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我的井冈情结

时间:2025-02-25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屹烈 点击:
前排中刘屹烈 在井冈山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知识青年的身影和足迹。1957年开发建设井冈山,100多位上海知青来到井冈山,劈山开路,艰苦创业;1960年代末又有1000多位上海、南昌、吉安等地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奔赴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的创新
 
 
 前排中刘屹烈
 
  在井冈山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知识青年的身影和足迹。1957年开发建设井冈山,100多位上海知青来到井冈山,劈山开路,艰苦创业;1960年代末又有1000多位上海、南昌、吉安等地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奔赴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的创新建设和改革发展。而每一个在井冈山下放过的,插队过的,工作过的知识青年,也都为井冈山的建设和发展,流下了汗水,奉献了青春,作出了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井冈山人民和井冈山知青,是永远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井冈山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我们知青也没有辜负井冈山人民的期望。所以如果大家有时间去井冈山上井村参观,那里有一个百竹园。百竹园里有一个凉亭叫虚心阁。井冈山的人民群众在虚心阁里,用青石板刻下了我们每一个井冈山知识青年的名字。它是以每个乡每个生产大队为序刻下来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井冈山的老表;而井冈山的老表,也一直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和他们一起奋斗过的知识青年。
 
  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井冈山拿山小通知识青年队,这是当年我所在的知青团队。今天,我们小通大队知识青年当年的领队之一张棋豪同志也专门来参加了会议。小通知青是井冈山知青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团队,1968年在毛主席还没有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的时候,来自上海11个学校的51位同学,就沿着邢燕子农村十年的道路,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初上井冈山,我们也曾经历了像刚才石书记介绍的习总书记“过五关”那样艰苦的磨砺。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我们井冈山小通的知识青年,紧紧地和当地的群众结合在一起,虚心向老表求教,学会了所有农村建设的劳动本领。而且经过锻炼,从大上海来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娃娃,变成了农村建设的坚强的骨干力量。其中,有的同学最后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有的当了生产队的队长,还有的成了当时当地最强的劳动力和生产能手。小通的知识青年一心扑在农村,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不懈努力。当年在小通建立了井冈山农村第一个气象哨,帮助老表观察气候,掌握农时。还从上海引进了井冈山第一个木材加工厂,利用当地的原材料为群众谋福利。而且我们还有很多同学担任了生产队的代课老师、赤脚医生、农业技术员、拖拉机手等等,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小通知青和其他知青朋友们一起参加了井冈山水电站的建设,如毛主席说的,为井冈山人民送来了小太阳;还参加了井冈山公路的建设,让井冈山高路入云端;参加了井冈山铁路的建设;井冈山南山纪念公园的建设等等,井冈山建设发展的许多项目中,都有知识青年作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为知青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小通的很多同学走出了大山。他们通过参军、考学、考工、考干等等,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但他们永远没有忘记井冈山的老表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永远没有忘记井冈山精神给予的鼓舞和激励。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有十几位同学成了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著名医院的医学专家,还有很多同学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知青生活的实践,也让我们同学和井冈山老表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小通有三位同学和当地老表喜结良缘。有16位同学组成了8个幸福的小家庭。虽然现在大部分同学已经回上海,但还时时牵挂着井冈山惦记着小通的发展。同学们经常聚在一块儿为井冈山的建设出谋划策,招商引资;为小通的贫困户慷慨解囊,排忧解难;为小通小学送上书本电脑和教学器材等等。
 
  井冈山培育知青成长,知青的井冈情永远不会忘。
 
  我是上海育才中学1967届初中生,1968年8月,随着小通知青团队来到井冈山。在井冈山,我们有幸亲耳聆听革命老前辈讲井冈山斗争的故事,参观各个革命纪念遗址,越来越深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时期的那种艰苦卓绝的斗争。那是不知道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不知道中国的道路应该向何处去,精神上物质上重重艰苦的困难时期。在井冈山这个大熔炉里,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当过农民,当过宾馆服务员,当过共青团的干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党的一名基层干部。特别是在1980年代,我有幸走上了井冈山市的领导岗位,成了一名宣传干部。当时正好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之际,我担任了井冈山北山革命烈士陵园建设的总指挥,担任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改造的负责人,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去拜访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幸聆听井冈山的老前辈杨得志、康克清、曾志、宋任穷、欧阳毅、张令彬、谭家述等的谆谆教诲。
 
  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访谈中,让我对井冈山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井冈山斗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贡献,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担任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多事情让我终身难忘。比如,在北山烈士陵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曾采访了当时的空军副司令员,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茶陵游击大队的大队长谭家述。当向他汇报了北山革命烈士陵园、雕塑园和碑林建设的情况以后,他深情地对我们讲,我们都是幸运儿,都是幸存者。最最值得纪念的是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革命先辈。他亲自用他一个亲属的抚恤金,制作了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送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现在,这块无字碑还在博物馆里收藏着。他的话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我们在建设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过程中,就在悼念大厅里面制作了一块无字碑,用来纪念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和以后整个中国革命斗争中,连名字也没能留下来的先辈们和烈士们。每位瞻仰者都会在无字碑前驻足沉思,浮想联翩。对比之下,我们还有什么私心可言,还有什么杂念可存?
 
  我到江西50个年头了,其中在井冈山工作了24年。以后虽然调离了井冈山,比如在吉安,我先后在妇联、文联、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后又调到南昌,在省妇联、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工作,当过省政协委员。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工作岗位,干什么工作,我觉得自己都能够有一种定力,那就是井冈山的红旗永远指引着我,井冈山的精神始终是我心中的一个丰碑!我时刻告诫自己,要永远继承井冈山光荣革命传统,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曾经指出,弘扬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执着追理想;第二、实事求是闯新路;第三、艰苦奋斗攻难关;第四,依靠群众求胜利。今天,历史已经走向新的阶段,知青这一篇章已经翻过去了。我们虽已年近古稀,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时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厚爱,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帮助。永远不会忘记知青生涯对我们的锤炼。作为井冈山的知识青年,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井冈山的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为党的事业,为祖国的建设发展,继续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文为 在“2017中国知青馆建设和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有删节)
 
作者简介:
 
  刘屹烈 ,上海市育才中学1967届初中生。1964年10月加入共青团,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8月赴江西井冈山拿山乡小通大队插队。1969年底调井冈山大厦工作。1973年调井冈山团委。1984年8月至1986年7月就读于江西省委党校大专班。先后担任井冈山团市委书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91年调吉安市,历任吉安市妇联副主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市文联主席、吉安市委常委纪检委书记。2006年调省妇联,任省妇联副主席、巡视员。曾先后两届当选为省政协委员。2011年7月退休,先后担任省红十字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至2015年卸任。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