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从淮海路奔向广阔天地

时间:2022-01-15来源:《岁月当歌-学“四史”话成长》 作者:张韧 点击:
从淮海路奔向广阔天地 作者:张韧 淮海中路的雁荡路重庆南路之间,整个是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少女时代,我曾经住在那里。父母解放前做党的地下工作,父亲刘燕如被称为电影《51号兵站》中小老大的原型之一。 父亲的主要任务是为苏北新四军秘密运送做迫

 

 

 

 
从淮海路奔向广阔天地
作者:张韧
 
      淮海中路的雁荡路重庆南路之间,整个是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少女时代,我曾经住在那里。父母解放前做党的地下工作,父亲刘燕如被称为电影《51号兵站》中“小老大”的原型之一。
  
      父亲的主要任务是为苏北新四军秘密运送做迫击炮筒的无缝钢管、电台用的甲电池、医疗药品器械、印刷机等等,这些都是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禁运的军用品,所以十分艰巨,经常颠沛流离,随时有生命危险。解放后父母做公安工作,日夜忙碌,随着调动年年搬家,自1956年搬进培文公寓,稳定下来,所以父母到对面的“淮国旧”去淘家具了。这个被老上海人念念不忘的国营旧货商店真结棍,前门开在淮海路,后门直到长乐路,店里样样有,父母挑了一张椭圆西菜台,当中一节可以拆卸,我和弟弟妹妹经常拼长桌子打乒乓。还有一架五格书橱,每格玻璃橱门可以平拉开闭。一张皮面双人对坐大写字台和绿色玻璃罩的双泡台灯,那是做功课,也是我深更半夜还迷于看小说的地方——这些都是“老克勒”们出售的旧货,好东西,并不贵。
   
      不久,家里来了客人。原来1945年父亲的一次地下运输遭到破坏,为营救同志,父母倾家荡产,食宿无着。有一个相识的职员周泉根,主动接我们一家住到浦东三林塘周家宅他老家房子里,于是我父母得以安身,继续坚持地下工作,我两三岁时就跟着住在那里。解放以后父母要报答周泉根,但他就是不要任何回报,于是父母就在国庆节期间把周泉根的母亲,我小时候叫的“阿奶”接到培文公寓来。我家住的那一套在淮海路重庆南路的转弯角,一圈都是大玻璃窗,视觉很开阔。10月1号上午,我们陪阿奶站在窗前看淮海路上的大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从西向外滩走,红旗招展,五彩缤纷,歌声口号声此起彼落,扎劲!晚上,人民广场放烟火礼花,一冲上天,绚丽灿烂,变幻无穷,我们在窗前一览无余。阿奶上了年纪还不晓得累,看了一天笑了一天,一直在讲:享福咯!享福咯!
  
      1956年我进向明中学读初一,两个同班女生都姓俞,都住在南昌路,一个靠雁荡路东一个靠雁荡路西,天天到兴安路培文公寓后院哇哩哇啦喊我几声,我们三人一起嘻嘻哈哈顺着淮海路走到学校上课,一路讲不完,笑不停。我最喜欢路上的新华书店,不断去买连环画、小说;最喜欢泰山文具店,每逢开学粘在店里挑选各式各样的练习簿、包书纸一大堆,心满意足回家。淮海路上三家电影院:国泰、淮海、嵩山,都光顾过,我家附近俄国餐厅的罗宋汤、和合坊弄堂口的生煎馒头、对过沧浪亭的条头糕味道真灵,至于楼下妇女用品商店和陕西南路口的“二百”则是大人们常去的地方。不远的救火队“红房子”是以前法国巡捕房,党的一大开会时,警察就是从这里出发去搜捕的;而我家楼下,就住着传奇人物贾亦斌,他是蒋经国的亲近同学,却带领着国民党的一批青年精锐起义奔向共产党——可以说,淮海路处处有经典,步步有故事。
  
      不过,我还是告别了淮海路。
  
      1962年我在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中毕业,那时美国组织反华大合唱,对华大封锁,苏联反目,撕毁一切经济合作,蒋介石集团又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国内遭遇严重经济困难,粮食匮缺,上海人分粮食精细到发半两粮票。党中央号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政府动员市民迁到农村,减少城市负担,我的母亲抗日时期参加革命,她说:干部不走谁肯走?她带头报名下乡落户。我当时一边参加高考,一边积极申请去当农民,为国家解决困难出一份力。巧的是,在我接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录取通知书时(那年导演系在全国只招生15名),也接到了批准下乡的通知。高中这一时期,我最大的收获是在爱祖国的情感上多了理性思考,明确了人生坐标:做一个于国家有用、于人民有益的人,就有我的价值。只有诚心与工农相结合,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才能有实际本领,实现志向。当时徐建春、邢燕子毕业后到农村广阔天地当农民的事迹已经传开,我想来想去,大学以后还能读,先下乡去干吧。就这样,在1962年9月11号,离开了重庆南路2号38室,奔赴无亲无故的安徽肥西县袁店乡村落户。这就是邓小平所讲的,“党中央一声号召,千万人下了农村”那段历史。
  
      那时,袁店农村落后呀,没有电没有公路,住的房子漏了,冬天被冻醒,一看被子上一层雪。蚂蟥叮、蜈蚣夹都生生领教过了,还被欺生的狗咬过。但是我们自小受到家庭熏陶和学校的良好教育,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充溢心间。
  
      我那时憋了一股劲,拼命学农活,别人不愿做的我也做,大粪坑有一人多深,粪坑装满了要出粪,又脏又臭,清坑的时候我主动跳下去铲粪底,这样既可以多挣两工分,也证明我不是上海娇小姐。过了两年,我就能养活自己,还能带着生产队的姑娘媳妇下田了。
  
      我有文化,自己先试验改进种棉方法、引进水稻新良种——农民看到了我的收获,自然推广开来。我喜欢文艺,就和本地青年一起为乡亲表演,还把全本的“沙家浜”改成庐剧,我自任导演带大家业余排练,一炮打响,我们成了抢手的红剧组,自己也过了一把导演瘾。
  
      大家肯定我的努力,1964年,在共青团的“九大”期间,我和二三十位青年幸福地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亲切谈话。务农八年,第二故乡对我的哺育,永远难忘!
  
      1993年.我的先生任大文(高中同班同学)从部队转业,我们双双调回上海工作定居,19岁离沪,50岁回沪,上海也大变样啦!我住在徐汇区,还是经常到淮海路来,请娘舅舅妈到“洁而精”“光明邨”吃个饭;在三联书店流连忘返;去复兴公园荡一圈;还有好几次到渔阳里,想象着先辈百年以前在这里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音容笑貌……
  
      退休后我回袁店好几次,看到村里人家住楼房,煤卫齐全,门口每天都有长途班车,种田用农机,看病有医保,过了60岁,还有退休金,乡亲们都说,这种好日子以前想都想不到的。看到这些的变化,我觉得年轻时做的一切都值得。
  
      淮海路,上海的地标之一,有时尚,有坚守,有奉献;袁店,我的第二故乡,有奋斗,有开创,有愿景。期望着在新时代祖国的建设中,淮海路和农村广阔天地的明天更美、更灿烂! 
  
      作者简介:张韧,1962年高中毕业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放弃就读,自愿赴安徽肥西袁店下乡落户,务农八年。1970年后历任安徽日报编辑,安徽省团委、当涂县委、省经济信息中心等负责人。系安徽省青年标兵,共青团九大代表、安徽省人民代表、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3年后历任上海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文新报业集团纪委书记。系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第九次妇代会代表。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