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封名人信件首次被发现 -记 张志平的书信收藏 《东方红》、《白毛女》导演邓在军的3封信,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3封信,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周大风的3封信,著名作曲家吕远1封信,女作曲家瞿希贤的2封信,女高音歌唱家钱曼华的26封信,作曲家田歌的5封信,作曲家田光的3封信,著名电影编剧王兴东的13封信,歌词作家张景坤的7封信…… 他经过整理,发现这样的信件竟有200封之多。 比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出自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之手; 很多人都喜欢的《庐山恋》插曲《啊,故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由钱曼华所唱,如今已成为经典之作; 以一曲《采茶舞曲》风靡大江南北的周大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 儿童歌舞《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曲作者瞿希贤,其代表作品还有合唱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乌苏里船歌》等; 作曲家吕远的代表作有《八月十五月儿圆》、《泉水叮咚响》、《牡丹之歌》、《我们的事业比蜜甜》、《克拉玛依之歌》、《一个美丽的传说》等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传唱的老歌; 作曲家田歌的代表作品有《草原之夜》、《边疆处处赛江南》等至今耳熟能详的歌曲; 著名电影编剧王兴东创作的作品有《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辛亥革命》…… 在这些信件里,有一首手抄写的乐谱让他格外珍爱:《戈壁绿洲实在好》——赠新疆阿克苏第二小学的小朋友,作词:刘一光,作曲:刘炽。乐谱的后面特意做了注明:“1951年在伊犁,向民间艺人阿布都·古丽学习到的一首儿歌,1995年9月17日在阿克苏改编的儿童歌曲”。署名:刘炽。大合唱《祖国颂》、《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这些经典老歌的曲作者就是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刘炽。 一封封信件,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细细一数,信件多出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200多封信涉及的名人达20多人。 那么,这些信件是如何到他之手的呢? 问到藏品来源,他毫不隐瞒: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一家红色藏品旧书店买的,这些信件基本都是写给新疆一位书法家,书法家生前还曾是新疆电视台高级编辑。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位书法家与内地很多著名词曲作家有很长时期的音乐创作或其他业务交流,去世后,与其相关的书法作品、信件不知何故流入了藏品市场,有人花了六七百元钱买了两麻袋,其中信件这部分基本让他全买了下来。 “一下收集这么多真不容易,也只有一个人手上才有这么多的东西。”因为难得,他格外珍视这批藏品。 他对这些藏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最感兴趣的还是‘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这些名人信件收藏意义,他有自己的考虑:“想和历史结合在一起,把这些信件串起来,整理一本书,这些名人中很多都在新疆生活过,如词作家张景坤,他在新疆生活了20多年,作曲家田歌在新疆生活了40个寒暑,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那首张景坤和郭正位合作、田歌作曲的《咱们新疆好地方》多年来传唱大江南北……所以,我想用这些书信来反映当时新疆音乐界的活动及发展。比如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向内地词曲作家征稿,这样的书信都有。” 一封信札其实就是一段历史的反映,名人信札尤其具有文献史料价值。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信件几乎是唯一的交流工具,信的内容往往情真意切,比任何传记都更加直接地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家书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与那些宏大的叙事或其他文体相比,家书恰恰反映的是真实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从这些浸透着岁月沧桑的家书中,可以真切闻到各个阶段的时代气息,进入家书中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阅读这些家书,仿佛回到了过去难忘的岁月。 中国家书文化绵延数千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它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书已经成为急需抢救和保护的文化遗产,几年前,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抢救民间家书的行动……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