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巴拉格宗记(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时间:2018-07-27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丹 增 点击:
从地图上看一目了然,大自然造就了这天然的不可思议的峡谷。从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市出发,沿着214国道驱车四十分钟,车头往北一调,钻进高耸的峡谷山门。 这峡谷纵深八十多公里,两边群峰陡峭挺拔,犹如斧砍刀削。山连山、山迭山、山上有山,
      从地图上看一目了然,大自然造就了这天然的不可思议的峡谷。从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市出发,沿着214国道驱车四十分钟,车头往北一调,钻进高耸的峡谷山门。

  这峡谷纵深八十多公里,两边群峰陡峭挺拔,犹如斧砍刀削。山连山、山迭山、山上有山,山峰插进云端。千姿百态的峭峰,有的雄伟,有的俏丽,有的粗犷,有的幽邃。白浪滔滔的岗曲河,被驯顺地限制在深山峡谷,宛如银色的带子,奔腾不息。河水清澈碧绿,山顶上的雪洁白无瑕。两岸的坡沟被植物覆盖,防止了泥沙的冲刷。蜿蜒、曲折、迂回,卷起闪光的浪花,飞速回旋的涡流,浩荡奔流的绿水,这一切让这里成为大自然创造的理想的漂流地。

  进了山门,沿着岗曲河,汽车行驶在宽敞的公路上。这公路是在山如斧削、绝壁千仞的悬崖上开出来的。望头顶见天不见日,有时见光不见天,头上是悬崖,脚下是深渊。路穿越峭壁,水帘似的瀑布,闪着银色的碎光,奏出金属的铙钹声;路依着山势盘旋,微风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群峰忽隐忽现;路紧贴着长满杜鹃花的山坡,极目望去仿佛一直通到天上,始终往山顶展去,最后消失在白云深处;路横在山顶上,望四周见证着大自然的伟大创造,这样迷人的景色恐怕哪儿也难见。

  路的左边,在蓝海似的天空下,佛塔山上圆下方,浑圆的峰冠不同于一般的山峰,好像是天地宇宙铸就的“坛城”,一切都那么对称、和谐、神秘。山顶覆盖着奇异、闪光的白雪,这是巴拉格宗群山的主峰。主峰左边是圣僧峰,像一个站立着,双手合十的老僧。右边是经架峰,像一个厚重的、长方形的经书架板。佛塔山经常被大团大团的云裹住而不露真容,在阳光下半遮半掩。

  公路右边是散发出芳香的嫩绿的草坪,草丛中点缀着千万朵各色各样的花朵,几头牦牛悠闲自如地躺在草地上,几只雄鹰在高空中自由翱翔。往下看峡谷,就像地球裂开了缝,留下一道空隙,两边都是巨大的岩壁。但岩面上绿荫沉沉,树梢簌簌,还有一点清香。岩面上爬满苍翠的常青藤,石缝间钻出茂盛的灌木林,山石间长出绿叶茂密、整齐庄严的树木。岗曲河在谷底仰躺着,看天空行云,反匍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时空转回到四十年前,这里仍叫巴拉格宗,面积两百七十多平方公里,有三十多户人家,一百六十余人。巴拉村是个名符其实的行政村,村中的木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村民家里都挂着毛主席画像,村委会有个木刻章子,装在村长的腰包里。然而,这里山势险恶,没有交通,与世隔绝,巴拉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那时巴拉村住的不叫房,叫窝,有土窝、石窝、草窝,许多窝没有窗户,都是黄土拌着草根的泥墙,顶棚是几根木杆上放着树枝再盖上黄泥,中间有个碗口大的通风口,屋内靠那道射下的光线照明。这里吃的是野生红荞磨成的糌粑和山沟里采挖的野菜,还有树枝上掉下的野果,除了来客人,过节很少喝到酥油茶。大部分人穿的是毛竹线编制的又粗又硬的外套,小孩多的家庭有一套棉布衣裳,谁出门谁穿。吃饭用的是石头锅、泥巴碗。全村有四户住着两层楼的土房,窗户上镶着三块玻璃,家里还有几只白瓷碗,村里谁家来了贵客,都到这家借瓷碗。这无路可走的穷山沟,易碎的琉璃、瓷碗是绝对的奢侈品。

  1979年春天很早便来到巴拉格宗,也许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这里的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所有草木吐出了青芽绿叶,也是色彩纷飞的季节,满眼百花斗妍,芳香扑鼻。随着春天的脚步,由在省、州、县担任过要职的,被称为“雪山雄鹰”的七林旺丹——率领地区交通、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队来到巴拉格宗。这是传递党中央声音的工作队。二十多名工作队员背着货物,带着干粮,翻雪山,穿丛林,涉江河来到巴拉村。他们传达的是,党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好政策;他们要办的事是,要致富先修路,决定要从巴拉村到国道线修一条人畜通道,村里要建一所小学和卫生院。这喜讯和喜事使巴拉村一百六十多个老老少少,浑身蒸腾起热力,好像眼前出现了彩虹。他们满脸堆起笑容,眼里充满兴奋。

