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口述 >

我是扎根山区60年的老“茶棵”

时间:2023-05-06来源: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陆全根 点击:
我 是扎根山区60年的老茶棵 陆全根 小序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小序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我在助农脱贫路上已走了65年。
 
 
我为脱攻坚行万里
(我的人生回忆)
 
我叫陆全根,现年85岁,原籍江苏无锡,1948年到上海读书。上海市成都中学高中毕业。
1957年12月29日响应党和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安家落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19岁与上海市1200余名知青,带着上海人民的殷切期望,满怀壮志豪情,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乘上“江华轮”,首批赴皖南山区柯村革命老区,建设皖南山区,到现在已有65年了。 1958年元月7日,我开始了建设柯村革命老区柯村,改变这里落后的山区面貌。1973年4月23日,我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下,在群众的支持鼓励下,也通过自身的诚实努力,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组织后,我挑起了改变柯村贫穷落后面貌的职责。
以下是我为柯村攻坚脱贫行程万里的过程回忆。
 
一、为山区改变生产模式
1973年6月,我担任了湖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安排我去谢家坞建立湖田大队茶林专业队,让我担任队长。我和民兵营长朱绍明领十名由各生队抽上的群众开始在谢家坞满山荒山草地上建场,开始搭草棚,打土墙,边建房边砍山整地,造丰产林和新式茶园,经过三年的苦干奋战,建成林场住宅200平方米,造丰产林千余亩,开辟新式茶园30余亩,这是我脱贫攻坚万里行走的启程阶段,用时三年。
 
改变生产模式的
1975年7月,我与生产队社员在湖田村杨家湾队叶家田山场的老式幼龄茶搞木材。中午烧火烘玉米粿,不慎失火,50余亩老式幼龄茶园全部被大火烧毁。后向公社党委书记茶叶技师徐开同志汇报了此事经过。徐开书记对我说:这老式茶园烧掉好。对我说这老式茶园这次要改造成新式茶园。他鼓励我,支持我搞老式茶园改造工作。我便积极发动群众:对被烧毁的五十余亩老式茶园作为发展新式茶园基地,开始整地深挖、再按种植新式茶园播下了种子(深挖1.5尺浅种四寸)。同时在本队开始老式茶园改造试点工作。经过一冬开发种植新茶园,完成了新式等高梯田茶园二百余亩。第二年开始便在全公社开展老茶园改造种植新式茶园,并在湖田村腾家湾召开现场会。宣传、现场示范种植新式茶园。经过三年的示范老茶园改造种植新式茶园宣传发动,全公社完成老式茶园改造种植新式茶园三千余亩,改变了全公社茶园生产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在此同时全公社各个大队全面建立改造老式茶园,成立了种植新式茶园的茶林专业队。 (图《我为党旗添光彩》第一页开山种茶)
 
改变生产模式的
由于我在全公社老茶园改造种植新式茶园的改变生产模式,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倍增。   
1976年8月。公社党委决定调我去杨田山创建柯村公社茶林场。杨田山地处千米高的一座荒山,山上无人、无电、无路,满山茅草,一片荒凉。全场范围四千余亩荒山和近五十余苗抛荒深脚凉水田,一幢即将倒塌的破旧土墙屋。
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下,我在公社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公社三千余人,采取了大会战突击的形式,对荒山进行大规模的整理——进行开沟整治。经过三天奋战,整地1000余亩,接着从全公社抽调劳力60人,其中党员8人,团员20人,妇女10人。成立了杨田山茶林场,林场设党支部,团支部,妇联,民兵武装排,茶农,林业作业组。
林场成立后,首先发动职工自力更生烧砖瓦,种菜,养生小黄牛(7头),开发速生密植茶园和等高梯田新式茶园。经过3年的奋战,完成建造砖瓦房屋300平方平米、荒山造林四千余亩,种植新式茶100余亩,改造深脚冷水田50余亩,发展新党员三名。
到1979年,一个荒凉无人区变了一个有经营、有规模的高山先进茶林场,被评为县优秀茶林场。这是我从1957年到1979年22年在农村改变山区生产模式,为农民增收做了我应有的努力,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为山区建设、脱贫致富起了引领作用,也是我一名知青改变山区贫穷面貌建设新山区走完的第一步。
 
