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摄于云南农场)
现在回想起来,在上世纪文革闹得如火如荼的云南农场,我们这些才20来岁,又并非文艺科班出身的小农人还真了得!居然还成功排演过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智斗选场!
记得,那是1967年的一天,在农场场部小学校教室里,我把一本从景洪县城新华书店买来的《沙家浜》剧本,放在桌子上,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只见在座的农场工友们一下子都愣住了,大家面面相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嘛!我们哪有能力排这个戏啊?如果排不好,哪怕有一丁点的失误,很容易被上纲上线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的呀,谁来承担责任?但最后在我和重庆支边青年赵子密和昆明支边青年黄洪平的坚持下,大家决定排排试试。 然而,大家当时都没看过京剧《沙家浜》,只有赵子密在收音机里听过一遍《沙家浜》智斗选场,其他人都没有接触,而剧本上虽然有全剧台词、演出剧照和正面人物主角唱段词谱,却没有反面人物主角刁德一和胡传魁的唱段词谱,这可怎么排? 所幸的是,赵子密不愧于重庆书香门第出来的高中生,聪慧过人,记性又特别好,居然凭借记忆,就把京剧《沙家浜》老版本中刁德一唱的:“我虽然读书在东洋,沙家浜毕竟是故乡,这春来茶馆,我亳无印象,也不曾见过这位老板娘”和胡传魁唱的:“上海滩,炮声响,他夫妻来到沙家浜,无依无靠无依傍,开一座茶馆度时光,你留学多年在东洋,你怎么认识这位老板娘?”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很快用简谱全部默写下来,唱腔与原版八九不离十,堪称奇迹! 更记得,当时农场里的干部职工,听说我们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选场,都表示非常支持。工会主席,下放军官王俊雅,不仅为我们提供制作布景、服装、道具的经费,还动员场部下放军官的机关干部,慷慨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苏式卡其布军官服和武装皮带借给了我们,于是,“胡传魁忠义救国军”的军装解决了,这极大地鼓舞我们。接着,农场场部缝纫组,也按照我提供的照片资料,一一制作了阿庆嫂及沙家浜农村村民村姑的服装,忠义救国军军帽和胸章。 工会主席王俊雅还送来半公斤面粉,这是地方政府给农场下放军官的”特供面粉”(月定量每个军官两公斤),供我打浆糊制作布景用。于是,我用旧报纸裱糊成硬纸板,搭了个“春来茶馆”,还绘制一个高一米二,宽六米的”芦苇荡”水粉风景作背景。 经过这些前期准备, 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选场终于开排了,赵子密扮演阿庆嫂兼导演,我扮演刁德一,田大有扮演胡传魁,黄洪平扮演刘副官兼京胡伴奏,李水长扮演刁小三,朱淑清扮演村姑。由于演职员都是农场职工,白天要“抓革命、促生产“,排练都是利用晚饭后的业余时间。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农场场部会议室,京戏锣鼓喧天,京胡、京二胡、月琴丝丝入扣,唱腔念白抑扬顿挫,字正腔圆。 老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西双版纳第一家演出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选场。 记得演出之前,农场场部露天广场早早就挤满观众,其中不仅有国营农场的干部职工及家属子女,还有附近傣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居民,热闹程度不亚于看露天电影。 这不仅令当时的观众啧啧称奇,也让我们现在的自己感到是个难解的谜:因为当时我们演出没有扩音设备,近千人的观众,能夠静下心来看我们的表演,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时而,响起热烈的掌声! 巡回演出途中(第二排戴军帽抗标语的是作者)
后来场领导根据基层生产队的要求,组织了16人的小分队,带着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选场和其他几个歌舞说唱节目下基层作巡回演出。
当时,我是最辛苦的一个,舞台上,我是主演,演刁德一,还在其他歌舞节目里跳领舞。舞台下,我又是“主角“,负责操作舞台灯光和布景。到生产队演出没有汽车,我则又要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两盏汽灯,一头是卷起来的硬纸板布景和支撑布景的木条),走在山间小路上,山上橡胶林地的农工,看见我们,不时欣喜地“哟呵呵,哟呵呵”打招呼,声音响彻山间,那情景至今回忆起来还让我倍感温馨亲切。 到达演出场地,我先指挥大家装底幕、挂大幕,然后,把散装的木条组合起来,装上布景,晚饭后,我们忙着化妆,天黑之前,我还必须将两盏汽灯点亮。点汽灯也很麻烦,气打足了,石棉灯芯容易破,气打不足,石棉灯芯又亮不起来,而且点不长,往往累得我满头大汗,脸上的妆也花了,因此在上台前,还得补补妆。记得,在我忙碌的时候,身边总是围着一群渴望文化生活的老人和职工子女。 再后来兄弟国营农场知道我们排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很成功,竞相邀请我们去演出。在兄弟农场的露天舞台上,经常是演完“智斗”之后,台下观众有节奏地,不间断地鼓掌要求再演一次。 再再后来,景洪农场总场领导,还专门派车接我们去总场演出过,西双版纳州,县领导,也特地邀请我们去景洪县城大礼堂演出过。随后,我们又被邀请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工委小礼堂演出一场,演出结束,还享受外宾招待所的夜餐待遇呢! 现在想想我们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选场,无论是演艺水准,还是服装布景道具,都不上档次,为什么在西双版纳很受欢迎,大获成功?根本的原因是云南边疆地处偏远,加上文革时期,政治空气紧张,专业剧团还没有普及和移植地方样板戏,文化生活匮乏至极。 从我们自身来讲,当时也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妄为”,好在我们做成功了,没有发生什么纰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西双版纳国营农场的土戏台上,让自己的青春绽放了芳华,留下了耐人回味的一段经历。 作者简介: 冉建新,原为云南兵团1师1团昆明知青。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