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古人纳凉的境界

时间:2024-08-14来源:上海老年报 作者:郑学富 点击: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编辑而成的《庭训格言》,内有一则训文《心静自然凉》曰: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意思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不热。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间尘世,能做到心静自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编辑而成的《庭训格言》,内有一则训文《心静自然凉》曰:“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意思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不热。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间尘世,能做到“心静自然凉”者是一种人生境界。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夏季,流金铄石,酷暑难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到东都洛阳的寺庙拜访恒寂大师,禅房内恒寂大师安静自如地盘腿而坐。大汗淋漓的白居易惊讶地问道:“大师,此处好闷热,如何不换个地方纳凉?” 恒寂大师淡然一笑,不以为然地说:“我感觉此地很凉快啊。”白居易听后,猛然醒悟,烈日炎炎,禅房也非凉爽之地,但是恒寂大师超脱尘世纷繁的干扰,心如止水,凉爽之意顿时而来。于是作了七绝《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而心静又何尝容易?心静是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后来人们引申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放平心态面对,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升迁去留,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内心能够持久安静与平和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白居易在历经官场仕途的险恶沉浮和人生的曲折坎坷后,看破红尘,晚年欲弃官归隐,当被任命为同州刺史时,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时,勉强就任,但仍留在洛阳安享晚年。在封建社会官场上互相倾轧、你死我活的大环境下,白居易能够大彻大悟,真正做到“心静自然凉”。他在另一首《消暑》诗中幽默调侃:“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意思是只要你在院子里坐着,心无杂念,静下心来,你就会感觉窗子有清风徐徐吹来,凉爽无比。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的这首《夏夜追凉》诗,描写了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的感悟。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然而让杨万里想不到的是夜晚还是那么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推开房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他站立于皎洁的月光之下,清辉孤影,来到浓密的树荫,婆娑的竹林中,听着悦耳的虫吟,夜深气清,凉意顿生,闷热暑气一扫而光。而这凉意并非夜风送爽,而是心静而致。

  北宋著名诗人、学者梅尧臣对心静自然凉又有另一番感受。他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道:“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尽管是热浪翻滚的中伏时节,清幽寂静的佛寺,没有俗世间杂念繁事的羁绊,清谈高论的佛学玄理,时而有钟鼓琴瑟之声悠扬,凉爽气息迎面而来,何须到北方酣饮避暑,在此品上一杯清茗乐而忘返。

  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曾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这又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心静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非常向往陶渊明恬淡闲逸、与世无争、天人合一的隐逸生活。他赋诗《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表达了对陶渊明人品和理想的仰慕之情。王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林木茂密,郁郁葱葱,湖泊碧波荡漾,溪流潺潺,馆舍、房屋散布其间,每到夏季,山风习习凉爽怡人。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在此度夏避暑,垂钓饮酒,谈论诗文,修身养性,过着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他在《纳凉》诗中有详细描述:“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