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 严
十月金秋,欣逢党的二十大在京隆重召开,举国欢庆,万民高兴。我也热血沸腾,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起我不一样的知青生涯,却也有不吐不快的冲动,遂信马游缰笔走龙蛇,自我渲染之。 知青,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名词,有它内在的含义,有外延的边际。我理解它就是指那些在城镇里读书,初高中大学,或毕业或在读中,远离城市,上山下乡,从事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劳动的青年人。这不是严密的逻辑分析判断,不是什么科学定义,只是我们通常一般认识而已。我就是与这个通常情形做比较,来说说我的“不平凡”的知青生涯。 我没当过插队知青,却是干遍了基本农活;我带上知青正名,却是在哈市家里吃住上下班。这是不是有悖于绝大多数知青的生活状态,说是不平凡也没夸张过头。那我怎么就走出这样一条生活曲线呢,容我慢慢道来。 一、插队落户到五常 1970年春天,我十五岁,正在哈尔滨市四十四中学读书,是三年级学生。省革委会决定把一批省市机关干部下放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我父母亲都由所在单位选中,全家必须迁户口交房子离开哈市。我们到了五常县沙河子公社,磨盘山脚下的四马架大队,落户在三小队。插队干部是一批奇葩的群体,他们工资待遇不变,粮食供应渠道不变,但又享受社员待遇,每户要分给一块自留地,种自己想种的庄稼。这些干部们开始还参加生产队劳动,后来都被县里当工作队员,派进各行各业了。我到了农村继续上中学,按理说还只是个学生,但是却成了半个知青。久居大城市樊笼里,对广阔天地很有新鲜感,大片的水稻地,玉米,大豆,谷子,等等都很新鲜好看。但是我很快就不是看客,也要下田劳作了。农村中学也有自己的土地,水田旱田都有,我们要去种,去铲。这是小动作,很快学校放农忙假半个月,要求中学生回到所在村屯生产队劳动,和社员一起出工干活。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干点半拉子活。我这个中学生不敢违背学校的要求,到生产队报到,下地干活。那叫一个累,腰酸背痛。铲地,薅谷子地里的谷莠子草,开间谷苗,完全是蹲在地上干活,我是干脆在垄沟里爬。水稻插秧,看着不是很累,可那九十度大弯腰,一天下来我就感觉腰都要折了,痛入骨髓。天亮下地,天黑收工,要是遇到一块地要包了活,那就摸黑干完收工。到家点油灯吃饭。半个月我熬到复学,就如同闯关过隘,算是没趴下。本以为学校该好好上课了,又有新的劳动考验。学校靠学生无偿劳动,给学校挣点外快,当时沙河子过境修一条战备公路,我们学生也加入民工队伍,去挖土方修路基,肩挑土篮,锹镐挖掘。天天背着工具走几里地路,带着饭盒,渴了就喝路边水,有的是浑黄的,让人不敢下口。转眼到秋收农忙假,割稻子,割玉米,大豆,高粱,我都和社员一起摸爬滚打,也挣工分。一春一秋过来,我也俨然是半个知青,会干很多农活,会说很多农谚,能分清草苗。各种农作物不再良莠不分,稻稗不辩了。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村里社员忙打场积肥,不用学生参与。家家都忙上山伐木拉烧柴。我又体验了林业工人伐树,运材劳作的艰辛。林区有护林员,是不允许乱砍滥伐的。到这时候,我是农林知青了。第二年,学校又帮助几个军工厂干活。当时的五常山沟里建成小三线,是相比较西南的大三线而言,沙河子公社一时也很热闹。有省革委会的办公点,有哈市的龙江电工厂,建成厂,轴承厂等多家工厂在山里建厂。盖了好多砖瓦厂房,可是都没办法投产,后来都白白丢弃了。学校还帮林业局修一条小火车铁路路基,学校给我们中午加了豆腐汤。那种活也非常累,大树要放倒,树根要刨干净,然后填土找平。