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著书 >

连载——《长征记》第二十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时间:2016-09-25来源:人民网 作者:曲爱国 张从田 点击:
第二十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2) 六盘山上 9月29日,陕甘支队离开榜罗镇地区,继续北进。国民党军新的部署调整尚未完成,尽管蒋介石雄心勃勃,但部属却消极怠战,但求自保,不思出击。胡宗南部集中于西固附近,王均部第7师位于狄道(今临洮
 
第二十章 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2)

 
      六盘山上
 
      9月29日,陕甘支队离开榜罗镇地区,继续北进。国民党军新的部署调整尚未完成,尽管蒋介石雄心勃勃,但部属却消极怠战,但求自保,不思出击。胡宗南部集中于西固附近,王均部第7师位于狄道(今临洮),鲁大昌部在岷州,周浑元部正向武都开进,于学忠部在天水、陇西一线,毛炳文等部则在静宁、平凉一线,各部划地防守,将主力放在封锁西(安)兰(州)公路,重点封锁会宁至静宁之间与平凉至固原之间的两道公路,据守不出。因此,中央决定,部队边行军,边休整,尽快恢复体力,准备迎接新的战斗。部队占领大的城镇后,一般都要稍事休整。队伍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苦转战,官兵们度过了长征途中最轻松的一段日子。
 
      红军先头部队进至通渭城下,国民党守军望风而逃。10月1日,红军开始向陇东高原进发,在静宁以西击溃国民党军一部,穿越西兰公路封锁线,控制了静宁县界石铺东西数十里的公路沿线地区。

 


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碑
 
      蒋介石获悉陕甘支队突破西兰公路,直奔陕北,即将与陕北红军会合,大为恼火。眼见着一年来苦心设计的一道又一道封锁线都被突破,一个又一个围追堵截计划都落了空,实在心有不甘。因此,急令毛炳文、马鸿宾部和东北军在隆德、平凉、固原一线严密堵截,紧追不舍,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陕甘支队北进,阻止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会合。
 
      10月5日,陕甘支队兵分两路,以第一纵队为右路,第二、第三纵队为左路,从界石铺及其附近地区北进,进入宁夏境内后两路会合,急转向东,由固原、镇原间向环县前进。虽然敌机时常临空骚扰,地面敌人四面挤压,有时敌我相距甚近,甚至双方哨兵的口令声都可以听见。但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下,陕甘支队灵活穿行于国民党军各部防线的空隙之中,能打则打,打不动则走,迈开大步,飞速前进,国民党军始终无法抓住红军。
 
      红军一路疾行,如入无人之境,在隆德县单家湾击溃国民党军一个营,直抵六盘山下。六盘山,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地段,海拔二千九百多米,南北走向,绵延二百四十余公里,是陕西和陇中两高原的界山、渭河和泾河的分水岭。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此得名。虽然它的海拔不高,也不算是险峻,但是它是红军长征所翻越的最后一道高山,翻越六盘山,意味着红军的长征已经看到了目的地。因而,当红旗迎着夕阳在山上飘起来时,显得是那么鲜艳。官兵们激动地欢呼着、拥抱着,许多人流下了热泪。毛泽东同样十分激动,心中感慨万千, 

      再次填词一首: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0月5日至7日,陕甘支队顺利翻越了六盘山,进入黄土高原。放眼望去都是黄色的世界。土是黄的,屋是黄的,山是黄的,甚至连风也是黄的。而且住房较少,当地人都住在傍山而挖的土洞中。经询问当地群众,红军官兵才知道,这就是陕甘群众居住的窑洞。自然风光、气候和住房的迥然不同,引得来自南方的官兵兴致盎然,而终于找到落脚点,即将结束长征的喜悦则使得每个人都兴奋异常。
 
