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之行,到达延安市的当天,正是午后时分,睛朗的天空忽然像一张被弄脏的报纸,迷迷糊糊了我的眼睛 ,宝塔山变成了一条湿漉漉的新闻。车子就停在延河大桥边,我急于下车拍照留影,便不管不顾脚下溅起的小小水花,只想把巍峨的宝塔山、奔流的延河水和宽阔的延壶路尽摄入闪光镜头之中。其实,在革命圣地延安,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穿越革命先驱们的旧居和窑洞,然后沉思,你会感悟到一种别处无法得到的东西。
初次来到杨家岭毛泽东旧居,满眼尽是说不出的简陋,这是一孔大窑洞,一个又一个半圆形的拱门突出在外面,这些用粗石砌成的墙面很坚固,窗棂是用木条雕成的棱角和方格,没有漂亮的窗帘,没有柔软的地毯,整个大窑洞看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值钱的恐怕就是书籍了。福尔曼在《北行漫记》写道,毛泽东旧居的会客室是一个有着简单砖地、白墙壁,有着笨重粗糙家具的窑洞。是呵,延安窑洞虽小,却坚固得可以抵挡住一个铁炮弹。当然,与现代那拔地而起的水泥森林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在福尔曼眼里,毛泽东朴实得和普通的老百姓并无两样,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实行的是集体领导。这也许是令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无法相信、无法认识的一个伟人魅力和他的政党。
在毛泽东旧居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暗夜的窑洞里,唯一照明的火光,是一支安在翻转杆子上的蜡烛。凝望着遙远的星空,我仿佛看到那烽火的岁月,沉睡的大地,无声的窑洞,漆黑的夜晚,只有杨家岭这孔低矮的窑洞里烛光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在延安窑洞,这根小小的蜡烛,伴着毛泽东走过了极其艰难困苦的十年;走过了与蒋介石、日本鬼子敌众我寡战斗的岁月;走过了一次次灵与肉的较量。在无数个漆黑的夜晚,这点如豆的星光,伴着毛泽东游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王国。瞧,这点不眠的星光,不仅照亮了小小窑洞,而且照亮了整个延安,还有陕甘宁边区的抗日风暴……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泽东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寒来暑往,小河里依旧热闹非凡,小鱼们在不停地窃窃私语,水草和小河也在兴味盎然地诉说着什么。毛泽东在这黑夜的长翼下寻着一点晨曦的亮光,诉说衷肠,挥笔方遒,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篇又一篇重要著作。
早在1936年7月,抗日战争还没有打响,毛泽东就在延安窑洞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多次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太阳的光芒遮不住,真理的火焰扑不灭。”毛泽东查阅了大量资料,拟定一下详细的写作提纲,然后集中精力写作,仅仅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5万字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中国不会灭亡,也不能速胜,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正确结论。其军事才华,远见卓识,令人称绝。
杨家岭、枣园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同时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约契夫·牛顿说过:“重大事件考验一个人的能力,细小的事件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当年在陕甘宁边区的清涧县农村,一个叫伍兰花的农妇公然敢于直言怒骂共产党,怒骂毛泽东,这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是一椿彻底的反动案件,也是一条轰动的重大新闻。
原来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用铁犁耕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不幸被雷鸣闪电击毙。眼看着死去的丈夫,她一边痛哭流涕,一边破口大骂,“世道不好”、“共产党黑暗”、“毛泽东领导官僚横行”坏话。中央社会调查部闻讯后,把农妇伍兰花拘押到延安,并由保卫部门建议判处死刑。毛泽东听闻伍兰花案件后,叫来中央军委总部保卫部部长钱益民,要他立即把伍兰花带来。在会客室里,毛泽东和她拉家常里短,从中了解到:伍兰花的家里共有六口人,七十岁的婆婆是个瘫痪病人;三个孩子,大的才十岁,小的还不到三岁半;里里外外全靠丈夫支撑着。1935年中央红军来了以后,她家里分了五亩地,头几年还好,政府收的公粮少,家里的粮食吃不完,踏实过了几年好日子。这几年变了,干部只管多要公粮,还多吃多占。如今她丈夫死了,家里的顶梁柱就此倒塌了。
当年秋收后,催缴公粮的乡村干部来到伍兰花家。村长见伍兰花一声不吭,就对她说:“人家乡里干部(对中共官员的称呼)跑了几十里,找你谈话,你怎么能这样?”“缴啊 !缴了我就等死。”伍兰花气呼呼地从地洞里抱出一小口袋粮食,扔到门边,声音颤抖地说:“拿吧 !这是我们一家的活命粮。……”这时,一位乡干部厉声训道:“前方的部队为咱们穷人打天下,已经没有粮食吃,你可忍心把粮食藏起来……”
哪知伍兰花一反常态,猛扑到粮袋上,就是不让谁抢去,她声泪俱下喊起来:“天哪!……黑啊……没有粮食我可怎么活啊!”。
“你敢骂我们共产党和红军?黑!”村长惊叫着。
“骂了又怎么样?”伍兰花发火了:“骂了共产党,还骂毛主席哩!前一阵子打雷,怎么不把他也打死!”