刨树根累死人,考量你的智慧,耐心,力气。那个盘根错节,根须远扎,让你刨着心烦意乱,觉得差不多了吧,就是岿然不动,有的一两天拿不下来,要耐心一点点抠。修铁路时最好的榜样是保尔柯察金,小说有修铁路的情节,这时候真是深入人心。 本以为这个插队落户是长久的事,我也很快要中学毕业,将和那些当地同学一样,到生产队务农劳动,成为一个真正农民,可能还戴不上知青的贵冠,只能算回乡青年。谁知道形势又变了,1972年,插队落户三年头,插队干部们原路返回哈市各单位。我还有一学期中学课程,又在哈市三中读到毕业。哈三中是最好的中学,可惜那个时候,学校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因为老师心有余,而学生们没有学习欲望,就等着混到毕业上山下乡当知青。我也就算有个好学校的名头,毕业照样准备下乡当知青。 二、知青扎进奶牛场 1973年8月17号是我正式当了知青的日子。我爸爸单位选了一个最好的下乡地点,送去了一批当年毕业的家属子弟们。我们去的是哈尔滨市南岗奶牛场,就座落在当时算城市边缘,哈药集团总厂的身后,是公交车11路的终点站。我们下车走七八分钟就进了场大门。这是一九五八年由一些华侨组建的一个畜牧业场子。我去的时候,老职工一百多人,知青已有四五百人。除了市里有头脸的单位家属知青外,还有兵团农场曲线回哈的资深知青,还有农村籍的复员军人。牧场里也是人才济济。我是迁户口到了当地派出所,其实都是哈市南岗分局下辖的不同派出所而已。所不同的是,户口页上注明了农业人口。我们全家到五常插队,住村里,还是城镇户口,现在我住哈市城里,每天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却成了农业人口的知青,够奇葩的了。我们还履行了知青应该办理的其它各项手续,而后又有市劳动局的入职备案手续。似乎又和工人搭边。奶牛场牛队,鸡队是按鸡,牛的作息时间来工作,其它工副业队,都是八小时工作制,就和城里企业没啥区别。我也算是插队干过农活的,那是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劳作,所以我对奶牛场的劳动量,很适应,很轻松。下班后还可以做些体育锻炼,自行车也骑得飞快,逢人必超,好几次撞了个人仰马翻。在奶牛场吃饭真是好得很,油水大,淘汰的奶牛杀掉吃肉,牛油多多,所以菜里肉多油多,很香。而我的知青农业户口,给三十斤粮食,其中细粮六斤,因为年轻人饭量大,又享受每月六斤工种粮票,也是粗粮。一个月三十六斤粮食定量,正好每天一斤二两,一天三顿饭,二两一个的窝头,一顿两个,正好吃饱饱的。所以那些真到乡下插队的知青挨饿的情况是没有的。所谓吃的不好,就是粗粮的单一做法,一天三顿都是玉米面窝头。粗粮的其它品种,高粱米,大馇子,都没有。而且玉米面也不蒸发糕,就是顿顿窝头。六斤细粮,就够吃十五顿饭的,也就五天。一般都是调剂着吃,也有的知青,领了细粮票,就吃个够,后二十五天,就连着窝头,窝头。窝头也挺好的,但是连续没完没了,再好的东西也吃腻了。我现在对窝头也望而却步,那几年吃够了。如果不是油水多的菜好吃,那还不知道怎么下咽。 在奶牛场收获得很大,就是干活种类很杂,见识增长很多。我刚进场,在基建队当过力工,瓦工。到酒坊替班多次,看到了烧酒的流程。又在水暖组帮忙,也会带丝套扣,安装暖气,上下水管道。后来到牛队当饲养员,喂奶牛,挤牛奶,帮助兽医给母牛接生。我自己觉得农林牧我都粗通,算是很好的人生经历,学到了不少劳动技能。这些都是得益我这知青经历,得益我热爱劳动,喜欢学习技能,得益走过的特殊环境和历程。 这就是我奇特的知青经历,我得到了锻炼,也获得了成长。为我以后的人生历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简介:苏严,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街道办事处退休老党员。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