四、不忘初心记使命 继续为柯脱贫攻
1979年11月,由于对柯村脱贫攻坚工作做了一定贡献,我被调入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直到1983年的体制改革柯村公社改为柯村乡人民政府。我担任了首届(公社算起为第八届)柯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担子重了,我便与大家共同研究,进一步对柯村的贫困进行攻坚,争取早日脱贫。
柯村乡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
1984年以来柯村乡在党的领导下,柯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转快,群众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在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摧残,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解放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左”的路线影响,发展仍然缓慢,主要是交通闭塞,用电困难(当时柯村乡无电无公路)乡镇企业落后,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不快,人才缺少,信息不灵,经费不足等等困难……群众生活仍相当贫困,人均收入每年只有85元。
1985年7月25日,中央、省、地、县派员来到柯村,听取柯村乡的反映,江溪村渔龙队自然村有一户典型特困户余富宝特困户的情况。户主是一个痴呆人,家里特别困难。他家三间土墙房屋,一间是关养黄牛的。另一间房(中间无隔墙)是余富宝住的,一张一米宽的木板床上没有被条,只有一件用棕皮树做的垫子,铺在小木板床上。让人看了非常辛酸。另一间是厨房,没有一件好的用品——生活和生产工具。在当时,人畜混住一屋已非常少见,我带了中央电视台等12名记者(见后附表)进行了采访,记录了柯村贫困户的现实状态。
 
附:
全国记者协会支援柯村老区建设者名单
(1985年7月25日)
1.鹿渝忠   女 45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记者
2.李菜霞   女 33岁  北京周报采访部记者
3.黄良天   男 35岁  农民日报新闻部记者
4.李海秀   女 34岁  光明日报群工部记者
5.陈  典   男 46岁  华声报新闻部记者
6.范其驹   男 43岁  新华社国内部地方组记者
7.刘培生   女 21岁  皖省新闻研究所记者
8.徐  晓   男 26岁  中国保险代专社记者
9.琼正一   男 41岁  中国记协国内部记者
10.吴清健  男 27岁  黄山日报记者
11.吴善明  男 28岁  黄山市党史办 助编
12.王宝发  男43岁   黄山日报政文部主任
 
1985年7月30日,中央农救司司长雷司长在地委、县府民政局长舒宝基的陪同下,又去渔龙余富宝家现场查看核实情况,确定了柯村乡的贫困现状。 1986年3月25日中央确定了柯村乡为“全国重点老区贫困乡”,作为连灾贫困地区进行扶帮扶。从此柯村乡开始扶贫攻坚工作。
1987年9月15日,柯村乡成立柯村乡社会保障委员会,由党委副书记、乡长任主任,二位副乡长孙益成、王中庆任副主任,组成人员由乡民政、财政、武装、妇联、生产、政法、党委、乡镇企业、教育、粮站、卫生院、信用社等12单位组成。 下设福利基金会,办公室,红白理事会3个部门。又具体设置优扶、安置服务,救灾,保险服务组。生产队设社会保障联络员,开展工作。分别对柯村中小学、木材加工厂、供销社、知青商店等单位进行帮扶,走在柯村乡脱贫工作的前列,使他们早日脱贫。
 
