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文库 > 广阔天地 >

邱从实:一个追逐青春梦想的上海知青

时间:2015-11-10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作者: 区鸟 点击:
青春永远和梦想连在一起。当一个个61岁的白发老年人,又回到他们16岁的青春出发地,梦里的杜鹃红再次在这片红土地绽放。 1968年4月,一批中学毕业生从上海步行到革命圣地井冈山,不请自到强烈要求插队,先后有500位上海知青志愿到江西新干县落户,一时引起轰

 



 


    青春永远和梦想连在一起。当一个个61岁的白发老年人,又回到他们16岁的青春出发地,梦里的杜鹃红再次在这片红土地绽放。

  1968年4月,一批中学毕业生从上海步行到革命圣地井冈山,不请自到强烈要求插队,先后有500位上海知青志愿到江西新干县落户,一时引起轰动。须知道,此番壮举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足足提前了八个月,可见何等的豪情万丈。他们选择扎根农村,就是选择吃苦,为了实现青春的梦想。在红色土地上,他们和农民融为一体,竭尽所能努力去创造那个年代的辉煌,几乎所有需要知识的岗位上都有上海知青发挥作用。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而今当年的知青都已两鬓斑白,结束了各自的职业生涯,但他们忘不了奋斗过十年的那片热土,重新出发,再续年少的梦。

 

  在秋天一个收获的日子,我在新干县农村的田野上,见到了老知青邱从实,当地老乡仍习惯叫他阿邱。他从上海运来了大型收割机,正忙于“上海知青大米”的收割,一身球衫球裤球鞋,走路风风火火,依稀可辨知青旧模样。已经64岁的他,一年20多次自己驾车从上海到新干,辛勤耕耘着梦想中的新农村。
 

 

  老邱说起他在当年插队的阳团村建起的农业合作社,眉飞色舞,如数家珍。2012年5月成立,有105家农户入社,其中40%青壮年外出打工,实行土地流转。当年农副产品销售总额约为75万元,产品都是社员种植、养殖的土鸡土鸭草鸡蛋,冬笋香菇竹荪,紫薯山药芋艿山茶油等。2013年销售总额约为100万元。今年的销售有望更大提高,主要从上海浦东航头镇引进水稻良种种植,推广种植粳稻,比原先种植籼稻,每亩约增收300至600元。引进优良品种的猕猴桃种植,如按预期的种植效果,每亩平均产量2500斤,以每斤5元计算,与种植水稻相比每亩至少可增收二三千元左右。

农业合作社有五位上海知青入股,邱从实和曾一起插队的妻子共出资100万元,那可是工薪阶层的积蓄,不求回报,只求圆一个梦。老邱理想中的新农村:老有所养,青有所干,少有所学,环境优美,安居乐业。

理想的新农村也体现在分配上,合作社按照社员大会决定,返还种植户、养殖户利润的60%。投资的知青不取分文,拿出盈余做公益。如为所在自然村安装路灯,支付打扫环卫费,每年过年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送上几百元礼金及礼品,逢上村里人生病住院则根据不同情况给予500至1000元的补助,等等。老邱还牵头原工作单位在村里办希望小学,出资整修学生宿舍、建学生食堂,补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定期分批组织青年员工到希望小学支教实践。

老邱说到激动时,眸子如同燃烧着一团火,他感慨道:回到上海这么多年,始终忘不了十年插队的一切,尤其是当年老乡对我们的好,至今点点滴滴记心头。其实,我们能做的微不足道,与其说想帮老乡改变些什么,倒不如说是圆自己一个梦。

无独有偶。在新干县乐门自然村也有一位老知青周立行,他在上海本有自己的企业,干得好好的,突然关门,跑到农村去做梦,成立新干县知农生态公司。他虽然和合作社走的是另一种模式,但也志在长远造福乡民。近四年来,修建村里水泥路、村外砂石路、山间机耕路;挖塘筑坝,新装路灯,植树种花,建造养猪场等,个人投入100多万元。他和当地农户合作,种稻养猪,农民年增收2到5万元不等,而且不误他们自己的农活。老周眼下的目标:养100头猪,种100亩地,年创收100万元。如今,梅山黑毛猪已成当地的精品肉类,滋农牌大米计划进军上海。老周过去体弱多病,现在劳作在山水间,身体也强壮了,他打趣说:过去十年插队没插够,老来更喜欢农村,看来我适合当农民。

在新干的日子,无论我和乡村干部接触,还是和老知青交谈,他们都会提起一个名字——王战。他早年也在新干插队,做过乡村小学校长,知青生活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从此和农村结下不解之缘。他自始至终是知青返乡的倡行者,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战组织动员知青募集10万元资金,成立农村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和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他带头身体力行,一直在用自己的钱去帮助有困难的老乡,先后投入10多万元为村里老人做好事,还和到上海读大学的农村孩子结对子,不仅仅出资助学,更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他公务繁忙,身体还动过大手术,却多次组织大家研究下乡事宜,多次抽节假日时间到新干县考察,想方设法联系上海农口单位去支农。王战是老知青再下乡圆梦的主心骨,正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不少老知青去关心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回到上海,我拜访了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先生。他说:我在新干县农村一呆就是11年,这段农村最基层的实践生活,对我后来的人生是一种积累。我曾几次回去看望老乡,发现当地农民依然贫困。正源于此,我一直思考农村的改变,农业的出路,农民的增收,以及时代赋予老知青的责任。首先,“知青圆梦”是一种支农模式的探索,61岁的老知青去做16岁时的事,也许只有老乡们会理解。当地农民不了解农产品市场在哪里,返乡知青就可搭建购销的天然桥梁,也可说,提供了一种商业信誉,这有利于农民的致富。其次,解决城市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与农村农产品不对路的矛盾,这事得有人去干,我们知青当仁不让。上海农田一年流转费一亩1500元,江西现在一亩300元,具有低成本、无污染等优势。知青引进优良粮种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去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一块大有可为。我们要让青年农民看到,务农也能致富。第三,知青时代已一去不复还,老三届都已年过花甲,时不我待。全国有2300万知青,如果有1%的知青参与和关心农业,这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势必加快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我们的尝试,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梦想,花甲犹追年少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代老知青的家国情怀,一样令人怦然心动。




              


(责任编辑:铁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