      国民党军无法跟上红军的前进步伐,即以骑兵部队进行追击。尽管红军曾经在川西北的草地与之有过交战,但体会不深。骑兵部队飞驰而来,飞奔而去,马刀闪闪,飘忽不定,习惯于近战的红军一时难以适应。对付骑兵突袭,已经成为红军必须解决的问题。红军部队上下对此展开了认真的研究,林彪对打骑兵的战术研究得很透,抓部队的训练也非常紧,专门组织编写了打骑兵的口诀在部队中传唱。
 
      红军翻越六盘山后,国民党军第35军第24师李英部紧追红军,东北军骑兵第7师门炳岳部则踞守六盘山东麓,挡住了红军前进道路,妄图前后夹击,消灭红军于六盘山下。10月7日上午,红军第一纵队捉到了一名国民党军便衣侦探,得知东北军骑兵第7师第19团两个营正在固原县青石嘴驻扎。毛泽东立即带林彪、聂荣臻等人到村边高地观察,发现国民党军部队已经将战马卸鞍,散放在村边吃草,准备宿营。毛泽东立即决定,集中第一纵队主力,以第1、第5大队左右迂回,第4大队正面突击,吃掉这股骑兵。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
 
      各大队立即行动,隐蔽接近敌人,很快形成了包围。随后分路出击,同时进攻,伴随着漫山遍野的喊杀声和枪炮声,冲进了村里,正在吃饭的国民党军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消灭了。战斗不到一个小时就胜利结束,共缴获军马一百余匹,以及十多马车子弹和军衣。红军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子弹和冬装补充,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与国民党军骑兵作战的信心,而且以缴获的军马组成了红军第一个骑兵连。
 
      青石嘴战斗纪念碑驻固原的国民党军骑兵第7师主力,得知先头部队在青石嘴与红军发生交战后,立即派一个团增援。毛泽东指挥第一纵队主力迅速打扫战场,脱离敌人,继续北进,但殿后掩护的红13大队却被国民党军骑兵团截住。国民党军没有想到后面还有红军部队,而红13大队则认为敌骑兵已被我主力消灭或击溃,也没有想到国民党军增援部队来得如此之快。两军不期而遇,红13大队大队长陈赓、政委邓富连非常冷静,决定以突袭的方法,先敌开火,迅速穿越敌群,摆脱险境。
 
      红13大队开始行动,参谋长彭雄率一个连和机枪排担负前卫,突然开火,猛打猛冲,杀开一条血路,穿越敌群,占领北侧的一条山沟,并在沟口架起两挺重机枪,扼守住通道。陈赓率两个连随后跟进,与邓富连所率一个连交替掩护前进。
 
      国民党军骑兵从最初的混乱中很快清醒过来,编队上马,吼叫着在山沟两侧冲来冲去,挥舞马刀,截杀红13大队。红13大队的干部大多为陈赓从军委干部团带来的,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连排干部,面对骑兵的凶猛冲击,沉着迎战。敌骑兵冲到近前,就迅速卧倒,排枪射击,专射马匹。打倒敌人后,就迅速前跃。敌骑兵被打倒一排,又冲上来一排,红军队伍不时被冲断,但很快又连为一体,战斗非常激烈。战斗持续到下午6点多钟,红13大队在夜色掩护下,边打边撤,攀上山坡,摆脱国民党军骑兵,最终脱离了险境。
 
      到达吴起镇
 
      8日,红军由小岔口一带出发北进。前卫红4大队到达白杨城附近时,与国民党军两个团遭遇,红4大队先敌展开,先敌开火,打得国民党军晕头转向,先头一个团稀里糊涂地被红军消灭,跟在后面的另一个团吓得掉头逃窜。随后,红军经白杨城转向东北,进入山区,经杨家园、洪德城,于17日到达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第二天继续前进,到达了子午岭。
 
      子牛岭上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分水岭”三个大字。毛泽东看完石碑上的大字,转身眺望远方,兴奋地对周围的人说:“我们已经走完了十个省,下了山就进入了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
 