五、在改革开放潮流中为为民脱贫攻坚作贡献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3年,柯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柯村乡人民政府,我担任了柯村乡第一任乡长,乡党委副书记。
我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对贫困的柯村革命老区的脱贫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在争取中央、省、地、县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确立了改变柯村革命老区的宏伟目标。中央农救司雷司长亲自来柯村调研,到贫困村,贫困户现场指导,并由省市县派出扶贫工作队。
中央(1985)一号文件给柯村老区带来了福音——文件制定了脱贫富民政策。
黄山市扶贫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鲍小如带领第一批扶贫工作队于1986年来到柯村,为期一年。1987年,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黄志文带领第二批扶贫工作队进驻柯村乡。
县政府由程迪柱县长带队,县民政局局长舒宝基、县电力公司黄兴华经理参与,县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县党史办等单位派人来乡进行脱贫攻坚 。
同时在省、市、县的支持下,筹建柯村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也已开始。1984年8月21日,柯村召开了纪念柯村暴动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见徽州报),省委秘书长张秉伦,省政府办室主任李宁、省党史办主任陈海楼,原太平县委书记杨海波出席大会并在大会上题了词——“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加快四化建设”。太平县委中心书记、柯村暴动组织领导者之一刘毓标参加了大会、并题了词,词意是“柯村暴动50周年提早到来,纪念黟县人民多英勇,推倒压顶三座山,当年豪气更加旺,定能提前翻两番。”会上还有徽州地委负责人沈荣在纪念大会上讲话。说:“在今天,我们实行四化建设就要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立志改革,排除万难,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洒过鲜血的柯村建设成繁荣昌盛的乐园。”大会上还有市县政局、卫生局、交通局、教育局、电力公司等扶贫单位、黟县各乡镇党政负责同志给予大会祝贺(见徽州报)。
在县民政局扶贫领导组的关怀支持下,成立了柯村乡扶贫工作委员会,抓好扶贫脱贫致富工作。提出了扶贫第一位工作是扶志、扶本。要有脱贫致富的决心、要“人贵有志,穷则思变”,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帮助群众找致富门路来激发生产力。对全乡困难户特困户给予在种殖业(发展新茶园、蚕桑、林、果木),养殖业(养牛猪兔鸡鸭等)办企业(茶厂、木材加工厂,个体运输等)的扶持。
加快交通、电力基建设柯村乡处于黟县西北的深山区,离县城有一百余华里。过去只有一条“晴通雨阻”山区简易公路,并经常塌方,全乡境内8个行政村没有一条板车道。群众生活、生产物资全靠肩挑手扛,群众反映“货在山上烂,人在家里穷”。针对全乡无电无路的状况,党委、政府带领一班人去省、市争取,经过二年的努力,于一九八五年全乡8个行政村架通了高压电,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柯村老区建设,通过县电力公司总经理黄兴华关心、重视、县3.5万高压工程队全体职工的团结努力、艰苦奋斗,顽强拼博(见3.5万工程报告),于1986年12月29日架通了柯村至黟县的高压线路,并在柯村乡召开了通电庆祝大会,中共徽州地委书记胡云龙讲活亲笔题词“发展电力,建设老区”。县委书记张奇涛也讲话并题词——“自强精神”。在此同时,柯村乡五十六生产队、自然村全部架通了低压电线路。柯村乡召开了全乡通电大会。
在解决了全乡、村没电困难后,在县交通局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对全乡的交通道路进行测量,到1986年10月,全乡已村村通山区简易公路50公里,并在1988年10月1日正式通客车到黟县,解决了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的出行困难。
1986年10月,根据工作需要县委组织部安排调我去美溪乡,任美溪乡党委书记工作。到新的工作单位后,我与党委、政府一班人共同努力,做好本职党建工作外,与大家一起深入到村队、企业、学校,解决了庙上石头煤场职工生产中毒四人死亡事件、大兴水利工程。做了应做的担当,也应尽了自己一份应有的责任。1993年从乡党委书记退下来以后担任了黟县县委组织部驻美溪乡巡视员,协助乡党委抓好党建工作,协助党委管理党员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好为人民服务学习,使他们更好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应尽了自己一名巡视员的一份应尽的工作。直到1999年10月24日正式退休,返回原上海上山下乡安居于柯村乡湖田村腾家湾村,开始“休闲”生活。
养老退休了,本当在家好好享受夕阳人生,但我仍不忘建设山区,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提高山区人民生活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上海老知青,改变柯村贫困面貌,建设山区新农村是我自己一名知青扎根山区农村,建设山区农村奋斗目标仍未完成,所以我在湖田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直至2017年止18年的退休生活中,仍继续奋斗前进,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根据广大村民的心愿,积极引导和帮助村投入恢复水利工程,恢复河坝50余米,恢复水田灌溉100余亩,解决了灌溉之困。
 