  真正意义上说,从那时起,巴拉格宗才打开山门,逐渐把视线转向外界,也开始流进外来物品,改变生活状态。工作组给巴拉村送来三件礼物:收音机、手电筒,还有座钟。这收音机是既听党中央的声音,也听外界的发展变化;这手电筒不仅照亮黑夜,还指引前方;这座钟,不仅看时间,还证明时间就是金钱,要抓紧时间。     不久,村里办起了卫生所,来了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添置了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三大医疗设备”。又把一户村民的大院腾出来,盖上屋顶,摆上桌椅,村小学开学了。一位昆明市毕业的老师,领着二十八名学生,让村子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顺着弯弯曲曲延伸的岗曲河,沿着两山对峙的峡谷,在西面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钻岩石,炸绝壁,挖土石,架板桥,垒石梯,一条宽不到一米的人马驿道修建而成。对于巴拉人来说,这是一条天路,是一条生命通道,也是希望之路。但是,外界人仍然说,“这条路是到巴拉村的崎岖鸟道”“是绝壁上留下的一道疤痕”,要走这条路要过河水十二处,穿绝壁十六洞,绕急弯十八险。还说,“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走这条路,要走这条路,先留下遗书”。

  第一批走上这条路的交通工具是骡马。县供销社组织一批物资,赶着五匹马、三头骡子来到巴拉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巴拉格宗偌大的土地上竟没有骡、马和毛驴,一头都没有。他们历史上的家畜只有牦牛、山羊,还有温顺的狗。巴拉村的人第一次看到这长着细长的四条腿、硕大的脑袋、耳尖蹄圆、头戴笼套、能背着那么多货物的动物,都惊奇地围上来观看。当货卸完,一匹马突然快活地昂头长嘶,四周人吓得全跑了。不久县政府送来几匹马给巴拉村,当地人还是有些不放心,刚开始有的人见了马躲着走,连牵马的人,听到马打个响鼻,都扔下缰绳就跑。

  第二批走上这条路的是电影放映队。这里的人通过走村串乡的商贩口中知道有个叫“电影”的梦幻般的事物。一听说放映队来,巴拉村派出十五个小伙子到国道线迎接,他们身背肩扛,怀抱头顶,硬是把一切器材安全送进村里。夜幕降临,全村人一个不剩地聚集到白色的银幕前。发电机发出轰鸣的响声,旁边一盏灯泡发出红色的亮光,一位烟民忘了带火柴,拿着烟对着火焰似的灯泡点了半天,没有燃上。他再用手一摸才发现这不是火。这样的事,发生在巴拉格宗并不奇怪。

  从这条道上走出一位改变巴拉格宗面貌的领头人,也有人说他不是走出去的,他是飞出高山峡谷的雄鹰,他叫斯那定珠。他的父亲白玛旺堆是个身体硬实,性情豪爽,说话落地有声的长者。他没见过大世面,生活苦了一辈子,只盼着儿女们有所作为。斯那定珠作为大儿子,从小体格匀称,身材高大。他小时候在巴拉村,常听收音机,也是个电影迷,在村里上的小学。他牢记启蒙老师的一句话“贫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信念,你要有走出大山的信念”。这“早熟”的康巴汉子十四岁那年,经过一个多月的千思万想,理不出自己的头绪。作为长子留在村里照顾父母,还是坚定信念走出大山,在“留”和“走”两个字的相互斗争中,拿不定主意。一天他闭上眼睛,想了半天,好像“走”字紧贴着自己,于是抓住它,痛下决心,来到父亲面前,勇敢地说:“爸,我走出去,闯个天下,混个人样,报答您。”

  在离别儿子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好吧,你走出去,挣自己的面子吧,我对你帮不了什么,只有经常祈祷佛山保佑你平安。”父子何时能够重新相见?儿子是否能闯出一条自己的路?这些问号都能从父亲闪着泪光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父亲想多给儿子一点路费,但是没有可能。他手边仅有的五十元,究竟分多少给他,翻来覆去算了多次,就是全部给他还觉得太少。家里还有六个小孩,一年的生活就靠这点积蓄,但长子出门应该全部给他。母亲滴着锁不住的泪,保持着沉默。斯那定珠拿了三十五元,转身走出大门。

  身着破旧但干净的藏装,穿着只剩半截的胶鞋,斯那定珠进了县城。那时迪庆县城不大,只有两条小街。县里最大的企业之一是一个木材加工厂,斯那定珠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来到这个厂。厂房里他听见机器发出的一片隆隆声,看见快速旋转的飞轮,还有在轨道上自动奔跑的巨大圆木。他惊呆了,迅速找到有关领导,要在这里当一名工人。他的师傅有一张粗糙而和善的脸,上面留下了半个世纪生活酸甜苦辣的痕迹。他对斯那定珠关爱有加,想教他一门技术。可斯那定珠看重的不是技术,而是机械的功能,木头的来源,销售的渠道。师傅实在按捺不住,一天一本正经地问他,“你到底是来打工的,还是来想当厂长的?”