      那里有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就要到了。”
 
      就要到家了。也许是在饱尝艰辛后急于到家的心情的驱使,红军官兵的步履变得格外轻快。10月的陕北,正是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日子,红军队伍中歌声此起彼伏,笑语不断。10月19日,陕甘支队终于进入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边缘地带的一个小镇——保安县吴起镇。
 
      吴起镇(今吴旗县城)是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属地,有一百多户人家,七百多人口。它是革命根据地边境,已有红色政权。吴起镇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相传战国时期,大将吴起曾在此把守边关,战死在疆场上。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此地定名吴起。后来,为纪念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最终落脚吴起,当地政府把吴起改名“吴旗”,表示毛泽东领导陕北人民闹革命之意。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设县时,把吴起正式定为吴旗县。
 
      但当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时,已经看不到任何有关吴起的古迹了,却在破旧的窑洞墙上,看到了“打土豪,分田地!”“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等标语,并在一个窑洞前面看到了一块牌子,上书“赤安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这里真的是苏区,这里真的有党组织和红色苏维埃政权存在,红军真正地到家了!
 
      陕甘支队进入镇内后,很快与当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人员取得了联系。吴起镇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党中央和红军,经过紧急动员,吴起镇及其周围三个乡的群众络绎不绝地给陕甘支队送来了粮食和肉食、蔬菜等,共送小米、荞面八万斤,猪五十多头,羊二百七十多只。
 
      经历了两万五千多里的艰苦长征,终于到达了革命根据地,终于到达了最后的落脚点,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终于再次享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欢迎,红军官兵激动异常,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希望。
 
      10月21日,毛泽东亲自指挥了陕甘支队在吴起镇进行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消灭了跟踪而至的国民党军第6师主力,击溃西北军阀马鸿宾部骑兵团,缴获了大批轻重武器和战马,干净利索地砍掉了“尾巴”。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则在第一纵队参谋长左权率领下,扫除当地地主豪绅和土匪据守的若干据点。
 
      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地结束了长征。从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和军委第1、第2纵队)离开江西中央苏区的瑞金等地,踏上长征路,到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历时十二个月零九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等十二个省,经过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壮族、彝族、藏族、羌族、裕固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了贡水(雩都河)、桃江(信丰河)、章水(池江)、钟水、潇水、灌江、湘江、清水江、余庆河、翁安河、乌江(二次)、赤水河(四次)、北盘江、牛栏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龙江(包座河)、渭水等二十二条大小河流,翻越了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天南山、佛顶山、大娄山、乌蒙山、梁王山、拱王山、小相岭、大相岭、夹金山(雪山)、梦笔山(雪山)、长坂山(雪山)、大鼓山(雪山)、拖罗岗(雪山)、岷山(雪山)、秦岭、六盘山等二十余座高山,沿途共进行三百八十多次大小战斗,冲破国民党军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共二十九个纵队(军)和三个师的围追堵截,攻占县城四十四座。

 


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一部
 
      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北,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消灭中央红军罪恶计划的彻底破产。长征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红一方面军广大官兵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结果。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干部条件和领导力量。长征的胜利,同时证明了毛泽东领导的正确,他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地位因此而确立。所有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官兵,都对毛泽东和他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从内心深处发出拥护之声。而没有经历过长征的后来者,也为长征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为毛泽东高超的领导艺术所倾倒。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长征的胜利充分显示出中国革命事业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外国人同样看到了这一点。美国人莫里斯·迈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一书中,对红军长征的“政治意义与心理意义”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无论以何种人类壮举的标准来衡量,很少有人不会同意埃德加·斯诺把长征比做‘现代无与伦比的奥德赛’的说法”。“长征拉开了其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胜利时期的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的确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心理意义”,“长征使毛泽东登上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地位,并使毛泽东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能够发表宣言对日作战,并为了爱国和革命这两重目的激发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感情”。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