六、为了一小自然村脱贫攻坚奉余热
1999年,我退休回村后,看到湖田村腾家湾自然村是我1957年上山下乡、安家落户的一个小自然村,全村处在门前河、后靠山,村内只有一条尺余宽的羊肠小道,没有能通外界的路,生活、生产用品全靠肩挑人扛,全村12户60余人。村内要外出全靠上一条700余米长的河溪水冲石子路,下一条是800余米长的二尺宽的水田护岸河埂羊肠小道。有时走路不小心就跌入河中,群众生活、生产资料无法进村,村里资源也无法出村。群众说:“货在山上烂,人在家里穷。”大部分农民是低保贫困户,村内全是土墙、河石建的破烂屋。全村解放以来没有发展一名党员,近有60余年的无党员空壳村。
2015年十八大以来,广大村民,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要想富,先开路,我是一名唯一的退休党员,我便与大家商量,发动了村群众,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进行开发道路,发动村民自筹地基地、生产资料地外集资三万余元,我也找到上级有关部门解决了4万余元,进行对村内各户门口进行筑磅,加固扩建近300余米长的农用道路护磅。大家起早摸黑地抢时间修路,近一个月修建通了从腾家湾自然村到外面街上柯村乡村公路近800余米,二米宽的农村简易板车道。
扶贫先扶智的脱贫思路,得到了县交通局和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给此道路立了项目并投资17万元,在群众原有修建路面二米宽的基础上拓宽到三米五的水泥硬化乡村公路,近一公里,接上了外围乡村公路。
道路通了,要想脱贫致富,进行了改变生产模式,在本人带动下更新茶机设备,有的农户还购进了半自动茶机,群众生活水平由原来的人均收入50余元提升到2000余元,使自然村的脱贫攻坚初见成效,改变了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也让群众得到了极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众生活提高了,一部分农户开始进行危房维修,另一部分农户进行拆老屋建新屋,这也加强提高了贫困户五包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对贫困户建房缺基地的,我拿出了菜园地一亩半兑换给他们帮助即将倒塌的五包户、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建宅,使他们安全幸福度过晚年。40年的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关心群众疾苦,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进行了多年的帮扶,现在这个自然村已是美丽的文明的和谐的小自然村,现在这小自然村家家住新宅,大部分农户还添置了小汽车和农用车,家庭添置了电视机和电器网络设备,银行家家有储蓄。
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携手共建文明村!
 
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他镌刻着我的奋斗步伐,在这漫长的一万五千余日的长河中,已注定成为永恒。
60余年柯村老区人民对我的期望,是对我所完成的担责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是我一名党员肩上的重大责任、对老区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这份初心和使命,早已于1957年扎根山区就萌生发芽,并从此笃定不移,直到现在的岁月。我在19岁的上个世纪到21世纪的新开局,经60余年一万五千余天的脱贫攻坚中,日日夜夜、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想的是为了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干的是为了早日脱贫致富,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早脱贫、早富裕。
我已走完为山区人民攻坚脱贫道路一万余天。一万余天里,完成自己为山区人民生活日记一万余字的诺言,实现我“上山下乡建设山区呈本色,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献忠心”的诺言。
我从上山下乡,建设山区来皖南柯村革命老区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从扎根落户湖田腾家湾,一路走了60余年,从上海到皖南山区,始终未改本色、不移其志。
从党的改革开放至今已40余年了,在这40余年间,我实现了建设革命老区,为柯村老区脱贫攻坚,基本告别了贫困面貌,建成了小康社会。
时光无言,绘就建设柯村老区,加速改变柯村老区脱贫致富的史诗。在这60余年10000余天的艰苦奋斗中,给柯村老区人民可触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柯村人民、党把我放在这样的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柯村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继续在有生之年为柯村革命老区做好应有的工作,做好革命老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柯村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的“根”。面对柯村老区的乡村振兴建设,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根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面对柯村老区的乡村振兴建设老区、为民造福,要把初心使命牢记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为老区振兴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文化条件,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小康生活。
我还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设新时代的动力,踏实践行,以自己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八、永远跟党走
1957年冬,为响应党和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十九岁扎根皖南柯村革命老区,奋斗65年,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我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篇章。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永远扎根农村,为建设山区到拼搏生命最后一刻……
 
