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读莎翁,会让你和99%的人不一样

时间:2016-04-24来源:我要分享 作者:云也退 点击:
莎翁逝世400年 多读莎翁会中一种毒,那是,会恍惚地觉得邪恶、残忍、诡诈等等也是高贵的。想一想,有一天你被电话诈骗犯骗得团团转,你被蛮不讲理的人欺负,你在虚拟空间挨了不管是谁的辱骂,小三勒令你丈夫把你甩了,你还能感慨一句:啊,人生如戏,我们都




莎翁逝世400年

多读莎翁会中一种毒,那是,会恍惚地觉得邪恶、残忍、诡诈等等也是高贵的。想一想,有一天你被电话诈骗犯骗得团团转,你被蛮不讲理的人欺负,你在虚拟空间挨了不管是谁的辱骂,小三勒令你丈夫把你甩了,你还能感慨一句:啊,人生如戏,我们都是演员!——这多么可怕。

但是不读莎翁呢?你会跟99%以上的人一样,用庸俗的标准来看别人和自己,你会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仅仅用成功与失败来衡量,你会觉得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不是恶就是善。如果你不凑巧还是个热爱真理的人,那更惨:你会把所有不是真理的东西都视为谬误,又怕又恨,还特紧张。

To read or not to read?莎士比亚就给你留了两条路——说这话不夸张,莎翁是一个改变人类认知的人,有他和没他,他之前和他之后,人的思维活在不同的次元里面。比如说,在《李尔王》之前,不会有人觉得像李尔那么一个糊涂的老混蛋有啥值得叹为观止的地方。犹记若干年前,在上海大剧院,看台湾人吴兴国肩扛一根棍子的独角戏《我是李尔》,边看边想:亏得有莎士比亚,连衍生品都那么好看。

李尔王真的是个老糊涂虫。一个大国之主,一个父亲,怎么能向女儿提出“你们三个谁最爱我”这种荒唐的问题呢?这不是逼着她们表演忠诚吗?有孩子们的父母,首先就必须从李尔身上汲取这个教训。你看看李尔都做了些什么:他本来已经打算把王国留给小女儿考狄莉娅继承,结果,李尔的长女和次女见有机可乘,纷纷献出阿谀,而考狄莉娅正直而骄傲,不屑于表态,父王觉得自己看错了人,勃然大怒,宣布与她断绝父女关系。

羞辱一旦起头,就难以了断,李尔用问题来羞辱女儿们,回头就被女儿羞辱。两个恶女把父亲赶出王国,逼得他无路可走,风霜雨雪毒蛇猛兽都在攻击他。按理说李尔一时糊涂,报应不至于如此深重,可是事实就是面对邪恶,他也失去了代表正义力量的资格。莎翁在这里发出的警告,真够得上“振聋发聩”四个字。

安东尼·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里说,写《李尔王》时候的莎士比亚,“倘不是积劳成疾,必然是染上了性病”。他表现得太悲观厌世了,李尔在荒原里浪游时反思,把堕落和疾病的根源都归于女人,莎翁写到这里,好像他自己也失衡了,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性恶论者,“将人世视为忘恩负义、伪善狡诈、人伦颠倒的地狱。”与此同时,李尔又对自己所承受的羞辱后果感到愤慨与羞愧——这些情感,经过戏剧的表现,呈现出远没有平常我们所认识的那么简单的面貌。

我运气不错,家中没有摊上这样脾气暴躁、内心苦涩的老人。我生长在一个不优裕但很安静的环境,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界限,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不再膨胀,对别人多提要求。然而,莎翁却向我们指出,到了一定的时候,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会让人烦躁不安。我不说逼婚逼嫁逼生育这种太普通的矛盾,事实上,哪怕不存在这类压力和折磨,你跟你父母之间习惯的关系,因为时间的推延,岁月的损耗,也会慢慢变得错乱起来。

也许你会越来越需要反过来顾及他们,他们的健康和他们的感受。你很容易和你的父母双输,哪怕你说服了他们,少来顾虑你的问题,少点废话,多些理解,等等,哪怕如此,你都会有挫败感。奥地利作家阿尔诺·盖格尔在《流放的老国王》里写他自己的父亲,老年痴呆症患者,那是连正常交流都很难了。他的状况不仅成了压在子女们心头的一块石头,还让他们常常感到有愧,觉得自己没照顾好父亲,没给安排到好的护工,诸如此类。

莎士比亚提出了警告:老人的世界要崩溃起来何其容易,又何等可怕。一个老人会不由自主地计算得失,计较从子女那里得到的爱。他们会要求更多,得不到的话就会憋在心口,出现内伤;一个老人,特别是那些年轻时存在感很强的老人,尤其缺少不让自己失衡的自制力。

李尔王必定是聪明的,年轻时也必定治国有方,正如此才会恐老,才会特别操心身后事,而操心时践踏晚辈们的自尊心,就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了。李尔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惩罚的老人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在现实中,类似的恶性循环,心墙愈来愈厚的情况其实十分多见,可是当事人自己都浑然不觉。

《李尔王》的结局让人难以接受,善良的人都死了,考狄莉娅和父亲和好之后也难逃一死,实在太绝。所以伯吉斯说,写剧本的时候莎翁一定身背令他羞耻的病痛,或是受了什么刺激,心智没有处在健全状态。可是,也许莎翁只是受到了蒙田的刺激呢?蒙田的随笔1603年引进到英国,两年之后,莎翁写成了《李尔王》,也许他被蒙田娓娓道来的那种温和冲淡的老年境界激活了灵感,想反向去探寻另一个极端:父亲愚顽嫉妒,子女残忍负义。

看看现在的我们,哪怕是假扮的,在往高文化和高品位迈进的路上也恨不能不舍昼夜,马不停蹄;存在感既如此之强,我们真能大度地表态说,愿意放任自己的孩子去选择他们的道路?我们真的毫不在乎自己传承下去的基因,偏离我们所走的轨道,不读我们喜欢的书,看我们喜欢的电影,听我们钟爱的音乐?不会的。我们会要求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爱我们。

不过好在,最倒霉的一个下场,被莎翁的李尔王给预定了,这就好像是玩枪里只有一颗子弹俄罗斯轮盘赌,第一个扣动扳机的人就吃到了子弹。李尔王索取爱而未得,他自己感到羞耻,却不曾料到,他索爱的行为也让女儿们感到羞耻——类似的两败俱伤,其实在每一种人际关系里都可能发生,不仅限于父母—子女之间。踩着李尔的尸身,我们对爱的需求可不减当年,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是改变索爱的方法,还是超越于羞耻之上呢?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