“嗯!你骂毛主席。”乡干部对村长斥责道“你们还呆着干什么?快把她给抓起来。”
后来,伍兰花被带到毛泽东的面前,她也不知这个是什么人,但却一心想死。毛泽东问:“你为什么要骂我?让雷打死我呢?”此时,伍兰花才明白原来他是毛泽东。她抬起头,仍不屑地瞥一眼,嘴角似动非动,却什么也不说。
“我这个脑壳真值钱喽 !”毛泽东笑了:“国民党它要用枪用炮。你倒好!要用雷打……”接着又说“要我死嘛,很简单,可你总得说出一个叫我死的道理来嘛!”他倒了一杯水,递给伍兰花。
谁知道伍兰花又恶狠狠地骂起来:“雷打不死,就让火烧死;火烧不死,就让水淹死!反正咱活不下去嘛!”毛泽东听得出她真是活不下去,说:“有什么你就说出来,让我听听。”伍兰花见毛泽东当面骂不生气,就把她缴不起公粮,村民负担重,生活苦,一时气愤才骂毛主席的事都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于是,一个伟人和一个普通农妇的对话,就此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延安整风运动。
重观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毛泽东是有着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共产党员的修养啊!
然而,毛泽东并不是什么不可接近的神灵,也不是所有智慧和指导思想的唯一源泉,他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也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都说父子情深。毛泽东的儿子岸英兄弟俩,从小就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四处奔波,在那个血与火的阶级斗争残酷年月,岸英兄弟与母亲同时坐牢,母亲牺牲后,兄弟俩飘洋过海,和父亲一别十八年。后来得知儿子在苏联开始了新生活,从此鸿雁传书,远隔万里的毛泽东在延安时常惦记着这两个孩子。在儿童院,阿烈耶夫(郑一俊)用莱卡照相机,为孩子们照了不少照片,拿到照片的当晚,毛岸英激动莫名,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给父亲写信,寄照片,倾诉自己怀念母亲、思念父亲的切切之情。信和照片是托回国的人带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岸英兄弟俩照片放在枕边,简直是爱不释手。有一天夜晚,毛泽东梦见和儿子相聚了,高兴得笑出眼泪,第二天,警卫员替他整理床被时,发现他的枕巾湿了一大片。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地欢喜。一封信又一封信,装着毛泽东对儿子的思念,也装着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然而,却悄悄地把无限真情埋藏在心里。
1946年1月7日,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一架伊尔型客机腾空飞起,这是毛岸英第一次坐飞机,将飞回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他离开上海,至今整整十年了,父亲是个什么样子?他只能在幻想中想象。飞机进入中国国境时,机舱内一位年近半百,身着苏联红军将军制服的人,喊着“呜啦——延安!”然后张开双臂,紧紧地搂着毛岸英。在机舱口向外眺望时,毛岸英却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延安、宝塔山、黄土高坡、土路、漫天沙尘、枯树、寒风、陌生的人群……可是正当他弓身走出机舱时,蓦然发现站在舷梯脚下的是他在梦中千呼万唤的父亲——毛泽东。毛岸英几乎是从舷梯上滑下来一般站在父亲眼前,毛泽东迎上前,紧紧地抱住岸英,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毛泽东的眼眶潮湿,他盼父子相会已等了十八年了!“你长得这么高了!”毛岸英身材魁梧,穿着苏军绿色呢大衣,肩章上的三颗红星闪闪发光,他扑进父亲的怀中,不断声地喊着:“爸爸,爸爸,我多想你啊!”毛泽东的喉咙沙哑了,亲昵地拍拍岸英的后背。几年后,毛岸英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父亲的谆谆教诲,也为领导干部的子女更为年轻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当前物欲横流社会、道德堕落和价值观扭曲的现实下,重温建国以后毛泽东一再担心的问题和一再采取的措施,难道我们不值得深刻反思吗?
