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大西平一位抗战老兵和上海女知青的传奇故事

时间:2016-10-17来源:天天快报 作者:掌上西平 点击:
2016-08-14 阅读原文 大西平抗战老兵;现年89岁高龄的张四老人和他的老伴江雅琴 自从听说在西平县出山镇棠溪源里住着一位上海女知青,笔者心里就打上了一个结。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笔者有幸随县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几位同志来到棠溪源造访戎马半生的抗战老兵

自从听说在西平县出山镇棠溪源里住着一位上海女知青,笔者心里就打上了一个结。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笔者有幸随县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几位同志来到棠溪源造访戎马半生的抗战老兵张四和他的老伴——上海女知青江雅琴后,多年的心结才被打开。

现年89岁高龄的张四老人出生在西平县出山镇月林村委茅叶沟村。尽管老人脸上写着岁月的艰辛,但精神矍铄,身子骨硬朗,性格开朗,面容虽然有些清瘦,但依然步履矫健。在熟人的引导下,我们一行提着慰问品来到山门里边张四老人居住的一个小屋里。听着老人的叙述,看着老人的档案,仿佛回到了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1943年冬天,只有15岁的张四在茅叶沟参加了司令员黄林率领的新四军挺进四团。由于他年龄小,扛不动枪,部队让他当了一名吹号兵。报名入伍的当天,他就参加了攻打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战斗。第二天,100多日伪军回舞阳尹集路过茅叶沟,新四军挺近二团、四团在庙岗坡设伏打了日伪军一个伏击,击毙日伪军若干人,我军无一人伤亡。后来随部队在豫南一带打游击。1944年3月,张四参加了舞阳尹集王庄的战斗,打击皇协军和日军的1个小队;1944年五、六月份,参加泌阳沙河店战斗,消灭日军二、三百人,消灭皇协军一个大队。后回酒店蔡坡新四军挺近四团司令部学专职司号员,他也由一名吹号兵升到司号班长、号长。1944年冬天,在湖北大洪山编入李先念部5师15旅44团2营当司号员。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围剿新四军,新四军5师开展突围行动,过襄河,边走边打,经过7个多月才到达陕北。一天,张四所在的部队4万多人被国民党部队包围在湖北大洪山,第二天趁山里大雾弥漫开始突围。在渡襄河时,敌人的飞机狂轰滥炸,张四与司号排40多人坐在同一条船上,船渡到对岸后,张四和排长两人刚下船,一颗炮弹落到船上,船上的40多名战友全部牺牲,只有他和排长幸免于难。张四随部队突围到达陕甘宁边区后,当初的4万多人只剩下不到4000人,被编入三五九旅。据张四讲,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边战斗,边生产。他不断见到2纵队三五九旅王震旅长和彭德怀副司令员。国民党进攻延安时,毛主席下令撤离延安,把胡宗南当做鼓气的皮球,到处骚扰他,泄敌人士气。在罗川、泥川、瓦子街战斗了7天7夜。在瓦子街战斗中,张四所在的咸阳支队在王震、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奋勇杀敌,全歼国民党一个全美式装备并号称“王牌军”的国民党第一军,军长刘嵌被俘后畏罪自杀。1949年夏,胡宗南勾结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进攻咸阳,调华北兵团一个师外加傅作义的一个机械化师。我军由2纵张震指挥,张四参加咸阳阻击战,在团部任司号长。我军约定在敌人靠近城墙时再开火。在敌人距城墙20米左右时,信号弹打响,我军枪炮齐鸣,万弹齐发,打死马家军半城豪。这时敌人调来大炮轰炸,当时一颗炮弹炸塌了门楼,张四头部受伤,住了几个月医院后康复。
1951年张四转业回乡当村长,1956年响应党的号召,赴新疆阿克苏支边,被编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十二连,恰好又回到了原先所在的部队改编后的序列里垦荒、造田、种地,历任班长、排长等职。1958年在塔里木拖拉机培训班受训半年后成为拖拉机手,后来当教员并开大型拖拉机开荒。

