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杂谈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时间:2024-07-03来源:秦皇岛市委党研室 作者:权威说史 点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涉及面很广的社会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全国各地就曾动员组织一部分青年学生到农村务农。1955年,毛泽东向知识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涉及面很广的社会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全国各地就曾动员组织一部分青年学生到农村务农。1955年,毛泽东向知识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起大落,就业压力的忽强忽弱而起伏盈缩。到60年代前期,年年有计划地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遍布全国各地。

      秦皇岛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57年。当年9月,由市委文教部牵头,市教育局主办,团市委配合,组织了本年未升学、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50多名,到慕义寨、南大寺参加秋收和体验生活。之后,又动员20多名知识青年报名下乡,到慕义寨、南大寺、西盐务等村参加农业生产。

      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的要求,秦皇岛地区发动学校和街道等基层组织,对没有升学、就业的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进行下乡动员。1965年5月18日,市委发出“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的指示,决定从5月份开始,全市广泛开展动员城市青年及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工作。要求各区动员下乡人员在6月底前完成,学校动员应届毕业生下乡要在9月底前完成。同时强调,各单位必须把工作做深、做透、做实;下乡人员一定要坚持自愿,防止强迫命令。1965年,全市共有1230名知识青年被批准下乡。1966年春,全市又有601名知识青年下乡,多数被安置在抚宁、昌黎、乐亭县和市郊区,其中有216名安置在沧州海兴县青年农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政机构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常进程被打断。到1968年,全国积压初、高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由于大学停招、工业停顿,这些学生既不能升学、又不能就业,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成为稳定社会所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随着局势的逐步稳定和各级革委会的建立,毕业生安置问题提上了日程。此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体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1968年到1969年,主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配安置到农村、农场、边疆;第二个阶段为1974年至1976年,主要是推行以“厂社挂钩”为主要形式的对口安置。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编者按发表毛泽东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从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

      1969年1月20日,市革委会常委会议决定,安排1966年至1968年毕业的中学生(即“老三届”)、社会青年和城市居民到农村去,要求3月底基本完成任务,上山下乡的去向是抚宁、昌黎县和山海关区。此后,市里每年都动员和安排知识青年下乡。还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台、广播站进行广泛宣传,组织知青下乡宣传车、先进下乡知青和典型家长巡回报告团,并组织家长和学生到农村参观访问,了解知识青年在农村落户的生产生活情况。

      当时,上山下乡成为国策。虽然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各种政策和物质保证,但各地区各部门依靠革命热情,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作为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务,学校、家长单位、街道统筹行动,敲锣打鼓登门造访,模范人物现身说法。动员上山下乡的汇报座谈会、定向审批会、下乡知青回城报告会、各类经验交流会、表彰会、誓师会接连不断。欢送知青上山下乡时,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市主要领导出席,数万名群众夹道欢送,其场面蔚为壮观。1974年7月18日,秦皇岛市召开了3万人参加的欢送大会,除了全体市委常委出席外,还有市直各部门和驻军的领导出席大会,并请知识青年代表、学生家长代表、贫下中农代表、下乡青年代表、群众团体负责人在会上分别发言,大造声势。当天下午,就有50多人报名下乡。通过深入宣传和广泛动员,全市掀起了报名下乡新高潮。

 

      1975年,秦皇岛市区开展了动员知青下乡大会战,市知青办、劳动局、公安局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对已上工的“下乡对象”进行清理,共辞退固定工444名,临时和零散工663名。同年8月,市委决定对已下乡1至2个子女或生活困难家庭,允许留下1个子女,多子女下乡父母身边无人照顾的,可抽回1人照顾。

      1976年,市委又召开两次知识青年“下乡对象”扫尾动员工作会议,要求把历届遗留下来的知青下乡对象全部动员下去。3月开始,市区报名下乡知青全部安置在郊区,其中有556名知青安置在蔡各庄、归提寨、铁庄公社农场和大乐安寨青年创业队,有404名安置在山海关、北戴河区的林、农、牧场和园艺场。

      知识青年在农村没有任何生活基础,为使知青能比较顺利地渡过生活上的难关,尽快在农村稳定下来,国家拨付一定的安置费用,并采取一些补助措施。多数知青到农村后受到热情接待,基层干部和农民帮助安家理财、安排口粮、筹措建房等,在生产、生活上传帮带,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生活。

      1978年12月,中央明确提出“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下乡”。据此,市区不再动员往届和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1979年2月回迁政策逐步放宽,回迁手续简化,市区批准6573名下乡知识青年办理回城。1979年3月,根据中央“积极地稳妥地解决好在农村的下乡知青“的指示,市委印发了《关于下乡知青抽调回城和安置工作的暂行规定》。各单位对本单位职工的下乡子女进行清查、摸底、造册,报市知青办批准后,分4批集体回抽在乡知青4726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广大知识青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艰苦劳作,传播科学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为建设农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少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了解了基层的情况,学习了农民勤劳朴素的优秀品质,后来成为各方面事业的栋梁和骨干。但是,在对下乡知识青年的使用和管理上,过分强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使一批青年失去了继续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成长的断层,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造成一定影响。 
 
      来源: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