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从黑土地回沪探望撫养我长大的爷爷、奶奶俩位老人家。 当年,我在大兴安岭漠河一带搞副业,由生产队组织贫下中农、知青到原始森林采伐木材,个人积累一些回上海探望老人的费用。 到了上海,一待近五个多月的时间。 在8月份的一天,由泰安里弄居民革...
原221厂十一厂区和十二厂区如今已成为原子城重要景点上星站。本报记者徐谭摄/光明图片 20世纪60年代,我国两弹的试验成功,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这背后是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近日,记者来到了两弹的研制基地原子城,触摸那一代科技工作者把青春热血奉...
1972年冬天,我在东北患了一场大病,因延误治疗,险些送了性命。 那年队里抽调劳力去西岗子修水库,连日劳累,我病倒了。开始感觉头昏恶心,以为是感冒了;后又感觉臀部处隐隐胀痛,解大便很困难。缺少医学常识的我,以为是患了人们常说的痔疮。痔疮不是什么...
◆柳亚子和词《沁园春》手稿 ◆毛主席题词《柳诗尹画联展特刊》 ◆尹瘦石画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讲话,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尹瘦石《自订五十年谱》 ◆尹汉胤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重庆,共产党领袖、诗人、画家、编辑尽显风流才气,留下了一...
定哥好勤劳好能干,白玉山区几乎无人不知。 那年春耕时节,一头健牛挣脱犁耙发疯般冲上田埂,将迎面走来的一女知青撞翻在地,粗亮的牛角眼看就要抵进女知青的胸脯,直急得田里劳作的人们嘶声呼喊,知青们几乎昏厥。这时,只见一名粗犷的汉子飞奔而至,一双粗...
她是50年代最早出名的知青先进人物。1950年,刚刚建立的共和国急需各方面有文化的建设人才。她放弃继续上学或者进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是《人民日报》为全国知识青年正式树立起的第一个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先进典型。 她是50年代最早出名的知...
一九六零年,我已经转到了一个地方小学,五一小学。就读五年级。那个小学很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下半期,来了个新的历史老师。二十一、二岁,五四青年式的短发,穿一件粉红色的棉衣。 在她的第一堂课,我坐在课堂一个偏左而又较远的课座里翻线,被她看...
每当我经过京杭大运河,望着劈波斩浪,满载货物的船队,总会勾起对知青艰苦岁月的回忆。特别难忘当年知青春节返锡探亲、乘坐驳船,历尽艰辛的情景,宛如大运河中的浪花,不时在脑海中翻滚。 那年春节前夕,淮海大地,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数以千计的无锡知青...
原标题:许世友临终前为什么不愿意去北京?他对杨尚昆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我不去北京 1985年春节前夕,许世友感到腹部时时胀痛,他总是咬着牙忍着,没有当回事儿。不仅如此,他还不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人知道,以免大家认为他身体不行。 3月的一天,许世...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党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二十五号)中提出打入敌人内部建立侦察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武定路930弄14号 龙潭三杰李克农(20世纪30年代) 龙潭三杰胡底(20世纪30年代) 龙潭三杰钱壮飞(20世纪20年代) 陈赓(20世纪30年代)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