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连载——《长征记》第二十一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与红15军团会师(

时间:2016-09-27来源:人民网 作者:曲爱国 张从田 点击:
第二十一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与红15军团会师(中) 象鼻子湾会师 11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1军团继续南下,准备和红15军团会合,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张闻天、博古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往瓦窑堡(今子长县城),主持苏区后方工作。

第二十一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与红15军团会师(中)
 
      象鼻子湾会师
 
      11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1军团继续南下,准备和红15军团会合,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张闻天、博古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往瓦窑堡(今子长县城),主持苏区后方工作。
 
      两军会师就在眼前,毛泽东的心里非常高兴。到达象鼻子湾时,他召集部队进行会师前的最后动员:“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今后,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作团结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红1军团部队在象鼻子湾进行休整,准备与红15军团会师。11月7日,毛泽东、周恩来与彭德怀前往设在甘泉县道佐铺的红15军团团部,与徐海东、程子华、郭述申等人共同商定打破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的大计。
 
      此刻,徐海东已于11月初率红78师南下,包围了张村驿、羊泉源、东村、套通(今北道德)等民团据点,并发起攻击。战斗刚刚开始,军团政治委员程子华派人骑快马给徐海东送来了信函:“毛主席今天下午要到军团部来,请徐海东同志速回军团部驻地。”徐海东见信后,大喜过望,马上命令部队暂停攻击,自己骑马飞奔军团驻地。刚刚洗完脸,毛泽东等人就走进了院子。
 
      程子华刚要介绍徐海东,毛泽东已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徐海东的手,说:“是海东同志吧?你们辛苦了!”徐海东这位窑工出身的红军高级将领,见到了天天盼、夜夜想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心情非常激动,把一路上想好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一时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是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傻笑着。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与众人一一握手,并给以亲切的问候和鼓励。毛泽东见众人拘谨,遂开了几句玩笑,大家才都感到轻松,消除了拘束。
 
      徐海东、程子华向毛泽东等人汇报了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与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以及取得劳山、榆林桥战役胜利的情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陕甘红军和红25军开辟根据地的历史功绩,并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语,来形象地说明开辟革命根据地同发展红军的密切关系,说:我们军队打到哪里,根据地就发展到那里。我们现在到了陕北,根据地就建立在陕北。
 
      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部队的情况,并对照作战地图听取了红15军团反击国民党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计划。徐海东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对反“围剿”的设想做了汇报。毛泽东听得很认真,折起地图后,说:“按你们的部署打下去,先拿下张村驿,使苏区连成一片,打开红军向西出击的道路,我们再谈下一步的作战方针。”

 


红1、15军团在象鼻子湾会师时毛泽东雪地讲话旧址
 
      谈话结束后,徐海东返回前线指挥战斗。毛泽东对徐海东说:“给你一部电台带着,能方便些。”“我不会用,”徐海东老实地说,“有骑兵通信员就行了。”毛泽东微笑着说,“那可太慢了。不要你自己动手,需要联络时,你向电台工作同志说,他们会使用它。我等着你的胜利捷报!”
 
      徐海东回到前线,立刻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已到达军团部的消息和毛泽东的指示传达到了全体官兵。红78师沸腾了,官兵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打下张村驿,迎接毛主席!”
 
      当天深夜,红78师发起总攻,战士们奋勇爬上敌人两丈多高的围墙,经过激烈的战斗,全歼了守敌。战斗结束后,徐海东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电报,向毛泽东报告了战斗胜利的消息。毛泽东马上复电,向参战部队祝贺胜利。
 
      红15军团主力随即北返,到达象鼻子湾,与红1军团部队胜利会师。虽然天降大雪,但每一个红军战士心里都是热乎乎的,如同久别重逢的亲人,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
 
      两军会师之后,部队进行整编。徐海东和程子华等红15军团领导人,热烈欢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坚决服从党中央的指示,指示部队:我们虽然原来是四方面军的部队,但长期单独活动。现在情况不同了,有党中央直接领导,今后一切大政方针由党中央定夺,我们就照中央指示办,要执行好、贯彻好。他们要求全体官兵必须尊重和服从中央的领导,全体干部、党员要保持坚定的党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保证不发生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那样的错误。徐海东并特别要求部队,中央红军是老大哥,我们一定好好向他们学习,要互敬互爱,亲如兄弟。

 


《大公报》对中央红军与红15军团会师以及红四方面军南下的报道
 
      徐海东文化不高,但党性坚定。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经费困难。毛泽东派人找到徐海东,要求借用两千五百元钱。涂海东立即找来供给部部长查国桢和财务科长傅家选商量,查国桢为难地说:“军团长,我们现在全部家底只有七千元,……”徐海东打断他的话,果断地说:“中央红军刚到,困难比我们多。我们要勒紧裤带,多为中央红军解决困难。”他决定,军团只留下两千元,其余五千元全部送给中央。中央供给部长叶季壮后来说:“这真是雪里送炭啊!中央红军刚到陕北时,还像夏天一样,穿的是单衣单裤,难以抵御黄土高原强劲的西北风。现在穿上了棉衣,吃到了陕北老乡送来的小米稀饭。想想过去,丢掉了根据地,屁股都没有坐处,吃尽了苦头。许多同志想着想着,大颗大颗的泪珠就滴到捧着的饭碗里。”
 