九、疫情下的党员本色
那是在2020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是大家欢度新春时节,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开始,它打破了节日的宁静。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柯村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防控要求,每个人要发出承诺,做到八不准,做好科学应对、理性防范。用一时不便换长久健康。
正月初一早晨,我戴好口罩出门晨练。发现村内一农户有十余人在玩牌,我是一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必须站好这班岗,我便进门告诉他们当时疫情非常严峻,希望他们按各户承诺的不要聚众聚集,如遇上这种病毒,那么全家、全村就要犯下不可设想的危害。通过劝说解释疫情的严重性,十余个小青年就马上各自回家了,我也回家了。
我作为一名无职老党员,疫情就是命令,带头担当了自己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职责,正月初一是大家在家欢度春节,我也是全镇唯一劝导的党员,我要积极带头在疫情防控中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在疫情防控大考中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十、做最美奋斗者
扎根老区六十载,学识明志守初心!
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我把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每本日记的扉页上,用来激励自己,这句话是我长期不懈坚持党史学习的强烈要求,也是我扎根柯村革命老区六十余年初心不改的真实写照。
甘于奉献,六十载扎根革命老区。
1957年12月29日,19岁的我,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上海市首批知青,来到皖南山区黟县建设柯村革命老区安家落户,扎根山区,建设山区,六十余年,我为支援山区建设,改变山区贫困面貌,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我清晰地在自己回忆录里记录了初来柯村的场景:1958年元月5日,分配在柯村,24名至今到达了柯村,被分配到原团结乡的胜利高级社,三合高级社,联盟高级社四个高级社。
1958年元月7日我在队长汪国兵带领下开始改变山区贫困面貌,与农民一起参加生产队的冬修水利,我还清楚地记得,因为我刚从学校来到农村,没有做过农活,挑了一天担子之后感到特别累,一度想挤回上海,放弃在农村吃苦,但内心那股不服输的劲激励着我,要学会适应和坚持,而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每当我回忆起这段农村劳动的知青经历,总是心潮澎湃。六十余年的风雨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我早已与山区农民融为一体,我感到这六十余年的经历无比珍贵。
1973年4月23日,在湖田党支部培养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4年担任湖田村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任柯村公社林场党支部书记、林场场长,在此期间我带领社员造林千余亩,改变老式茶园生产模式,种植新式茶园3000余亩,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大了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在这些年,我吃住与民工一样都在山上,以林茶为家,到今天,茶叶已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
1983年体制改革后,我担任了柯村乡第一任党委副书记、乡长。为改变柯村落后面貌,我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同时又通过向上争取资金,为全乡架起了电网,实现了全乡村村户户通电。
1987年调任美溪乡党委书记。(见相片89年美溪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讲话)
1999年回退休回家后,本应该好好享受夕阳生活,但我仍未停下休息。在湖田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我通过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和向上争取等方式,改变了湖田村腾家湾自然村60余年的上走河滩、下走水田磅路难出行的困境,现在车子可以开到门口,进出村非常便利,我为村的公益事业仍在贡献余热。
勤于学习记录,记录党史百册
在我的书房中珍藏着一本本成册的党史学习手抄写本和读书笔记,这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养成的习惯——每逢重大会议召开,国家重大事项发布或平时阅读到的好文章,我就记录在笔记本上。
翻开厚厚的手写党史学习笔记本,每页我都用娟秀的毛笔楷书记录。偶尔我也从报纸上剪下的文章。为了易于我回顾和保存,每篇文章的后面标注上年月日,并盖上自己的印章。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温故知新的过程,我在党史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这些学习笔记我几乎隔一刻时间就要翻一下。学无止境,一遇到重要内容,我就记在笔记本上。
《让人生的底色永远鲜红》《学习百年党史》感悟,篇篇日记饱含深情的学习心得,记录了我对党的无限忠诚。
为了加强学习,我还手抄党史“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方”——作为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政治理论学习,更不能放弃对党的信仰,我已有49年党龄,是一名老党员了。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学党史,不仅要了解过去,还要关注时事,每天的新闻报纸都是我的必修课,现在我学习强国总分全镇四百余名中占第7位,总分已达55000余分。我每天要写一篇学习笔记,让我紧跟党步伐,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可以自省走过的路,作为党员,我要把初心融入学习中。
乐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我的家属中,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我的祖父是名老红军,在战争中被反动派杀害,我岳父也是一名红军干部,他不怕牺牲,给红军保存了有30余年的“中国工农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大印一枚。受他们的影响,我从下放青年时代就听党的话,跟党走,在晚年学党史,念党恩。
我曾把多年收藏的珍贵的红色资料和文物捐给省博物馆及柯村纪念馆。作为柯村一名党员,有义务、有责任为保存红色印记贡献一份余热。
 
