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银幕后的公主”走了,可她的声音不会离开语言艺术

时间:2020-06-26来源:文汇报 作者: 王彦 点击:
著名电影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辞世,享年81岁 刘广宁生前照。 (上海电影译制厂供图) 她曾说:我们的译制片事业是与新中国同步生长的,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岁月一步一步共同成长的。那时候,即便最热的夏天,录音棚里也不会开电扇,因为怕风扇的杂音会干扰配音效
著名电影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辞世,享年81岁

刘广宁生前照。 (上海电影译制厂供图)
 
            她曾说:“我们的译制片事业是与新中国同步生长的,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岁月一步一步共同成长的。”那时候,即便最热的夏天,录音棚里也不会开电扇,因为怕风扇的杂音会干扰配音效果,“可在棚里,我感到最踏实安定,最能唤起我的语言表演艺术创作的激情”。昨天凌晨1时02分,著名电影配音艺术家刘广宁因病在上海辞世,享年81岁。
      
       在刘广宁的艺术生涯里,她其实从未给真人饰演的公主配过音,但观众和听众都赞她“永远的公主”“银幕后的公主”,因为在几代人的青春里,刘广宁用她不老的声音艺术,让人在懵懂中初初体味到一种叫作“高贵”的精神气质。
      
       每一个角色都是独特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中国观众对世界的理解,与上海译制片厂亦有关联。如果说那个年代的译制片打开了观众看世界的一扇窗,那么老一辈配音艺术家们,以声音为媒,介绍着世界和世界的文学艺术。刘广宁就是其中之一。
      
       刘广宁祖籍福建福州,1939年1月出生于香港。1959年,她从上海第四女子中学毕业,翌年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成为配音演员,直到1992年退休。那期间,她为1000多部(集)中外影视片献声。《魂断蓝桥》《叶塞尼娅》《绝唱》等经典译制片里,她用自己甜美圆润的音色和对角色细致入微的把握,完成了演员之后的二度创作。1982年,由她主配的《苔丝》获得“文化部最佳译制片奖”。
      
       “每接到一个角色,无论戏多戏少,我都是狠下功夫的。”去年,刘广宁在一次纪念新中国电影70年的活动中回忆自己的创作。她的声音极有辨识度,但配音艺术是服务于银幕角色的再创作,最忌“千人一腔”。“要配出个性来,每一个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她说,即便差不多年龄的角色,也应当让观众能从声音上辨别出性格来。比如栗原小卷饰演的夏子在她看来是“又美又媚”的,而费雯丽饰演的玛拉“美却不媚”。正因为这股钻研劲儿,观众为《魂断蓝桥》的玛拉从纯真少女流落风尘后心碎;为印度电影《大篷车》里“小辣椒”妮莎的热情感染;更被《生死恋》中夏子那银铃般的笑声慰藉过。
      
       独爱话筒前的小小天地
      
       刘广宁曾表示,自己配过的角色里,最让她难忘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用纯净华丽的声音来塑造反派人物,艺术上的难,让她连称“过了戏瘾”。更让她留恋的,是当时的创作氛围。尽管技术条件、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但正如刘广宁说的,“没有人轻视这门银幕后的艺术,大家都在当成事业在做,是我们真正热爱的事业”。比起五光十色的舞台、热闹多彩的摄影场,灯光柔和、环境安静的录音棚显得单调多了。可就是在看似单调的话筒前,刘广宁和老一代配音艺术家一起,完成了中国观众在译制片审美的启蒙。
      
       1981年,日本东映动画公司的《天鹅湖》与《起风》《远山的呼唤》等影片一起入选第三届日本电影周参展片,来到中国。翌年,《天鹅湖》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片中奥杰塔公主配音的是刘广宁,加之此前在国产木偶片《孔雀公主》的声音演绎,“银幕后的公主”美名传遍了中国。在观众和听众们心里,她的声音就是美好的化身。
      
       在录音棚里就会感到踏实的刘广宁走了。但观众、听众们都说,她美好的声音会一直萦绕在世间,就像她本人也从未真正离开过语言艺术那样。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