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我在农场成长

时间:2021-10-05来源:《春歌秋韵》 作者:俞美娣 点击:
摄影/日升 去年深秋的某天下午,我正在家中的书柜里寻找资料,突然,我那宝贝外孙跌跌撞撞地来到书柜抽屉旁,好奇地拿起资料就撕。我连忙将资料抢过来,只见夹在资料中那张颜色陈旧的油光纸已被撕碎,我一急便大着嗓门吼起来。宝贝外孙被吓哭了,我边哄他、
摄影/日升
 
      去年深秋的某天下午,我正在家中的书柜里寻找资料,突然,我那宝贝外孙跌跌撞撞地来到书柜抽屉旁,好奇地拿起资料就撕。我连忙将资料抢过来,只见夹在资料中那张颜色陈旧的油光纸已被撕碎,我一急便大着嗓门吼起来。宝贝外孙被吓哭了,我边哄他、边抹去自己也流下的眼泪:这些资料是我在黑龙江格球山农场时仅存的文字资料,一眨眼已经陪同我四十多年了。
 
      想当年,国内“文革”正酣,对外中苏关系对立、边境局势骤然紧张,而全国各地滞留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已达千万之多。根据毛主席的号召,国家部署老三届大规模上山下乡,及时缓解了学生既不能升学又不能就业的尖锐矛盾。大批老三届先后远赴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云南、贵州等边疆省区,在那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贡献了青春岁月。
 
      1969 年3 月29 日那天,稚气未脱的我也穿上了军大衣,告别父母家人,在彭浦火车站乘坐知青专列奔赴黑龙江的格球山农场。车站上到处都是依依不舍的情景,父母、兄弟、姐妹相拥着、叮嘱着……当火车拉响汽笛的瞬间,所有亲朋好友撕心裂肺般的告别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刻骨铭心。列车行驶了四天四夜,才把我们送到位于北国边陲的国营农场。
 
      第一眼见到的北大荒,白雪皑皑、天地合一、不见人影,远处伫立着几排平房,那就是我们的农场。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学生,就要在那里开始耕耘劳作的生活了。
 
      三月,正是北大荒开始融雪的季节,晚上温度一般都在零下,早上起床被子上经常是微微潮湿的。格球山农场是由劳改农场改建而来的,行政编制以连队为单位,除少数转业军人担任领导外,绝大多数是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和哈尔滨的知青。
 
      在劳动和生活方面,北方知青比我们更胜一筹,所以我们就拜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当时农场的作息制度是,早晨六点钟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开始下地劳作了。
 
      初春的天气又湿又冷,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地里。那时农场基本上是机械化耕种,只有锄草、收割黄豆是人工作业。想起收割黄豆,至今背上还冒冷汗,因为一垄地有几千米长,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办马拉松比赛了。而黄豆长得很矮,割黄豆等于要向黄豆鞠躬90 度。一垄地还没有割完,我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一天劳动下来浑身骨头像散架似的,有时甚至想到农场医务室去混个病假什么的,但是我身体健康得很,哪来的病呐,根本骗不出病假条。所以那时候简直就是过魔鬼般的日子,每天苦熬着,度日如年。
 
      北方睡的是土炕,有专门的值班人员烧炕,晚上睡在热炕上算是一天最舒服的享受了。食堂里整个冬季和春季都是吃菜窖里的土豆和卷心菜,吃得我看到这些东西就要反胃,上海带到东北的萝卜干就像红烧肉一样好吃!只有等到夏秋麦收季节,才有各式蔬菜陆续上市供应,如豆角、西红柿、鲜辣椒、西葫芦等。麦收季节要抢时间、抢天气,开展大会战,实行24 小时三班倒,很辛苦。而机耕队的知青战友更辛苦,白天收割地里的庄稼,晚上夜班翻地,第二天还要播种,我们只是他们的配角。只有这时候食堂才给我们改善伙食,会杀几头猪,有点炒肉片之类的吃。一到大伏天,白天的温度高达三十多度,我们站在康拜因的两边,负责灌袋,机器的轰鸣声震得耳朵嗡嗡响。为了防止眼睛和脸部被扎伤,我们都用围巾把脸包起来,再戴上草帽。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这是农场一年中最忙和最辛苦的季节,除了家中有特殊情况,任何人都不准请假。
 
      在北大荒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各种生活磨难和锻炼,焕发了自己的聪明才干,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逐渐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我按有关政策告别了“北大荒”和诸多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回了上海,但我仍念念不忘北大荒,因为那里铭刻着我们的深情眷恋,凝聚着知青的血与泪、恩与情。它留给我们的回忆不仅是广袤和肥沃,更是一种精神和财富,它激励我们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主席为加强工农联盟、备战备荒、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权宜政策。也有人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亿,得到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可是我认为,我们在肥沃的北国大地度过了一生最难忘的岁月,在那里长大了。那里艰苦的生活、坎坷的经历,鞭策我们学会笑迎困难,低调做人,懂得了什么是付出和什么是收获。
 
      不知不觉已到了花甲之年,健康状况也不如以前了,当年弯腰劳作而得下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病也时常困扰着我的生活,但我依然无悔无怨。
 
      (作者原为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上海知青)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