十一、扎根在柯村,青春献人民
1957年,我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到现在已有60余年。
到柯村老区后,面对无电无路无文化的贫困状态,面对自己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凭我艰苦勤奋努力,与人民群众一道与贫困斗,与落后斗,改变山村生产模式,在那个年代,山区贫困环境是非常严重,困难没有压倒我,我凭着决心扎根山区,改变山区,不离山区的决心和信心,面对贫困不退缩,坚持在农村改变贫困面貌,劳动22年,工作40余年,做到了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山区,甘愿吃尽脱贫攻坚苦,忠心把青春献给柯村老区人民。60余年来,我已担当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担的职责,实现了我为山区人民谋幸福,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诺言。
 
十二、继续发扬主人翁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
我是个49年党龄的老党员。我要积极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要发扬柯村革命老区革命精神,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时刻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走好新时代新的赶考之路,以自己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感悟
60余年的攻坚脱贫致富已对我锻炼成长很大,是柯村革命老区养育了我,培养了我,上海是根,柯村是魂。
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就是我获益终身的感悟。
二是培养了我自信心。65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学懂了团结群众。
脚踏在柯村大地上,置身于老区人民群众中,感受到自己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农村基层工作生活艰苦,但它磨练了我的意志。
60余年的攻坚脱贫经历总结了我的人生格言:
老实做人,扎实做事;
不事张扬,只求实绩;
勿忘人民,甘作奉献;
鞠躬尽瘁,奋发有为。
我要自觉地始终坚守党的信仰,时刻牢记宗旨,吃苦耐劳,深入群众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基层群众谋福利,带领群众建设幸福美好未来。为柯村脱贫攻坚做些应做的事,为柯村人民过着美好幸福生活做一些贡献,让柯村人民多获得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言知青心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退休后一年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地溜走了。屈指算来,六十五年了,这六十五年我已由一名青少年变成了花甲老人,现已更生变成古稀老人了,却感到脱贫攻坚深入事还没有做,还有许多该写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经历还没有写和记录下来。但愿还有属于我的夕阳西山时间,还能继续干下去,留下我曾经奋斗改变老村老区乡村振兴面貌的足迹,留下我的心声:让世人看到,在中国梦、知青梦,建设老区、振兴老区的道路上,有我一名老上海知青不老的情怀。
60多年前,我们上海知青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建设山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20年后又迈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同,我作为一名上海老知青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评价我的历史,但我认为我是一位亲历者,能够真实地讲述和记录60余年自己在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经历,就能让人和后人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我认为,只要真实地讲述和记录了那个年代为建设柯村老区的事例都很重要,有价值,属于我为建设老区的历史,应该是我们这代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职责。特别是我们已步入古稀年代的人,更要紧迫感要像抢救文物一样留下真实的记录。
 