  时间飞逝,后来的斯那定珠在县城开了一个相当气派、豪华的火锅城。位置临街、食材卫生、环境优雅、价格合理,食客络绎不绝,节假日还要提前预约。接着他又开了县城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生意十分火爆。他还在柜台旁开了个茶室,无论买与不买只要进店便可以免费喝茶、抽烟。买多了可以减价,有的小商品买一送一,买的多的客人店里派人送货。他发现这县城地域不大,人口不多,做大生意还得到大城市。于是他来到省会城市昆明,既做零售,也做批发;既做商贸,也做投资。生意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远,斯那定珠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斯那定珠从离开家的那天起,魂牵梦萦的是父母的音容笑貌,恋恋不舍的是故乡的山水风情。1998年,他已经是商贾富豪,在大城市里有企业,小城市中有业务,银行里有存款,还有借给他人的贷款。但,他认为人生价值并不是只求赚钱享受,挥霍奢侈,而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用自己的话说“生命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价值以贡献来计算”。他逐渐明白,美丽的巴拉格宗,是金山银山,乡亲们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他下决心,返回家乡,领着巴拉村人,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就在那一年,他把资产变为现款,回到巴拉格宗,同迪庆州旅游局协商,请来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描绘巴拉格宗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综合开发的蓝图。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巴拉格宗,有胜似仙境的自然风光;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独具魅力的宜居乐土。专家们认为这里将成为迪庆州乃至云南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的胜地,是避暑、避霾、养生、养心的好地方。唯一的障碍是交通。

  这五十多公里长的公路,勘探人发愁,设计人纳闷,在他们的修路经历中还没有碰到过这么险要的地质。但斯那定珠义无反顾,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以上天揽月的精神把路修通。”当公路通车的那天,巴拉格宗峡谷,人潮像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兴高采烈的狂欢声,压倒岗曲河的轰鸣。山门终于被人的海洋冲破了,山谷终于被人的兴奋撼动了。大小车辆伴着岗曲河在流动,白天山坡上挥舞着洁白的哈达,夜晚星空下挂满了五彩烟花。

  我先后四次到过巴拉格宗,最近的一次是今年“五一”雪山音乐节。如今,巴拉格宗成了当之无愧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214国道进入景区的第一站是水庄村。这个村落只有十五户人家,总共不过七十来人。每户占地两亩多,石头围墙,三层小楼,后头是菜园,前边是花园,木质地板,还铺上地毯。天花板垂下吊灯,那气魄、色调、豪华跟城里的豪宅没有太多区别。难怪每户年收入都在五万八千元以上,最多的二十多万。这里有一百来亩平地,是峡谷间地势最开阔的地方,平地间流淌着欢快、宁静、平稳的岗曲河。河的左右,傍山临水,坐落着两栋藏式外观的五星级酒店,可以容纳八百多人。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菩提树。据说,它不是人工种植,是自然生长,树龄至今有一千多年,传说故事可以编一本厚书。根是从地面沿着笔直的悬崖伸长,茂密的枝叶像巨大的蜘蛛网爬满了岩面,覆盖着整个悬崖,就像是披着绿装的高大城墙。

  再往上走三公里路,便是已经举办了三届雪山音乐节的广场。两岸青山、一条河流,用石墙围起的露天剧场,可容纳一万多人,绿色的椅子排列整齐,身着盛装的听众座无虚席。大自然和音乐紧密相连,鸟儿的啼鸣声,流水的淙淙声,微风的吹拂声,树枝的摇曳声,在这里都可能是美妙的乐声。

  汽车在公路上继续盘旋、绕弯,来到一个神秘莫测的树林里,一根根竖挺着的老树,抖动着即将飘向空中的残叶,一株株盘根错节的新树,柔嫩的树干长出鲜绿的叶子。这里有个久远的古迹,度姆圣殿。在圣殿对面有面峭壁,笔直的山峰,刀削的崖面,就像苏轼诗选中描述的那样“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现在,就在这里架起了一点四公里的玻璃栈道。你走在上面就像在天空中腾云驾雾,往下看弥漫山谷的白云还在脚下,云海间偶然露出一座突兀的危崖,一堆雄奇的山峰。云慢慢淡了,浮动着的轻纱般的迷雾,又笼罩着山谷,树木若有若无,迷雾开豁的地方,可以看到岗曲河的银光,雾的浓淡、变幻仿佛是海市蜃楼。

  我想想巴拉格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要有梦想,对未来的梦想,胜于过去的历史。过去是射出的箭,一去不复返,现在是过去的终结,未来又从今天开始。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