我们奋身游过汹涌的激流,只为接通场部通往连队的电话线路。 当台风刮倒了驻地房屋,我们手挽手结起了人墙,为老弱病幼建立起生命安全的围栏。 在茅屋即将为狂风掀翻的时刻,我们全体爬压在茅屋顶上,只为了保住集体的仓库。 …………

也许是幼稚,也许不科学,也许不人性…… 但是, 当长江大水,汶川地震袭來, 那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 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代的薪火传承!

永远忘不了啊! 那一次台风催发的山洪,曾经无情地夺去了二十二位年轻的生命! 青山作证,胶林作证,兵团作证,知青作证! 在祖国和平建设的年代, 在边疆,在海岛,在大山,在胶林, 同样需要我们付出青春的热血和英魂!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一張張青春的笑脸, 平凡,灿烂,宁静,微笑……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若干年后,我们回城了,带着欣慰与憧憬,如同鲁宾逊重回社会。 几十年后,我们变老了,走过了虽然平凡但却真正无悔的大半生。 而妳们却留下了, 留在海岛,留在胶林,留在青山, 留下的是一張張永远微笑的青春容颜, 定格在二十岁的历史瞬间…… 一柱香烛,一个磕头, 一种永久纪念的情怀, 知青的情怀……

一段历史,巳翻过数页, 一代人生,巳走完大半。 回顾过去,“悔与不悔?",我们沒有选择。 历史的教训应该总结,"上山下乡"作为一项国家政策,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巳经被否定。对于一代青年,它是一场放逐,一场灾难。同时,它也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一种探索!

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青年,在这场被放逐的灾难之中,在这条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之中,没有沉沦自弃,沒有卑颜软骨。 我们知道: 扎根大地,没错。 我们知道: 扎根以工农为主的人民大众,没错。 我们挺直了腰杆, 我们挺起了胸膛, 我们以自己的忠诚,信念,坚韌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的共和国走过激流险滩,走到今天! 走到了距离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最近的今天!

我们曾经走在大路上, 我们正在走在大路上,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       青春无悔,       今生无悔!

知青之魂,无悔…… 那时,我们二十岁…………
 

 

 

来源:美篇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