圆梦(中国梦 知青梦)
我为脱贫攻坚万里行,真诚地反映了我65年来,为中国梦、知青梦人生道路上的奋斗经历。
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知青梦,是我们这代至今同共和国同龄的一代梦,从青年到暮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这些追梦故事有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脱贫攻坚,改变老区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尽所能尽的圆梦故事,有的在劳动锻炼时期的辛勤劳动,有的在改革开放中锐意进取,为国为民做贡献的艰辛历程,到花甲之年仍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再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再创辉煌余热的追梦记叙。
65年来这些为国谋复兴,为民谋幸福的平凡人平凡事,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不论苦涩艰难,树以苦为乐的为民造福精神构成了我们知青这代人多姿多彩的人生追梦历程,也体现了我们这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知青梦而努力的心愿!这个梦在我这代中已圆梦!
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祝愿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附:我60余年的奋斗事迹
1. 2021年黄山日报1-2版
记者:冯颉 2021年12月9日
“扎根老区六十载,学史明志守初心”
2. 2021年12月10日 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播送
“扎根老区六十载,学史明志守初心”
3. 2021年12月8日 黄山新闻联播(记者蒋漫琳)
一颗红心永向党,扎根建设革命老区(上·下)
4. 2022年元月15日 安徽卫视全省新闻联播
“扎根皖南山区数10年,默默奉献光和热”
5. 2021年12月21日 安徽日报(吴江梅 冯颉)
“六十载初心不改”
6. 2021年11月6日 黟县电视台(但建凯、组织部刘晶晶)
“共产党员之歌宽频版党性分享大会,2020年2021年二次”
7. 2022年1月25日 黟县公安局美溪公安派出所,(王友民、宋)“上党史课”
8. 2022年4月17日 黟县电视台送省电视台材料拍摄(但建凯)
“坚守与搀扶,陆全根 汪菊花家庭故事”
评为“县、市、省最美家庭户”
 
知青上山下乡建设山区
知青上山下乡建设山区、脱贫攻坚,也是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史上一件重要事件。
我作为一名上山下乡建设山区的知青,在走完人生脱贫攻坚65年的20000余天的日日夜夜里,实现我“上山下乡建设山区呈本色,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献忠心”的诺言,我是一名参与者。
岁月流逝,建设山区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我反思和研究我的脱贫攻坚建设山区的全过程,反映我建设山区、脱贫攻坚的历程和事实依据。我在50年代初到新世纪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事例与史料,反映了我脱贫攻坚建设山区的真实面貌,我在纪实基础上,呈现出事实与史实在艰难征程中艰苦奋斗所包含的奉献精神。
我的上山下乡脱贫攻坚、建设山区是写不完的知青史书,这就是我的知青人生故事,也是我的知青史。
我作为知青建设山区、脱贫攻坚为民造福的参与者、实践者,我写此感悟只是说明了我愿履行一名知青的责任担当。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知青上山下乡建设山区,脱贫攻坚,也是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史上一件重要事件。
我作为一名上山下乡建设山区的知青,在走完人生脱贫攻坚65年的20000余个的日日夜夜里,实现我“上山下乡建设山区呈本色,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献忠心”的诺言。我是一名参与者,也是我的知青史。我作为知青建设山区,脱贫攻坚为民造福的实践者。我写此感悟只是说明了我愿履行一名知青的责任担当。
 
结束语
现在我已为脱贫攻坚行走了10000余天,行程10000余里,书写了10000余字的总结。已实现我的诺言——
上山下乡,建设山区呈本色;
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献忠心。
一勤天下无难事。空谈误事,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老区精神永放光芒,
永远激励我向前进!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