说到支边,令张四老人的老伴江雅琴津津乐道的这一话题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如果不是53年前的上海青年支边活动,江雅琴或许现在正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安享着幸福的晚年。而如今,她却在大山深处过着简朴的农家生活,上海成了她魂牵梦绕的地方。

西平县西部山区有一个叫茅叶沟的小村庄,全村只有17户人家。茅叶沟村紧临棠溪峡谷,这里群山绵延、山峰险峻、峡谷幽深。江雅琴和丈夫张四就生活在这里。

 

10年前,棠溪峡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江雅琴家承包的山坡被占用,江雅琴和老伴张四从此成了景区的守护者。

江雅琴出生在上海,今年74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得多。她乐观、淳朴,谈吐大方,给人以亲切感。她父母都是上海人,兄妹三人她排行老大,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把他们抚养长大。

“好儿女志在四方”,这句上世纪60年代充满激情的口号,激励着上海10万知青参与新疆的开发建设。当时18岁的江雅琴刚好在上海14中学初中毕业,家里尽管不同意,但她还是毅然报名加入去新疆的行列。

1963年7月18日,在“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嘹亮的送行曲中,江雅琴跟随着10万上海热血青年,带着激情,挥泪告别亲人,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最后来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十二连。

那时,江雅琴是属于有文化的知识青年,被分到拖拉机排学习驾驶技术,最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拖拉机手。她的排长、教官就是她现在的老伴张四。当时,两人在生产劳动中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于1966年5月结婚。当然,这桩婚姻受到了家人的坚决反对。

艰苦但快乐着。由于新疆的生活条件太差,知青们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盐水蘸馍。江雅琴动摇过,但她凭着一腔热情,硬是坚持了下来。自结婚后,江雅琴不再开拖拉机了,改干摘棉花等轻微农活,并先后被评为“五好巧姑娘”、“拾花能手”等。

1971年,二人回西平县茅叶沟村探亲,当时大队的拖拉机手奇缺,尤其是山区急需大型农业机械驾驶人才,村里的一台拖拉机天天躺在那里,无人会驾驶。江雅琴受乡干部恳请,帮助村里开拖拉机,那时是大集体,吃住都在公社。假期到了,村里人都离不开她,乡亲们苦苦劝留。她被乡亲们感动了,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改变山沟落后的面貌,她满腔热情地劳动着,“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标兵”等市里、县里、乡里的荣誉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

江雅琴至今仍对村里的事情很上心。以前,村里不通电,群众打面还用驴拉磨,她就到县里找领导要求架电线;村里没有路,群众翻山越岭出不了山,她到处奔走呼吁。现在,电通了、路通了,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江雅琴也备受村民的尊重,一提起通电,江雅琴和张四老两口还不住地对一同前来探望他们的西平县电业局的老局长龚自强啧啧称赞。

这一留就是45年啊!屈指算来,加上在新疆的时间,江雅琴离开故乡已有53年了!

转眼间53年过去了,无情的岁月把江雅琴从一个花季少女磨砺成双鬓染霜的老人。一批批知青回到了上海,而江雅琴却留了下来,留在这大山深处。她和张四共生育了两个儿子,她们和两个儿子一起成为大山的守护者。二儿子在山门口开了一家餐馆,儿子、儿媳在餐馆里招呼着生意,其乐融融。

张四及其老伴江雅琴和两个儿子在一起合影

“一个风华正茂的大都市姑娘从上海到新疆支边,当年绝大多数的支边青年回到了原籍,安排得很好,你却从新疆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沟,后悔吗?”记者感慨地问。

“离开上海已经53年,离开新疆也整整45年!我至今对当初的选择都没有后悔过,在哪里都是生活,我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才是我的家!”江雅琴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