      为了加强红15军团的各级领导,根据徐海东、程子华的要求,西北军事委员会先后派周士第、王首道、冯文彬、张纯清、陈奇涵、宋时轮、黄镇、唐天际、杨奇清、毕土悌等军政领导干部到红15军团工作,有力地加强了红15军团的建设。红15军团则全力帮助红1军团解决人员、弹药等缺乏的困难。徐海东与程子华商议后,召开干部大会,要求每个连队抽出三挺机枪和若干枪支,以及部分衣物、布匹、医药用品等送给红1军团,并要求做到“三个不送”;不送缺损零件的枪支,不送变质药品,不送脏破衣服。红15军团同时决定,集中部分在芳山、榆林桥战役中入伍的战士,经过训练后,编入红1军团。
 
      这种同志间的团结友爱和阶级情谊,使得两军会师后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大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即将到来的战斗。
 
      奠基礼——直罗镇战役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和两支红军的胜利会师,令蒋介石如坐针毡。南奔北走一年多,围追堵截大半个中国,依旧无法“剿灭”毛泽东指挥的中央红军,反而使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与红15军团会合。他很清楚,如果不能迅速“剿灭”红军于立足未稳之际,那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很快就会在西北打出一片新的红色大地,最终构成对国民党统治的巨大威胁。因此,陕甘支队刚到陕北,他就严令西北“剿总”代总司令张学良进兵“围剿”,务求不使红军落地生根。
 
      根据蒋介石的命令,10月28日,国民党西北“剿总”代总司令张学良重新调整对陕甘苏区的“围剿”部署,集中东北军精锐5个师,分别由鄜县、合水东西对进,企图乘红军立足未稳,围歼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具体部署是:以第57军四个师,由甘肃的庆阳、合水地区,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第67军之第117师由洛川北进县,尔后西进,打通由合水至鄜县的交通联系。
 
      张学良的计划是:首先构成沿葫芦河的东西封锁线(合水至鄜县),并打通洛川、富县与保安之间的联系,然后构成沿洛水的南北封锁线(鄜县至保安)。在完成这两道纵横交错的封锁线后,再按南进北堵、逐步向北压缩的方针,消灭红军于洛水以西、葫芦河以北的狭小地区。
 
      11月1日,国民党军第57军在军长董英斌指挥下开始行动,部队稳扎稳进,步步为营,由西向东缓慢推进,先头第109、第111师于当日进占太白镇,第106、第108师随后跟进。第67军第117师则在军长王以哲指挥下,于6日由洛川到达鄜县。两路国民党军总兵力三万余人,而且均是张学良东北军的主力,是他看家的本钱,装备精良。
 
      红一方面军只有一万余人,兵力和装备都与国民党军相差悬殊。形势十分严重,如果让国民党军构成合水至鄜县、鄜县至保安的东西、南北封锁线,陕甘苏区就将被整体分割,不仅无法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而且现有的苏区也不能巩固,甚至于中共中央在陕甘地区立足也很困难,很有可能还得再次踏上转战的征程。
 
      但是,毛泽东却非常镇定。大敌当前,他看到的不但是悬殊的力量对比和险恶的前景,更看到的是破敌的有利条件和胜利的基础。他认为:红军固然在力量对比中处于绝对下风,但也存在着众多有利条件,这就是:东北军背井离乡移至西北,受蒋介石驱使参加“剿共”作战,而自己的家乡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广大官兵对蒋介石对日妥协、积极“剿共”的反动政策极为不满,士气低落;而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极大地鼓舞了陕甘苏区全体军民的胜利信心,增强了反“围剿”的军事力量,红军全体指战员士气高涨,一致要求以打胜仗来庆祝陕甘支队同红15军团的胜利会师;苏区广大群众拥护红军,反对国民党统治;红军具有丰富的反“围剿”作战经验,且处于内线作战,可以有效地集中兵力,各个歼敌;陕甘红军长期在陕北地区作战,熟悉当地地形,可以选择最有利的地域迎击敌人,最大限度地降低国民党军的装备优势。天时、地利、人和,都在红军一方,因此毛泽东对胜利充满信心。
 
      他仔细研究了敌情、地形,认为,国民党军进攻的关键是构建纵横交错的两道封锁线,而这两道封锁线的中轴线则是葫芦河。葫芦河成了敌我双方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战略和战役枢纽。抓住了这一战略与战役枢纽,就抓住了国民党军“围剿”部署的致命“七寸”。只要能够在葫芦河沿岸消灭国民党军一部,则国民党军的整个进攻部署就会被打乱,红军向东、向西转向,都能灵活自如地发展胜利。
 
      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将战役作战方向指向了葫芦河。他与周恩来、彭德怀周密筹划,决定将首战目标指向董英斌指挥的沿葫芦河东进部队。首先集中全部兵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将敌诱入既设战场,力争歼灭其一两个师,然后再视情转移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破敌之“围剿”,并向洛川、中部、宜君、宜川、韩城以及关中、陇东一带发展进攻。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毛泽东等人再三斟酌,并与徐海东等红15军团干部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了歼敌的战场——位于葫芦河中游,陇东通往鄜县、宜川的必经之地直罗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