当年李敏写的《我的爸爸毛泽东》引起社会不小反响。她在书中眼含热泪地写道:“父亲的重阳,回想起来总是伤心多于欢乐。一个个的亲人相继撒手而去,那活着的无处诉说,只能对着丛菊黯然,其情岂不惨凄!每逢这样的时刻,我们在一旁站一刻后,轻轻喊他一声,他回过头来,看见我们,总会微微点一下头。”每当她想起父亲毛泽东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幸福,父亲教育她,不要鲜花,不要掌声,夹着尾巴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毛泽东去世后,女儿李敏、李讷没有继承父亲一分钱的遗产,也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在改革开放时代,她们只能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退休工资生活着。廉洁是一种力量。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没有给子女留下金钱财富,但他的子女获得了一种崇高精神的引渡,即使是在生活处于艰难困苦时,也没有玷污毛泽东的精神和思想。女儿李讷患有严重肾病,没有那么多钱来做透析治疗,更不可能做换肾的手术治疗。经媒体报道后,沂蒙山老区的一位农民捐给她2000元钱,但李讷把这钱转捐给了希望学校。又一位港商也寄给李讷1万港币,但她却捐献给延安。这令人不得不为之油然而生出敬意。“毛泽东”这个名字是最响亮、最有震憾力的。因为毛泽东有一颗太阳的心,孕生的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和坚持正义、爱心、良知的社会道德责任。毛泽东的家庭和亲人为践行他的教育思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也总让我们泪流满面而感动。追忆毛泽东对家庭和亲人教育的故事,品读中国“第一家庭”的人格故事很有教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是半个书生,却戎马疆场,他的一生,掀起无数波澜壮阔。逝世后,留下热潮不断。历史已经证明,百年以来,毛泽东影响的人,数以几十亿计,强大民意也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否提倡,毛泽东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回首延安窑洞小又暗,一烛星光却别样亮。改革的浪潮冲击着这片“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革命圣地;同时冲击着这座“削山、填沟、造地、建城”的新兴城市,勤劳而勇敢的延安人并没有躺在革命前辈的功劳簿上享受着昔日的荣耀,而是以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唱出幸福生活的崭新乐章;以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跳起跨时代的优美舞步。看,刚走出延大的莘莘学子正谈笑风生,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黄土高坡盛产的红枣、核桃,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杨家岭、枣园的饭馆,不时飘荡出一阵油馍馍和羊肉汤的清香。游客和参观者们留恋的脚步在延安窑洞,翻找着真理、理想、或者更切近些的火种。当我怀着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心情,走出杨家岭、枣园的毛泽东旧居,毛泽东讲的一个故事犹在耳畔回响——说的是一个大汉背着一大堆金银珠宝赶路,结果碰到打劫的,大汉有两个选择,一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和强盗搏斗,结果是东西被抢,小命也保不住,另一条是放下包袱去打,就有赢的希望.于是乎,延安就成了包袱,明白吗? 当年毛泽东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啊!今天我们来到延安,得到了比金钱和财富更加珍贵更加宝贵的东西。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