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丁惠民一家合影 我是爸爸的独生女儿,也是他的掌上明珠。但是我并不喜欢爸爸的生活方式,这么多年来他并没有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做事情从来没有顾及到他还有一个女儿,有一个家。 从我上小学到大学毕业,我的所有学费、生活费都是靠妈妈供给,爸...
1966年6月我们团支部五人集体带头报名支援新疆建设,前排左起:沈珏、王心安;后排左起:唐文青、何孝珍、李佳子(已故)。 当我打开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日记,翻阅陈旧的相册时, 岁月留痕,旧影重现。忘不了的那些战友,忘不了的那些故事,历历在目,思绪万千...
盛夏季节。我走在珲春敬信镇朝阳村的山路上。南方这时节的草木都已是墨绿墨绿的了;而北方的树林却还是那样嫩绿鲜亮,一洗如新,永不见老。 满目养眼的新绿,给了我一个好心情。我甩开同伴自顾自地朝前走,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于我并不陌生。半个世纪前,我就是...
照片,能够留下珍贵的记忆。我们这些奔七的人空闲的时候会翻出老照片,回忆往事不免会发出许多的感慨。特别是那些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会使你发出许多感叹、遗憾。 在翻看老照片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我家旁边的天潼路上有家大众照相馆。我留存着为数不多的儿时...
上海话理发叫做剃头。三百六十行,剃头这个行当不管在哪朝那代都是一门手艺,一句话有饭吃的。小时候我们都是头发养的长长的才去剃,省钱呗。记得那时我和弟弟总是到天潼路860弄里的一个支弄去剃头。那是一家理发世家,男人是剃头匠,老婆无业学会了剃头。他...
明万历三年(1575年),川沙堡长生药材工场自制的紫金锭享誉江南。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上海县城小南门开设的姜衍泽堂专事生产跌打损伤诸种膏药,以宝珍膏闻名遐迩,远销关外。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松江余天成堂生产的成药和饮片行销江浙。 清乾...
石库门的过街楼是上海弄堂的标志。 过街楼跨在弄堂上,楼上住人,下面通行。弄堂口好像有一座瞭望塔,在里面既可以直观弄堂里的一切,也可以背过身子看到马路上的人来车往。一般的过街楼前都有这个弄堂的名称,如我居住过的浙江北路102弄叫天禄里。那时上海...
◆ 王丽萍 1982年1月,我跟四个杭州女兵经过新兵连的艰苦训练后,分配到了127医院。往事如烟,岁月似雪。虽然我在那里不到三年,但当兵的日子,宛如山花一样绚丽。 梦里仍回荡着军号 看着那绿色白字的门牌号:127大院,我泪如雨下。那是2023年11月,深秋,冷...
(上) 1969年3月10日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天,这是我上山下乡奔赴江西农村插队落户的日子。这是我踏上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我整个人生的重要一步。我离开上海,到一千多里以外的穷乡僻壤江西省峡江县马埠公社(后改为江背公社)流源大队去插队落户。 记得最新...
石库门房子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进门是天井,面对大门正中央的是客堂间,这里是楼上楼下的人有时聚聚的一个场所。从客堂间再往前走,要么上楼,要么就一直走到通向后门的灶披间,上海话也有叫做灶头间。这是72家房客烧饭煮菜的场所,不大,你拥着我,我挨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